时长:
12分钟
播放:
200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shownotes
作为美团核心业务操盘人,王莆中首次公开亮相,拆解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规模外卖补贴战的底层逻辑——
- 从京东、阿里的凶猛入局,到美团“被迫反击”的策略
- 从订单数字背后的泡沫,到外卖行业“利薄如纸”的生存真相
- 更谈及美团的公众形象、行业责任与未来野心
关键话题及核心观点:
1. 外卖大战:一场“非理性的泡沫游戏”
- 战争起点:不到100天,京东、阿里累计投入超千亿,美团被迫参战,却创下日均1.5亿单的历史峰值。
- 王莆中的判断:对手的补贴是“德州输三把后再买筹码”,订单量≠有价值的GMV
部分平台客单价低至10元内(12瓶矿泉水一单),单量翻倍但GMV可能不涨,“绝大部分是泡沫”。
- 美团的反击逻辑:“不想卷,但不能不反击”——用更低成本证明“想做多少单就能做多少单”
1.5亿单已是“踩刹车”,目的是揭露“冲单无意义”。
2. 对手观察:从京东到阿里,“不熟悉战场的冲锋”
- 对阿里:饿了么已累计亏损1500亿,再投500亿像“赌徒续注”
淘宝闪购的低价单依赖补贴,难以持续。
- 对京东:2500万单背后是“茶饮产能过剩+补贴”,订单质量(客单价、留存)存疑
外卖与快递逻辑不同(高峰期运力瓶颈、超时免单易被“羊毛党”利用),最终要回归商业现实。
- 核心结论:外卖是“精细且利薄”的生意,OPM(运营利润率)仅3%左右,“没人能靠补贴长期赢”。
3. 美团的“攻守之道”
- 防守:不追求“虚高单量”,聚焦30元以上高价值订单(占比超70%)
靠系统能力控制成本(到店自取降低配送成本、精准发券减少浪费)。
- 进攻:三年建1200家“浣熊食堂”(集中式外卖厨房),改造供应链
闪购本质是“供应链升级”,缩短商品从研发到终端的流通时间(从3-6个月缩至1周)。
- 底线:“四方平衡”——商户、骑手、平台、用户利益需兼容,“一单只赚1块钱,靠规模而非利润率增长”。
4. 行业反思: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 泡沫代价:商家备料压力大(柠檬涨价、店员超负荷)
骑手被低价单裹挟、用户依赖补贴后难回归正常价格。
- 结束可能:三种路径——对手理性撤退、双方议和、监管介入王莆中认为“非理性战争难持续”,最终需回归“提升ARPU(用户人均消费)”而非“扩用户量”。
- 警惕风险:最怕“欧洲打残,美国崛起”——在场者耗光资源,第三方渔利。
5. 美团的“补课”:从“隐形”到“被信赖”
- 公众形象困局:王莆中坦言“少了活人味”——7.7亿用户、336万骑手的平台,却因“不擅长沟通”被外界定义。
- 误解澄清:商家“20%抽佣”是误读——含8%技术服务费+7元配送费(转给骑手),平台实际每单赚1块多。
- 改进方向:增强沟通能力,讲清“利益链条长、不赚钱”的业务逻辑
完善骑手保障(骑手之家、门禁打通、职业伤害险)。
6. 个人与公司:“在打仗中成长,但不好战”
- 王莆中成长:从百度工程师到美团S-team成员,“经历过每个层级,更懂一线”
性格“情绪稳定”,学会“接受不喜欢但必须面对的事”。
- 美团定位:不追求“大公司装小公司”,聚焦“擅长的事”——用复杂系统能力做零售迭代(如拼好饭的供应链优化)。
- 对对手的一句话:“关注一线真相,别被数字蒙蔽”。
延伸思考:
- 外卖补贴战会否重蹈“千团大战”覆辙?
- 即时零售的真正增量在哪里?
- 大平台如何平衡“商业生存”与“社会价值”?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