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62分钟
播放:
180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书的核心思想、关键论点及重要事实,并提炼出对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的启示。
I. 中国社会幸福感面临的挑战
作者指出,尽管中国在许多“硬指标”上表现出色,但仍存在拖累国民幸福感的两大因素:
1. 社会公益水平偏低
- 现状: 中国人民参与公益的人数和比例相对世界平均水平偏低,富豪捐赠比例在全球排名靠后。民间慈善和公益组织不发达,且部分政府公益行为未被计入统计。
- 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提倡“做好事不留名”,这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中国社会的公益之心”,使得许多助人为乐的行为不为人知。
- 幸福关联: 研究发现,“人在开心的时候容易做慈善,容易有公德心”,因此,公益慈善参与度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2. 社会信任度偏低与负面表达倾向
- 语言表达: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大数据研究显示,“在过去的200年中,中文的负面表达是全世界最明显的。”中文表达呈现消极倾向,即“如果你讲负面的话,大家就会觉得有道理,很‘酷’;如果你讲正面的话,别人反而会认为你很虚伪,说你在‘装’。”
- 敌意归因: 社会信任度偏低容易导致“敌意归因”,即使是平常的事情也可能被解读为恶意。
- 阴谋论危害:阻碍真相: 使人们“不去关注真相,而停留在自我满意、自我陶醉上”,从而无法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根源。
- 负面情绪: 导致人们“生活在恐惧、愤怒、焦躁的负面情绪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会增加心理负担,影响幸福感。
II. 幸福的定义与五种获得幸福感的方式
作者将幸福定义为“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并强调幸福与简单的快乐不同。快乐可能是短暂的感官满足,而有意义的快乐则与目标和创造相关。
作者提出了“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心施——五种简单而平凡的方式来获得幸福感:
- 言施(积极沟通): 语言承载文化知识并融入身心。积极的表达和交流能产生正面效果,如“积极的表达和交流可以让人产生心花怒放的感受。”
- 身施(身体感受): 身体的触摸(如鼓掌、拥抱、击掌)和运动(如跑步分泌积极化学物质)能带来快乐和幸福感。
- 眼施(发现生活中的美): 拥有一双“慧眼”去关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表达和传递爱。“生活其实并不单调,如果我们老想着工作,我们就会丢失生活,也会离幸福越来越远。”
- 颜施(微笑): 微笑能调动面部肌肉,对心肺功能有益。真正的感染力微笑涉及嘴角、颧骨和眼角肌肉的同步活动。
- 心施(用心感受): “悟”即用心感受,培养内心的感受力,而非只培养做事情的能力,避免心灵枯竭。海伦·凯勒曾劝告明眼人要“用心去感受”。
III. 社会比较与财富幻象
1. 社会比较的类型与影响
- 类型: 社会比较包括上行比较(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
- 影响:对比效应: 上行比较可能伤害自尊,下行比较通常让人感觉更好。
- 同化效应: 对于有上进心的人,优秀的榜样能促使他们提升自我评价。
- 问题: 社会比较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 调整策略:调整比较方向: 为提升满足感可选择向下比较或避免比较;为激励行动可选择向上比较。
- 改变比较内容,建立多元化体系: 幸福不限于财富,还包括“愉悦的体验、满意的关系、爱的感受、生活的意义等多种要素。”关注精神追求,对生活多一些感激,少一些焦虑。
- 改变关注的细节: 关注自身拥有的而非缺失的。
2. 财富幻象:“渴望”不等于“喜欢”
- “酸葡萄心理”: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反映了心理防御机制。现代研究发现,即使吃到渴望之物也可能发现并非真正喜欢。
- 收入与幸福: “大部分人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这个说法事实上极为虚幻。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感到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享受生活。”
