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87分钟
播放:
172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孩子如何学习》一书挑战了传统上将儿童视为“不完整的人”或“白板”的观念,提出了一项革命性的新研究成果:孩子是宇宙中最出色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能力远超成人,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道德意识。作者强调,漫长的童年是人类独有的学习期,赋予了孩子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


本书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安德鲁·梅尔佐夫(Andrew Meltzoff)和帕特里夏·库尔(Patricia Kuhl)通过结合神经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知识,系统研究了婴幼儿的认知过程。他们认为,理解儿童的心智不仅有助于解答古老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如“知识之问”(我们如何懂得这么多)、“他心问题”(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心智)和“外部世界问题”(我们如何认知客观事物),也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人类心智和大脑的本质。


核心论点归纳为三点



  • 基础(先天):婴儿天生就具备了丰富的内在知识和强大的“出厂设置”,能够将感官信息转化为复杂的、抽象的、连贯的表征,并以此解读经验、预测未来。

  • 学习(发展):婴儿拥有强大的学习机制,能够主动探索世界、进行实验、修正和重组原有表征,为自己“重新编程”,从而获得更强大、更精确的知识。

  • 他人(环境与社会):成人(特别是父母)在无意识中充当着婴儿“天然的学习助手”,他们的行为和语言极大地促进和影响着婴儿的学习过程。


核心主题与重要事实



  1. 颠覆传统儿童观: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和高级学习者书中明确指出,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相反,孩子并非缺乏共情能力和道德意识,也并非只拥有有限的感觉和知觉。相反,“孩子不仅比成年人更善于学习,他们还充满了创造力,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些道德意识。”

    漫长童年的意义:“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全宇宙最高级的学习者。”这段时期为孩子提供了了解特定物理和社会环境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学习在各种环境中生存。

    摇篮里的科学家:作者将婴儿比作“摇篮里的科学家”,指出他们“会思考、得出结论、做出预测、寻求解释甚至进行实验。婴幼儿和科学家一样,都是宇宙间最优秀的学习者。”甚至提出“与其说孩子是小小科学家,不如说科学家是大孩子。”

  2. 解答三大古老的哲学问题

    知识之问(如何懂得如此之多)
    :婴儿通过进化赋予的“超级运行程序”来处理感官信息,生成精确的外部世界表征,并以此进行预测和有效行动。

    他心问题(如何理解他人心智)

    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新生儿即可模仿他人表情,显示出“似乎便把这个极其私密的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动作联系在了一起,而他人的身体动作我们只能看见却无法感受。”这表明婴儿天生就懂得“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也和我们一样。”

    两岁叛逆期的意义:“可怕的两岁”现象并非单纯的淘气,而是孩子在系统地探索他人心智,“学步儿在系统性地测试自己和他人的欲望可能产生冲突的维度。”孩子在18个月大左右开始理解个体欲望的差异,并首次展现出共情能力,试图减轻他人的痛苦。

    三岁儿童的视角:3岁孩子能理解自己和他人所见之间的差异,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能区分自己所见与他人所见,并能预判他人视角。

    外部世界问题(如何认知客观事物)

    对物体运动的理解:婴儿通过观察物体边缘和运动轨迹来区分和识别物体。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懂得自己的行为能影响外界,但也可能混淆物理因果和心理因果。

    物体恒存性:尽管早期婴儿(6个月以下)可能认为物体消失后就不存在了(如“毛巾下的钥匙”实验),但他们会逐渐理解物体在视线之外依然存在。

    因果关系推理: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能对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假设,并理解物体如何相互影响(如“玩具耙子”实验)。

    事物分类:婴儿能根据物体的深层本质而非表面特征进行分类,甚至在幼儿园前就对生物学有基本理解(如“blicket”实验和犀牛血液实验)。

    语言问题(如何学习语言)

    天生的“世界公民”:新生儿具有“类别知觉”,能够辨识所有语言中的语音差异,远超成年人。他们是“通用语言学家”。

    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6-12个月大时,婴儿的语音原型开始形成,大脑会“修剪”掉不属于母语的语音连接,使其成为特定的“语言专家”。

