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37分钟
播放:
189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学习与实践指南


一、 学习目标


本学习指南旨在帮助您深入理解《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一书的核心理念,掌握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方法,并识别阻碍“知行合一”的常见障碍。


完成本指南的学习后,您将能够:



  1. 阐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并理解知识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2. 识别并解释阻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三个主要原因:信息过载、消极过滤和缺少跟进。

  3. 掌握克服信息过载的方法,即“少而精”的学习策略。

  4. 理解如何通过“积极聆听”和“绿灯思维”调整心态,克服消极过滤。

  5. 了解制定有效“跟进计划”的关键要素:指导、支持和问责,并掌握“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或修正”的学习模型。

  6. 认识到将所学知识教授给他人是巩固学习和促进行动的最佳方法。

  7. 将书中的核心原则应用于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中。


二、 核心概念与关键点


1. 知行鸿沟:学习的真相



  • 学习的定义: 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脑力活动,而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 知行鸿沟: 人们所“知道”的知识与他们实际“做到”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 信息爆炸时代的问题: 知识获取变得容易,但人们往往花费大量时间获取新信息,而非应用已学知识。


2. 阻碍知行合一的三个主要原因



  • 原因一:信息过载 (鸿沟1)

  • 表现: 接收信息过多,导致大脑堵塞,难以整合和实践。

  • 危害: 让人感到沮丧,无所适从,养成“迅速遗忘”的习惯。

  • 解决方案:少而精学习: 集中精力学习少数几样关键事物,而非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

  • 间隔性重复: 持续、有间隔地重复接触和复习关键信息,直至完全吸收并内化为自动行为。

  • 多遍阅读/参与: 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划重点,第三遍做笔记,第四遍与人分享,且每次间隔一段时间。

  • 设定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内容,并确保能够学以致用。

  • 原因二:消极过滤 (鸿沟2)

  • 表现: 对积极信息半信半疑或拒之门外,大脑封闭,带有批判性眼光看待事物,形成“发臭思维症”。

  • 根源: 童年时期未能获得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导致自我怀疑和防御机制的建立。

  • 危害: 只能吸收和利用一小部分信息,限制潜能发挥,过早拒绝大部分信息。

  • 解决方案:积极聆听: 带着开放、积极、期待的心态去倾听,不带偏见,激发想象力,思考如何应用。

  • 绿灯思维: 在讨论新想法时,首先指出其可行性、积极面,鼓励接受建议,阻止消极反馈。

  • 态度转变过程: 从拒绝到抵制,再到部分接受、完全接受,最终部分吸收并完全吸收(据作者所述,重复呈现6次可能有效)。

  • 成为“反向偏执狂”: 认为世界在合伙照顾自己,积极思考将带来创造性想法。

  • 管理自身能量: 将思维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认为他人无足轻重转变为视其为失散多年的朋友。

  • 原因三:缺少跟进 (鸿沟3)

  • 表现: 在接触新事物后,没有制定跟进计划,导致很快恢复旧习惯。

  • 重要性: 改变行为、获得预期结果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这是所有障碍中最难克服的。

  • 跟进计划的关键要素:指导: 确保有人教导、纠正,提供正确的做法。

  • 支持: 提供积极反馈和鼓励,尤其是在进步时。

  • 问责: 建立机制,确保人们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 跟进学习系统模型:旧模型(菲尔父亲): 跟我说明 -> 做给我看 -> 让我尝试 -> 纠正我 -> 跟我说明… (强调指导和问责)

  • 修正后模型(公司): 跟我说明 -> 做给我看 -> 让我尝试 -> 观察我 -> 表扬我的进步或进行修正 (增加了“观察我”和“表扬进步”,强调积极支持)。