- 金钱的正确使用方式:花钱买时间: 时间比金钱更能带来幸福。避免琐碎事务亲力亲为,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朋友。
- 花钱买体验: 体验性消费比物质性消费更能带来持久幸福感。
- 花钱买别人的幸福: “密切关注他人的幸福,把闲钱花在别人身上(邀请朋友聚餐,在纪念日给亲友准备礼物,做慈善,等等)比把闲钱花在自己身上更能带来幸福感。”
IV. 幸福的神经生理基础与积极心理学
1. 大脑中的快乐密码
幸福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大脑生理指标密切相关:
- 杏仁核活跃度: 幸福的人杏仁核不活跃,因为杏仁核是“存储恐惧和焦虑信息的重要神经组织结构”。抑制其活动能消除消极情绪。
- 神经递质分泌: 大脑VTA区域分泌的内啡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等神经递质与幸福体验密切相关。这些神经连接在幼儿时期形成,并影响成年后的快乐感。
- 前额叶参与: 大脑前额叶是体验幸福的重要区域,它负责对“意义”的感受、判断和理解,确保快乐是有积极意义的。
2. 如何刺激“快乐神经”提升幸福感
- 多巴胺(欲望与动力): 激发对身心有益的激情和动力,追求目标能促进分泌。
- 内啡肽(奋斗与快感): 身体疼痛时分泌,帮助“隐藏”痛苦。定期规律的运动是促进内啡肽分泌的关键。
- 催产素(爱与信任): 又称“爱的激素”,能减少压力激素,降低恐惧感,促进社会关系。温暖的拥抱、同理心对话、温情陪伴等能促进分泌。
- 血清素(平静与满足): 调节情绪和睡眠,缺乏会导致抑郁。晒太阳、按摩、健康饮食、回馈他人可促进分泌。
3. 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 身体健康: 乐观能提升免疫系统活力,维持良好健康习惯(如更易戒烟、积极运动)。
- 社会支持: 乐观者更受欢迎,容易获得深厚的友谊和爱情,在困境中得到更多支持。
- 远离坏事: 乐观者更倾向于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解决问题,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较低。
4. 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灵鸡汤”或“阿Q精神”
- 与阿Q精神的区别:主客观统一: 乐观主义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阿Q精神是基于虚假信念的自我欺骗。
- 时间维度: 乐观主义指向未来,积极应对;阿Q精神是对过去失败的意淫式扭曲和安慰。
- 积极影响与结果: 乐观主义能带来积极影响和好的结果;阿Q精神是病态、消极甚至有害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人脱离现实。
- 科学性: 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科学原则和证据基础上的新兴领域,而非混淆是非、粉饰太平。其研究发现如“大部分人是心理健康的”、“人性是善良的”、“金钱对幸福的影响是边际递减”等都经过检验。
V. 情绪管理与心理防御机制
1. 负面情绪的积极意义
- 警报系统: 情绪是人类进化的适应机制,是身体向我们报警的信号(如恐惧促使逃跑、愤怒促使自我保护)。
- 决断力与行动力: 没有情绪,人无法做出决策和行动。
-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最刻骨铭心,愉快的经历能促进学习。
- 情绪智力(EQ):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认知他人(同理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 心理防御机制
当面对挫折和痛苦时,人们会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 压抑、否认、幻想、行为倒退、发泄等。
- 补偿: 强调自身有价值的特质弥补缺陷,如韦恩迈耶失明后专注于其他感官。
- 升华: 将冲动转向建设性活动,如将攻击性转化为运动。
- 幽默: 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豁达,缓解紧张气氛,消除隔阂。
- 利他: 帮助他人带来快乐,多项研究表明乐于助人者心理更健康。
