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44分钟
播放:
153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热手效应”这一概念,它超越了传统的体育和游戏范畴,触及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一、 “热手效应”的定义与普遍存在性
“热手效应”(Hot Hand Effect)最早的体验常与体育赛事联系在一起,例如篮球运动员手感火热,怎么投怎么进。然而,它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 直观体验与心理暗示:很多人都有过“手热”的体验,比如“打篮球时,从某一瞬间开始,突然觉得自己手感特别好,怎么投怎么进;再比如,你在练钢琴的时候,突然感觉手指特别灵活,之前有段曲子怎么都弹不下来,现在怎么弹怎么顺。”(《热手效应》邓一丁解读)这种体验常被归因于“手感”或“运气”,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可能只是一种心理暗示,缺乏科学根据。
- 广义定义与跨领域体现:美国西北大学统计物理学家王大顺将“热手效应”定义为“成功是有迹可循、群集而来的”。这一定义将“热手效应”的范畴扩展到艺术、科学、电影等多个领域。
- 职业生涯“热手期”:王大顺及其团队对大量艺术家、学者和导演的数据进行统计,发现91%的商业成功艺术家、90%的发表作品科学家,以及82%的拍出过院线电影的导演,在职业生涯里都至少经历过一段手热的时间。(《热手效应》邓一丁解读)这表明,最优秀的作品和研究往往在创作者职业生涯的某个特定时期集中涌现,例如爱因斯坦、梵高、莎士比亚等。
- 斯蒂芬·库里的例子:NBA球星斯蒂芬·库里在2013年2月27日对阵纽约尼克斯的比赛中独砍54分,其中三分球13投11中,命中率极高。他本人将此归因于“手热”,并表示“它一旦出现,你就要欣然拥抱它。”(《热手效应》邓一丁解读)这场比赛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之后他的场均得分和三分球出手次数都大幅提升,并成为NBA最有价值球员之一。
- 与“心流”概念的联系: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的“心流”(Flow)概念,被认为是“热手效应”的一种解释。“心流”是一种心无旁骛、全情投入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不仅效率高,还能体验到极度愉悦的精神享受。这种体验不仅出现在体育运动中,也见于其他多种活动。
二、 早期研究对“热手效应”的质疑:认知错觉与赌徒谬误
尽管“热手效应”的体验广泛存在,但早期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对其真实性提出了强烈质疑,甚至将其称为“热手谬误”或“赌徒谬误”。
- “随机等同于均匀”的认知错觉:人类大脑是一个“出色的模式匹配设备,它会找到没有模式的模式。”(《热手效应》本·科恩版)我们倾向于认为随机序列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但实际上,在一个随机序列中,连续出现相同元素的概率是很高的。Spotify随机播放功能被用户投诉“不随机”就是典型案例,用户抱怨“经常连着好几首歌都是同一个歌手的”,但实际上其使用的是业内公认的经典随机算法“费舍尔-耶茨洗牌算法”。这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随机等同于均匀”的认知错觉。
- 斯坦福大学的经典研究(1982年):198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团队(由认知心理学先驱阿莫斯·特沃斯基领导,并与丹尼尔·卡尼曼共同提出了“小数定律”)对NBA费城76人队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投篮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球员在投进一球或投丢一球后,命中率并没有显著变化。他们还组织了康奈尔大学篮球队的实验,球员在感觉“手热”时下注,但数据显示命中率并无明显提升。
- “小数定律”的影响:该研究得出结论,“热手效应”只是人们的幻觉,其根源在于“小数定律”——当面对小样本数据时,人们倾向于过度自信地得出某些结论。例如,连续投进两颗球就觉得自己手感好,但这在随机序列中也很正常。
- “赌徒谬误”:特沃斯基的研究将“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联系起来。在赌场里,赌徒们会从过去的随机结果中寻找“规律”,在“小数定律”的影响下建立虚幻的自信心,最终盲目投入。
