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邀请了两位CEO——一位来文化界,另一位来自新闻界,深入探讨了个人成长、教育经历、职业发展及未来展望。其中强调了在大学期间培养怀疑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学校独特的教育模式如何塑造了他对新闻行业的理解。另一位位CEO分享了自己从杂志主编到CEO的转型经历,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的见解与对创新的展望。两位嘉宾都表达了对通过思想传播来影响世界、推动社会创新的共同愿望,认为这种精神比物质上的成功更加宝贵。整个对话围绕个人成长、教育、职业路径和社会变革等主题展开,展现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改变世界的决心。
00:00 汕头大学CEO阿改分享大学生活经历在一场访谈中,文化界的CEO,刘瀚杰先生,以及新闻界的CEO阿改先生被邀请分享他们的经历。阿改先生特别提到了他在汕头大学的学习生活,强调了该大学三位获过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的国外教师对他的影响。阿改先生分享了他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引起了听众的广泛关注。
01:39 大学生活与个人成长的反思,回忆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生活方式,包括对散步和篮球的热爱,以及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尽管起初计划不加入任何团体,但最终却积极参与了多个组织,包括学跆拳道和担任英语组织的负责人,这让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的形象。然而,他强调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稳定且感情专一的人。此外,他还表达了对学校环境,特别是新闻行业和开放性思维的看法,以及对李嘉诚投资基金会支持的学校特别感兴趣。
03:31 山大新闻学院的独特发展模式与教育理念山大是国内唯一一所由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和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大学,其独特之处在于董事会的决策权力,这使得学校能够迅速调整资源分配,如大量资金投入某个学院,使其迅速壮大。学校因此有能力聘请来自美国、欧洲、东南亚、香港等地的优秀教师,包括三位普利策奖得主。其中一位前CBS制片人Peter赫尔对学生的最大影响是强调新闻行业中的怀疑精神,即对所有信息保持质疑态度,包括最亲近的人,以避免盲从和未经思考的相信。
05:31 中外大学教育风格与传播思想的差异对话探讨了中国和外国大学在传播教育方面的差异,强调外国教育更注重实际操作,通过最新的设备和实践项目来教学,而非理论讲解。此外,提到了外国教育在细节中体现的民主和交流方式,如通过轮流决策来教授民主概念,这种具体而微小的细节给学生带来深刻影响。
07:15 中国和外国孩子的独立精神对比与教育反思对话围绕一则关于中国和外国孩子在山坑中表现差异的新闻展开,讨论了外国孩子的独立精神以及中国教育体系中过度依赖标准和框框的问题。提及了在大学教育中,学生们倾向于寻找明确的标准,这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导致年轻人缺乏创新精神。此外,还提到了教育中过于死板的教学方法,如要求学生判断作者最喜欢哪句话,这种做法被批评为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09:11 创新、教育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对话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创新并非盲从或标新立异,而是一个精益迭代的过程。通过个人经历,阐述了从小在民主环境中成长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以及这种能力如何区别于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
11:21 内向性格的转变与个人成长对话者分享了自己从内向性格逐渐转变,并在社会和工作中找到自己位置的经历。他提到,最初因为性格内向,常常在社会上吃亏,但观察到周围一些不那么正直的人却因为勤奋而取得成功,这促使他决定也要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通过在商场做促销、参加各种活动等实践,他逐渐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在社会中站稳了脚跟。这一过程中,理想主义的力量和周围人的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13:11 从绘画到新媒体:80后、90后对时代变化的适应对话者从小热爱画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他意识到绘画不能成为其全部的人生。他开始跳出传统,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与媒体,以保持与时俱进。这反映了80后、90后一代对时代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3:55 从银川到沈阳:艺术策划者的创新之旅对话中,艺术策划者刘瀚杰分享了自己从银川回到沈阳策划艺术展“第三只眼”的经历。他提到,从银川当代美术馆工作回来后,发现沈阳的氛围需要新的视角和启发,因此策划了这次展览,希望通过“第三只眼”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他还谈到了在筹备展览过程中的趣事,包括在银川误将贺兰山看作乌云的经历,以及在北京医美画廊实习期间获得的宝贵经验。最终,他决定回到沈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和影响艺术界。
17:59 阿改老师谈医读杂志的转型与新媒体探索在进入医读杂志行业之前,阿改老师曾从事报纸和纪录片制作等多个工作。2012年,他和团队一起创办了医读杂志,但很快遭遇了中国传媒业的转折点,即新媒体转型。这一转型导致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大幅下滑,迫使医读杂志开始探索新媒体,包括制作视频、运营微信公众账号以及开发游戏类内容,借助互联网改变传播方式。医读杂志因此被视为业内转型的典型案例。
20:16 创办杂志的初衷与传播理念通过杂志传播西方化、现代化的新闻思想,旨在发掘并分享有趣的观点和故事,以对抗无趣的环境。杂志以轻幽默、有情趣的风格迅速树立特色,并在新媒体平台上积累了70万粉丝,在新闻类媒体公众账号中排名前三。具体的发行数据由老板或发行经理掌握,最畅销的一期数量虽已不记得,但该杂志在综合新闻类杂志中十分热销。
21:54 中国教育体系下的情趣缺失与人生迷茫对话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体系下学生的情趣缺失和人生目标的迷茫。指出中国学生在严格、严肃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导致他们缺乏发散思维和娱乐精神,且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和痛苦。此外,对比了外国人注重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强调了中国人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机器化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如何导致年轻人对学习和社会现实的虚无主义态度。最终,讨论了这种教育方式如何影响了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认知和追求。
24:10 以思想引领未来:对话中的成功与创新对话围绕成功的不同价值观展开,强调了通过传播思想和创新来改变世界的重要性。一方面,讨论了像鲁迅那样,从医生到作家,用文章传播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提到了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思想,强调思想应领先于技术,以推动行业发展。此外,还提到了在教育领域传播思想,鼓励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强调思想的影响力远超物质财富。最后,表达了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的看法,认为在思想领袖的带领下,中国将在新闻、技术和互联网媒体等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