  • 其他跟进方式:一对一学习系统: 管理者与下属每两周进行15-30分钟的面对面沟通,下属主导议程,提供指导、支持和问责。

  • 外部电话教练: 大型培训项目结束后,安排外部教练提供指导、支持和责任感(每周至少50分钟,持续6周)。

  • 立即实践: 越快应用新技能,越容易掌握。

  • 自我管理: 最终目标是学习者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大师,能够自我告知、实践、表扬或修正。


3. 学以致用的最佳方法:教授给他人



  • 将所学知识教授给他人,可以进一步加强将知识变为行动的决心。

  • 在向他人分享和传授的过程中,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会得到深化。


4. 作者团队及其理念



  • 肯·布兰佳: 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故事教育法揭示深刻道理。

  • 保罗·梅耶: 行为变革领域的先锋,致力于激励人们释放全部潜力,强调“缺失的一环”——重复的重要性。

  • 迪克·卢赫: 受欢迎的激励演说家,善于在核心层面进行深度沟通。

  • 共同理念: 真正持久的改变始于内心,由内而外发生变化,即“知道做到”。


三、 学习建议



  1. 联系个人经验: 回顾自己“知道却做不到”的经历,思考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原因阻碍了您。

  2. 实践“少而精”: 挑选书中的1-2个核心理念,尝试用“间隔性重复”的方法进行深度学习和实践。

  3. 练习“绿灯思维”: 在日常对话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先寻找积极面,再提出建议或担忧。

  4. 制定个人跟进计划: 针对您想要改变的行为或想要掌握的技能,设计一个包含指导、支持和问责的简单计划。

  5. 尝试教授他人: 将本书的核心思想或您从中学到的某个特定方法,向朋友或同事进行解释和分享。


四、 测验


请用2-3句话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根据《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定义的?

  2.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在获取知识方面普遍存在什么问题?

  3. 什么是“间隔性重复”?它如何帮助克服信息过载?

  4. 解释“消极过滤”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5. 书中提出的“绿灯思维”是什么?它在克服消极过滤方面有何作用?

  6. 为什么说“缺少跟进”是克服知行差距最难的障碍之一?

  7. 跟进计划的三个关键要素是什么?

  8. “告知、演示、尝试、观察、表扬或修正”这一跟进学习系统与菲尔父亲的旧模型相比,修正了哪些内容,并增加了什么新步骤?

  9. 除了管理者的日常跟进,书中还提到了哪两种能提供指导、支持和问责的跟进方式?

  10. 作者认为,学以致用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五、 测验答案



  1. 真正的学习不只是一段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它被定义为当你真正将自己学会的东西变成实际行动时,才是在真正地学习。

  2.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普遍花费大量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导致了“知”与“行”之间巨大的鸿沟。

  3. 间隔性重复是一种学习技巧,指不止在一种场合接触某一信息,而是隔一段时间就重复接触到这条信息,直到它最终沉淀下来。它通过集中学习少量精选信息并反复巩固,避免大脑堵塞和遗忘。

  4. 消极过滤是指人们对积极的、哪怕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半信半疑,甚至拒之门外,表现为一种“发臭思维症”。其产生根源在于年少时未能获得无条件的爱,导致通过成就寻求认可,并对未能得到表扬而建立防御机制,形成批判性思维。

  5. 绿灯思维是指在听到任何新想法或建议时,首先指出其积极面或可行之处,鼓励大家接受并发现其潜力。它通过引导人们聚焦于可能性,逐步改变消极的过滤系统,激发创造力。

  6. 缺少跟进之所以是最难克服的障碍,是因为改变习惯或行为需要付出真正切实的努力。人们在接触新事物后若没有立即跟进,很容易恢复旧习惯,缺乏必要的指导、支持和问责机制。

  7. 跟进计划的三个关键要素是:指导(提供正确的做法和建议)、支持(提供积极反馈和鼓励)、问责(建立机制确保人们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8. 与菲尔父亲的旧模型相比,修正后的模型将“纠正我”改成了“表扬我的进步或进行修正”,并增加了“观察我”这一新步骤。这强调了管理者需要在场观察学习者,并在纠正前先关注并表扬进步。

  9. 除了管理者的日常跟进,书中还提到了“一对一学习系统”(管理者与直接下属定期沟通)和“外部电话教练”(由公司外部的教练在培训后提供指导、支持和责任感)。

  10. 作者认为,学以致用的最佳方法是“教授给他人”。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可以进一步加强将知识变为行动的决心,并在分享过程中深化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1. 为什么人们常常“知而不行”?