3. 接纳与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 马尔·吉布森的例子: 在巨大压力下,吉布森选择接纳负面情绪,将精力投入自己能控制的拍摄工作,最终取得成功。
- 应对策略: 接纳负面情绪、专注于当下可控之事、区分可控与不可控、集中精力于可控部分。
VI. 亲密关系与社会交往
1. 良好关系是幸福和健康的关键
- 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 持续75年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关系能让人们维持快乐和健康,无论他们的出身背景怎样。”
- 关系的重要性:社交活跃有益健康: 与家人、朋友、社群联系多的人更快乐、健康、长寿。
- 质量重于数量: 关系的质量而非数量对幸福体验至关重要,高冲突关系有害健康。
- 保护大脑: 良好关系不仅保护身体,还能保护大脑功能,延缓记忆力衰退。
2. 社会认同理论
- 分类需求: 人们通过团体归属推测个体特征,以最少认知努力获取信息。
- 认同感: 倾向于认同所属团体,从中获得自尊和骄傲。
- 比较冲动: 将所属团体与他团体比较,产生偏好甚至蔑视。
- 自我评价: 通过团体成员身份评价自己,强化自我概念。
3. 破冰的三个关键词:增进人际吸引
- 接近性: 物理距离近、互动频率高的人更容易相互喜欢。
- 熟悉性: 越熟悉越喜欢,暴露效应证实常见面能增进好感。
- 相似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喜欢在社会文化、经济、性格、品德等方面相似的人。
4. 影响吸引力的其他因素
- 外貌吸引力: 对第一印象影响最大,长得好看的人常被视为更健康、快乐、成功(月晕效应)。但长期幸福需培养其他能力。
- 互惠性: 人有互惠互利的天性,感受到对方喜欢自己时,更倾向于喜欢对方。
- 沟通的“道”: 核心是真诚,渴望交流、分享,相信能助人。
5. 信任与感恩
- 信任: 信任他人是理性、善良、有效的选择,能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善意,提高协作效率。要成为值得信任的人,需尊重事实、言行一致、可靠、为他人着想、敞开心扉。
- 感恩: 对拥有之物的欣赏,建立在拥有感之上,带来满足、幸福。真正的感恩是快乐、轻松的体验,不涉及被迫回报。感恩能促进健康、减轻负面情绪,养成回馈社会习惯。
- 仁爱与宽恕: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爱是克服自私、提升道德的境界。“恕”意为“如他人之心”,即换位思考。宽恕不是遗忘,而是记得并避免重蹈覆辙,是爱心与坚强的表现。
VII. 爱情心理学
1. 喜欢与爱
- 齐克·鲁宾的定义: “爱”比“喜欢”多依恋(渴望亲近)、关心(希望对方幸福)和亲密(分享身心体验)。
- 生理唤醒: 身体上的兴奋(如恐惧、刺激)可能导致对生理反应的错误理解,从而产生爱情错觉。
2. 爱情三角理论(斯滕伯格)
爱情由三种成分组成:
- 激情(Passion): 浪漫和性吸引。
- 亲密(Intimacy): 信任、分享、温暖。
- 承诺(Commitment): 决定去爱一个人并维持关系的努力。
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爱情(如浪漫之爱=亲密+激情,完美爱情=三者兼备)。完美爱情需努力维持亲密度,彼此付出并承担责任。
3. 婚姻中的沟通技巧
- 放慢脚步,增加倾心交流时间: 夫妻需花时间独处、坦诚交流,分享快乐与忧伤。
- 非语言信息: 感觉被爱多由非语言信息激活(语气、表情、肢体接触)。言行一致至关重要。
- 建设性处理分歧: 理解对方观点,克制冲动,耐心解释,讨论解决方案,而非攻击或逃避。
- 提升爱的6个小技巧: 增加肢体接触、重视性生活、共度美好时光、表达赞美与感激、学会倾听与理解、创造新鲜感。
VIII. 育儿智慧与个人成长
1. 培养成长型思维
- 表扬的误区: 过度表扬孩子“聪明”会激发固定型思维,让孩子惧怕失败,逃避挑战。
- 正确方式: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表扬孩子的“努力”“用心”,而非天赋。
- 乐观面对失败: 引导孩子思考失败原因,总结教训。
- 适当“示弱”: 家长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自控力与延迟满足
- 棉花糖实验: 延迟满足的孩子未来学业和社会成就可能更高,但家庭环境和社会经济地位也是重要因素。
- 培养自控力:目标设定: 明确目标,有计划地执行。
- 及时休息: 补充身体和心理能量,避免过度劳累。
- 积极体育锻炼: 锻炼身体也锻炼意志力。
- 挑战不擅长的事: 持之以恒地做不情愿的事,锻炼意志力。
- 远离诱惑,弱化情绪反应: 通过改变环境或使用认知策略,减少即时满足的冲动。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