- 诺贝尔奖背景:特沃斯基与卡尼曼合作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卡尼曼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特沃斯基关于“热手效应”的研究是“小数定律”理论的关键注脚,奠定了“热手效应是谬误”这一心理学界的共识长达三十多年。
三、 最新研究的反转:“热手效应”真实存在
尽管特沃斯基的研究曾给“热手效应”判了“死刑”,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革新,新的研究推翻了这一结论,证明“热手效应”真实存在。
- SportVU系统与“复合热”概念:2013年左右,NBA斥巨资引入了SportVU系统,该系统利用高分辨率摄像头记录比赛中的详细数据,包括球员站位、投篮难度、防守变化等。哈佛大学本科生伊泽科维茨和斯坦利用SportVU数据,提出了“复合热”(Complex Heat)的概念,取代了早期研究中简单地以“投篮命中或失误”来判断“简热”(Simple Heat)的方式。
- 超水平发挥的量化:“复合热”评估的是球员超水平发挥的程度,而不仅仅是连续进球的概率。他们发现,如果一名球员在四次投篮中命中一颗,他的状态会进步1.2%;命中两颗,则提升2.4%。这个变化虽小,但“真实、普遍、可量化”。(《热手效应》邓一丁解读)这首次从实证角度推翻了特沃斯基的结论。
- 统计学偏差的揭示:经济学家米勒和圣胡尔霍从理论上撼动了特沃斯基的结论,他们发现特沃斯基的研究存在一个隐蔽的统计学偏差。简单来说,特沃斯基当年计算球员命中率的算法有问题,导致球员投中一球后的命中率被“算低了”。当修正了这一偏差后,结果显示球员在投中一球后状态确实有所提高,“热手效应”真实存在。
- 丹尼尔·卡尼曼的承认:2016年,米勒和圣胡尔霍亲自向丹尼尔·卡尼曼解释了他们的发现。尽管承认挚友特沃斯基的错误对卡尼曼而言并非易事,但他坦诚地表示,特沃斯基在关于“热手效应”的研究上“显然错了,他们当年的算法有偏差,‘热手效应’真实存在。”(《热手效应》邓一丁解读)
- “热手效应”的特征:修正后的数据显示,当球员手感发热时,他们的命中率会比平时提高12个百分点,这足以弥合普通NBA投手和斯蒂芬·库里之间的差距。
四、 “热手效应”与“赌徒谬误”的区别及启示
新的研究表明,“热手效应”并非全然是谬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相信运气。区分“热手效应”和“赌徒谬误”的关键在于自信是否转化为行动并带来资源。
- 进化适应论的视角:进化心理学家Andreas Wilke认为,“热手效应”并非认知错觉,而是一种认知适应,是我们为了生存而配备的识别模式和处理信息的生物学方法。早期人类的资源(食物、水源等)往往是集群分布的,那些能够识别和利用这些“模式”的祖先具有生存优势。这种“寻找模式”的本能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即使在随机环境中,我们也会试图寻找规律。
- “热手效应”:自信推动行动与资源吸引:统计物理学家王大顺认为,处于“热手期”的人“能够吸引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他们也更有勇气去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热手效应》邓一丁解读)当一个人自信心满满时,这种信心会转化为行动动力,吸引更多资源和更高的期望,从而增强其成功的可能性。罗伯·莱纳连续导演成功的电影,就是因为他在“热手期”敢于挑战高难度项目,并吸引了更多资源。
- “赌徒谬误”:盲目投入与缺乏判断:与“热手效应”不同,“赌徒谬误”表现为连输后相信“下一局总该赢了”,或连赢后认为“我还会继续赢下去”,从而盲目投入,失去清醒判断力。赌场通过显示过去的随机结果(如轮盘赌的红黑序列),利用人们“寻找模式”的本能,诱导赌徒做出非理性决策。
- 法官判决中的赌徒谬误:研究发现,即使是专业的法官,在判决庇护案件时也可能受到“赌徒谬误”的影响。如果法官连续两个案件都准予庇护,那么他下一个案件准予庇护的可能性会降低,反之亦然。这表明人类在决策中容易不自觉地试图“平衡”随机结果,从而影响客观判断。
- 核心区别:自信是否改变行动:邓一丁总结道:“一个人到底是经历了‘热手效应’,还是陷入了‘赌徒谬误’,关键要看‘手热’的时候,他的自信有没有改变他的行动。”(《热手效应》邓一丁解读)真正的“热手效应”在于信心促使个体积极行动,抓住机会,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更大的成功。而“赌徒谬误”则是自信沦为自大,导致盲目冒险,忽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终停滞不前。