    从声音到意义:婴儿的早期词汇(如“不见了”、“啊哦”)反映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探索和理解。他们通过“快速映射”学习新词,并通过理解他人意图来理解词语含义。

    语法的创造性:孩子并非被动接受语法规则,而是能创造自己的语法(如“甜饼怪”式语言),并理解词序对意义的影响。

  3. 大脑工作原理与学习机制

    大脑的可塑性
    :大脑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依据经验不断重新布线”。经验从一开始就影响着大脑的连接方式,使得每个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

    突触修剪: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会建立大量突触,然后通过“突触修剪”清除不常用的连接,强化常用连接,从而使大脑变得更加专门化,适应特定环境。

    学习的动力:人类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解释性内驱力”,驱动着我们探索和理解世界。这种内驱力伴随着疑惑时的“不安不满情绪”和理解时的“巨大愉悦”,这种愉悦“堪比高潮”,确保我们不断学习。

  4. 成人的作用:无意识的指导者

    “妈妈语”(Parentese/Caregiverese)
    :成人在与婴儿交流时会无意识地使用一种特殊语调,语速放缓、音调升高、元音夸张。婴儿偏爱这种“妈妈语”,因为它有助于吸引注意力,并使语言的语音结构更加清晰,帮助婴儿学习母语。

    模仿:成人会模仿婴儿,婴儿也喜欢被模仿,这是一种“文化本能”,通过模仿,孩子学会特定社会的行为和知识。

    兄弟姐妹的影响:“弟弟妹妹在心智理解测验中的表现始终都比哥哥姐姐要好”,他们更能理解心智差异,可能是因为兄弟姐妹提供了更丰富的冲突和预测机会。

  5. 政策与育儿建议

    科学育儿的启示
    :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和所有成年人天生都具备帮助孩子进行学习的能力,但他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这一能力。”

    质疑伪科学:书中批判了各种声称能让孩子更聪明或教会他们更多知识的“公式”(如识字卡、莫扎特音乐磁带),认为这些干预要么无效,要么会干扰正常的亲子互动。

    公共支持的必要性:鉴于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成人时间、精力陪伴的稀缺,书中呼吁“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提供公共支持”,如高薪支持儿童保育中心、补贴或税收抵免给家长等。

    重新思考职场结构:建议改革职场,使兼职工作享有同等福利报酬,并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职业道路选择。

    孩子的内在价值:强调“孩子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们终有一日将变成成人,而在于他们在思考、在感受,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提醒我们应关注孩子当下的生命历程和感受,而非仅仅将其视为未来的成年人。


1. 为什么说婴儿是“摇篮里的科学家”?


婴儿被比作**“摇篮里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拥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世界的内在驱动力,这与科学家的行为方式惊人相似。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婴儿积极地观察、预测、寻求解释并进行实验,构建和修正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这种探索精神和学习机制使得他们成为“全宇宙最高级的学习者”**,远超现有的人工智能或计算机。


2. 传统上对儿童的看法有何误解?新的发展研究揭示了什么?


传统上,人们常把孩子看作是不完整、缺乏共情和道德意识,只有有限感觉和知觉的个体,甚至被比作**“白板”**。然而,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颠覆了这些观念。研究表明,孩子并非白板,也不是完全依赖直觉或受激情驱使的幻想家。相反,他们从出生起就拥有丰富的内在知识和强大的学习机制。这些研究强调了儿童的创造力、早期道德意识,以及他们学习能力远超成年人的事实。


3. 婴儿如何理解“他人心智”?“可怕的两岁”现象与此有何关联?