人们“知而不行”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信息过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获取大量新知识(例如阅读书籍、参加研讨班),但这往往导致信息堵塞,而非实际应用。获取新知识比将其付诸实践更有趣,导致人们习惯性地不断摄取信息,却不花时间整合和消化。


消极过滤: 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容易受到“发臭思维症”的影响,即对积极的、有利的信息持怀疑甚至拒绝态度。这种消极、封闭的心态会大大削弱人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动力,导致信息在进入潜意识并被实际应用之前就被过滤掉。


缺少跟进: 即使人们获得了知识并持有积极心态,如果缺乏一个周密的跟进计划,他们也难以将新知识转化为持久的行为。改变习惯和行为需要持续的、切实的努力,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有效跟进,导致很快恢复旧习惯。


2. 如何克服信息过载,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克服信息过载的关键在于“少而精”地学习和“间隔性重复”。这意味着:



集中精力: 不要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少数几个重要的概念上。就像减肥只需坚持一个有效的食谱一样,学习也应专注于少数能真正坚持并应用的新知识。


深度吸收: 真正掌握一样东西,需要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咀嚼、消化,直到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间隔性重复: 学习技巧应不止在一种场合接触信息,而是隔一段时间就重复接触,直到信息最终沉淀下来。这有助于将知识内化为自动化的过程。例如,阅读一本书可以多次,每次着重不同的方面(通读、划重点、做笔记、与人讨论),并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复习。


目的性学习: 首先确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然后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去学习这些东西,避免盲目获取。


3. 如何调整消极过滤系统,培养积极心态?


调整消极过滤系统,培养积极心态,核心是“积极聆听”和“可能性思维”,具体方法包括:



识别消极影响: 认识到消极思维往往源于早年缺乏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导致自我怀疑和对信息的批判性过滤。


主动选择积极: 意识到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都是可以选择的。成功人士知道如何积极地使用自己的大脑。


绿灯思维: 当听到任何新想法或建议时,第一反应应该是寻找其可行之处,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并问自己:“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儿呢?”在给出任何消极反馈之前,先给出积极的反馈。


开放心态: 保持对新信息的开放心态,无论其来自何处。一个开放、积极的过滤系统能够激发创造力和应变力,让知识扩展许多倍,甚至能想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重复积极肯定: 通过重复积极的自我肯定,改变长期形成的消极信念。例如,“我不会写作”重复多次后,转变为“我会写作”,最终相信“我是名作家!”。这种呈现6次的重复规律有助于将拒绝变为完全吸收。


反向偏执狂: 最终目标是成为“反向偏执狂”,即相信世界在合伙照顾自己的人。这需要一个过程,通过积极思维的经验积累,可以自动跨越消极过滤的步骤。


4. 什么是“知道做到”原则,它对个人和企业有何重要性?


“知道做到”是指将所学知识真正付诸行动的能力。它强调:



内在改变: 持久的改变始于内心想法的转变,然后逐渐由内而外发生变化。仅仅试图从外部改变人们的行为是无效的。


行动导向: 学习不仅仅是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变成实际行动时,才算真正地学习。行动才能产生结果。


人才衡量: 在企业中,能“做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而非仅仅“知道怎么做”的人。


提升效能: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可以提升个人和员工的工作效能,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并赢得竞争。


持续影响: 通过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不仅可以成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引领者,还能影响身边更多的人,甚至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