“热手效应”的研究历程是一场漫长的科学探索,从最初被视为认知谬误,到最终被证实真实存在,并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机制。它提醒我们,在理解世界和做出决策时,既要警惕大脑固有的认知偏差,也要善用数据和科学方法来洞察现象背后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自信与行动之间的良性循环:当“手热”时,将自信转化为实际行动,吸引资源,持续进步,才能真正抓住稀有的连胜,实现更大的成功。
- 什么是“热手效应”?它最初是如何被理解的?“热手效应”是一种普遍体验,指连续成功后感觉会继续成功并持续。最初与体育游戏相关,如篮球手感火热。长期被视为迷思,认为是随机现象的错误归因或心理暗示。
- “热手效应”是如何从体育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的?美国西北大学统计物理学家王大顺定义“热手效应”为“成功有迹可循、群集而来的”。其研究发现,大量商业成功艺术家、科学家、导演在职业生涯中至少经历过“热手期”。最佳作品、研究、电影集中涌现。处于“热手期”的人能吸引更多资源,有勇气充分利用,形成成功叠加成功的良性循环。
- 为什么“热手效应”曾被认为是“热手谬误”?198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团队(特沃斯基、卡尼曼)经典研究,分析NBA投篮数据,发现球员命中率无显著变化。归因于“小数定律”,即人们根据少量数据过度自信得出结论,在随机序列中寻找不存在的模式。特沃斯基研究一度给“热手效应”判“死刑”,使其被普遍称为“热手谬误”。
- 什么是“赌徒谬误”?它与“热手谬误”有何关系?“赌徒谬误”是另一种思维误区,指人们在随机事件中,认为连续出现某一结果后,下一次出现相反结果的概率会增大。例如,轮盘赌连续红后押黑。与“热手谬误”(连赢时认为会继续赢)不同,“赌徒谬误”发生在连输时,认为“下一次总该赢了”。赌场利用人们“寻找模式”心理偏差。研究表明,专业人士决策中也屡见不鲜。
- 最新研究如何推翻了“热手谬误”的结论,并证实“热手效应”真实存在?2013年NBA引入SportVU系统,提供详细精确数据。哈佛大学伊泽科维茨和斯坦利用数据,引入“复合热”概念,综合评估球员素质、站位、投篮难度等。发现控制难度和行为变化后,“热手状态”球员命中率会提高1.2%(命中一球)到2.4%(命中两球)。首次实证推翻特沃斯基结论。经济学家米勒和圣胡尔霍发现特沃斯基原始研究存在隐蔽统计学偏差,修正后显示“热手效应”真实存在。丹尼尔·卡尼曼本人也承认特沃斯基算法有偏差,“热手效应”真实存在。
- “热手效应”和“赌徒谬误”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关键在于**“手热”时的自信是否改变了行动**。“热手效应”体现在自信转化为行动动力,促使更好地利用资源,尝试高难度挑战,带来更多成功。例如,库里敢尝试超远三分。而“赌徒谬误”则是一种盲目投入,导致判断力下降。自信让一个人满足现状,失去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兴趣,不愿尝试新方法,或在随机事件中错误寻找规律,最终可能导致损失或停滞不前。
- 艺术家、学者和导演的“热手期”有何特点?在艺术、学术、电影领域,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集群出现。王大顺研究表明,这些领域创作者职业生涯中会经历一个持续3-5年的“热手期”。在此期间,工作质量更高,成就甚至超预期。例如,莎士比亚在瘟疫期间迎来创作高峰。创作者在“热手期”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因为成功会吸引更多合作机会、曝光和支持。事业巅峰期是逐渐累积的。
- “热手效应”是人类特有的认知现象吗?研究表明,“热手效应”并非人类特有认知错觉,而是一种普遍认知适应,甚至在动物身上也有体现。进化心理学家安德烈亚斯·威尔克认为,人类识别模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生存,因为自然界资源(食物、水源)往往集群分布。早期人类通过发现模式获得生存优势,这种能力遗留至今。即使在现代随机环境中,大脑仍倾向寻找模式。对猕猴实验发现,猴子也强烈相信“热手”,这种偏差在进化过程中已存在。因此,“热手效应”并非大脑故障,而是我们为生存配备的识别模式和处理信息的生物学方法。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