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宇宙中的你,见字如面:
新年快乐!
新年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一位语言学家,所以,节目里的话……很满。感觉是一种新年的完美寓意。
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二是思维决定论,认为思维带动语言;三是认为两者互相依托。其实我倒认为大可不必争得面红耳赤,因为无论哪一点至少都证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语言不止与思维,乃至与情绪与声音都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底层互相交织影响着的。
如果你对此心有存疑,我想邀请你试着想象你在抚摸一只小猫。对,就是那种软糯软糯萌一脸的小奶猫,然后请你说“温柔”。现在,请继续抚摸它,然后说“坚强”。你会发现你很难在这个状态下很“坚强”地说出“坚强”。
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观察到语言对我们当下的思维方式乃至对能力与生活的影响,在被惊出一身冷汗后才会开始有意识地去建立自己的觉察,自己常用的“语言范式”,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与改变了我们。
有一个有趣的研究报告显示,母语中有将来时时态的人相较于母语中没有将来时的人,更倾向于不储蓄。这是因为母语中有将来时态的人们很自然的把未来和现在看做是两段独立的时间,认为未来还很遥远,当下并不用替未来考虑,因此不愿储蓄。而母语中没有将来时态的人们,认为现在和未来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因此更愿意储蓄替未来做好打算。
还有一个有趣的栗子:你在北京生活过吗?当我在北京时,我每时每刻都迷失在“东西南北”里,最夸张的是连旋一个旋钮身边的朋友都会提醒我,“往东转一点”!讲真,那些时刻我的内心常常是悲愤的,我觉得对于一个原本生活里只有“上下左右”的人,是没有在北京活下去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的。但吊诡的是,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也许是因为这些词频繁出现,迫使我去理解它们的含义,同时也迫使自己在语言表达里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些词汇,我发现有一次半夜醒在一个没有窗的房间,我觉得我知道北在哪里!(遗憾的是长时间离开那个语言环境,这种超能力又会消失的!so sad)
而语言学家对此亦有明确的解释,当人们在生活中常规使用东南西北这类标记绝对位置的方位词(而非“上下左右”这些指示主观位置的词)时,他们自然会发展出相应地使用它的能力。
你看,语言不止影响着你的当下,它还在影响你的未来。甚至于你今天在频繁使用的语言,可能会成为你慢慢可以发展出的能力的一部分。那让我们回到引导者的语言体系的构建,如果有可能,你会有选择地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植入”哪些词、有意识有选择地摒弃哪些词呢?
祝新的一年,我们都能用新的语言与思维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乔伊/康康敬上
2024.01.02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