婴儿从出生起就对他人有深刻理解,认为他人是像自己一样拥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新生儿能模仿他人表情,表明他们能将自身内部感觉与他人外在表现联系起来,理解“其他人‘和我一样’”**。


“可怕的两岁”现象正是婴儿对“他人心智”探索的体现。这个阶段的婴儿开始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欲望和想法,甚至可能与自己的意愿冲突。他们会通过故意做出被禁止的行为来**“实验”**父母的反应,系统探索这种差异。这种看似“任性”的行为实则是他们成为“心理学家”的过程。同时,两岁左右的婴儿也开始表现出同情心,理解并试图缓解他人痛苦。


4. 婴儿如何认知外部世界,包括物体消失和因果关系?


婴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远超预期。他们天生具备基础知识,如理解三维世界,并能通过物体边缘和运动区分独立物体。然而,他们需要学习许多成年人习以为常的概念。例如,他们逐渐学会理解**“物体消失”**的概念,直到9个月或更大,才能理解物体被隐藏后依然存在。


因果关系方面,3个月大的婴儿就懂得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外界,但最初可能混淆物理因果和心理因果。大约一岁时,婴儿开始理解物理因果关系,并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


5. 婴儿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妈妈语”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婴儿在开口说话前已进行复杂语言学习。他们出生时是**“世界公民”,能区分任何语言语音差异。但在6到12个月大时,大脑会根据语言环境重组,形成母语的“语音原型”**。早期词汇学习与世界认知同步,他们积极重组语言以适应理解。


**“妈妈语”(Parentese/Caregiverese)**在婴儿语言学习中扮演关键角色。成年人与婴儿交流时无意识使用特殊语调语速,婴儿偏爱这种发声方式,它能吸引注意力,简化句子和重复性有助于婴儿理解词汇语法,并提供清晰语音示范,帮助形成正确语音原型。


6. 大脑如何通过经验进行“重新布线”?是否存在“关键期”?


成年人的大脑高度专业化,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经验不断进行**“重新布线”**。婴儿出生时大脑含大部分神经元,但重量和突触数量在生命最初几年显著增加,到2-3岁时,每个神经元可达15,000个突触,活跃度是成年人两倍。


这个过程是**“活动依赖型”的,活跃神经元建立更强连接,不常用连接则被“突触修剪”**。这种修剪使大脑更专门化,适应特定环境。


关于**“关键期”**的争论认为某些学习必须在特定短暂时间窗口内发生。在人类语言学习中,虽然早期经验影响深远,但新观点认为学习能力窗口的关闭并非完全由生物钟决定,而是学习本身改变了大脑结构。通过特殊训练,即使成年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语言学习能力,表明学习的灵活性仍在。


7. 科学研究与儿童学习之间有何深层联系?


作者认为,人类最成功的两种学习方式——儿童学习和科学研究——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科学家和儿童都不是从零开始学习,他们都拥有关于世界的复杂、抽象和连贯的表征(理论)。他们都会根据经验修正这些理论,主动探索、进行实验、寻求解释,并根据新的证据来更新知识。这种能力是科学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


因此,与其说孩子是**“小小科学家”,不如说科学家是“大孩子”,他们运用了进化为孩子设计的认知能力。人类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因为它源于婴幼儿时期的生存需求和适应能力。童年是人类特殊的“学习期”,在这个受保护的伊甸园中,孩子得以自由探索和学习,而成年人提供的照护则为这种“纯粹的基础性研究”**提供了条件。


8.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育儿和公共政策有何启示?


发展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建议是,父母和所有成年人天生就具备帮助孩子学习的能力,但他们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这种能力。研究表明,成年人与孩子互动时(如说“妈妈语”、玩模仿游戏)的许多行为都是自发、无意识的,但这些行为恰恰为孩子提供了成长所需的信息。因此,育儿的最佳指导是结合本能、长期实践观察和科学实验结果。


在政策层面,社会应为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提供公共支持,因为教育孩子是一项公益事业,且孩子在生命早期也需要大量的关爱和陪伴。这包括支持儿童保育中心、提供育儿补贴或灵活的工作安排。最终,理解儿童学习的科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抚养孩子,确保他们能充分发挥其天生的学习能力,并认识到儿童本身就是完整的个体,他们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他们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