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5分钟
播放:
199
发布:
2周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什么是“改变”?一份关于人生发展与心理治疗的入门指南
1. 引言:生命就是一场不息的改变
接受改变,就要接受改变的常态化,世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改变就是任由自己被无情的风云变幻所裹挟。 ——弗朗索瓦·鲁斯唐(François Roustang)
你是否曾感觉,生活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在裹挟着你前行。从身体的悄然变化到思想的每一次革新,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塑造。每一次与他人的相遇,每一次微小的体验,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改变。
本指南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你探索两个层面的“改变”:首先,是贯穿我们生命旅程的、自然的成长与发展;其次,是在遇到困境时,于心理治疗中发生的、深刻而有目标的转变。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去理解改变的奥秘。
2. 生命的旅程:我们是如何持续成长的
在探讨心理治疗如何促成改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改变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贯穿我们的一生,塑造了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独特样貌。
2.1. 人格的塑造:从婴儿期到青春期
“人格”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它是在生命的早期阶段,通过与抚养者的情感交流和依恋关系慢慢习得的;到了青春期,年轻人通过挣脱父母的束缚,向成人世界迈进,人格结构进一步发展。这个漫长的塑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悄然发生的,它决定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焦虑的方式,也构成了我们许多行为背后,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动机。
2.2. “人格”与“身份认同”有何不同?
为了帮助你理解这两个核心概念,下表清晰地对比了它们的区别:
概念
描述
人格 (Personality)
是一种功能结构,在青春期末达到相对稳定。它更像是一个人的内在“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影响着我们最基本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身份认同 (Identity)
是一个贯穿一生、不断波动的过程。它更像是运行在这个操作系统上,不断被人生经历更新的“用户个人资料”(User Profile)。它指的是我们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认知和感受,会随着职业变迁和关系变化而持续调整。
2.3. 寻找“真实自我”:改变的核心动力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了“真实自我”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个人最核心、最真实的部分,体现在我们自发的兴趣、天赋和身体的自然流露中。然而,认识和接纳这个“真实自我”离不开他人的眼光。正是因为他人的反馈——正如丹尼尔·斯特恩所描述的“我感觉到你感觉到了我的感觉”——我们才能确认和拥抱那些源于自身的真实感受。
事实上,他人的反馈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每段人际关系都会让我们质疑甚至动摇自我认同,因为我们身上总有某些自己都不了解的部分,但当他人感知到了并向我们发出反馈时,就会撼动我们的身份认同。”对“真实自我”的意识,是所有健康改变的起点,也是我们成为一个完整“主体”的基础。
然而,成长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我们陷入困境,感觉无法靠自己前进时,又该怎么办呢?
3. 当改变停滞时:心理治疗的介入
人们之所以寻求心理治疗,往往是因为感觉自己被困在某种痛苦的模式中,改变的自然流动性仿佛停滞了。他们深受折磨,却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摆脱那些僵化的行为、思维或情绪反应。
3.1. 为什么我们既渴望改变,又害怕改变?
在心理治疗中,求助者往往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情:他们既渴望摆脱痛苦,又对未知的改变充满恐惧。这种恐惧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原因:
* 害怕打破熟悉的平衡: 即使现状令人痛苦,但它是一种我们已经习惯的平衡。改变意味着必须放弃为抵御痛苦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这让人感到不安。
* 害怕走向未知: 改变意味着要放弃熟悉的行为模式,走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这种失控感会引发巨大的焦虑。
* 害怕改变带来的后果: 真正的改变可能需要我们采取重大的行动,比如结束一段有害的关系。我们害怕这些行动会带来孤独,或是招致他人的批评和排斥。
3.2. 心理治疗与找朋友聊天有何不同?
找朋友倾诉固然有益,但心理治疗是一种旨在带来“重大的改变”的专业助人关系。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个稳定、受保护的**“框架”**。
在这个独特的专业框架里,来访者可以感到足够的安全与自由,去探索和表达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想法——甚至是那些对朋友也难以启齿的、具有攻击性的念头——而不必担心会破坏关系。朋友关系无法承载如此高强度的情感张力,而治疗关系恰恰是为这种深刻的探索而设计的。
4. 改变的“双人舞”:心理治疗如何运作
心理治疗的改变过程,恰如一场精妙的“双人舞”。它的成功不取决于某一方跳得有多好,而在于治疗师与来访者双方的共同参与和默契配合。
4.1. 核心要素:关系胜于一切
在所有心理治疗的流派和技术之上,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在推动改变的发生,那就是治疗关系的质量。正如心理学家李松蔚博士所言,“关系比内容更重要”。心理治疗师如何与来访者互动,如何创造一个安全、被理解的关系氛围,远比他具体说了什么、教了什么更为根本。正如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命令他们做的事,孩子并不抵触事情本身,却因为抵触“在这段关系中成为被命令的人”而拒不服从。
4.2. 关键工具:情感倾听
情感倾 new 听是心理治疗师的核心工具。它远不止是听懂语言的表面意思,而是治疗师全身心地投入,去捕捉来访者未能言说,甚至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非语言信息。这需要治疗师培养出一种高度的敏感性,去感受来访者声音的音调、音色、语速乃至颤音;去留意他清嗓子、含糊咕哝的细节;去观察他姿势、肌肉张力、呼吸节奏、皮肤颜色、瞳孔大小乃至嘴唇和面部肌肉的任何细微变化。这种深度的倾听,能让来访者感到自己被真正地看见和理解,这是疗愈的开始。
4.3. 改变的发生:从“不知不觉”到“恍然大悟”
根据丹尼尔·斯特恩的研究,改变在心理治疗中通常发生在两个层面,它既是潜移默化的,也包含着顿悟的时刻。
1. 隐性的改变 (不知不觉的改变) 这是一种在治疗关系中潜移默化发生的改变。来访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情绪调节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善,但他本人可能并未立刻察觉。这种改变是关系本身带来的疗愈。
2. 显性的改变 (恍然大悟的时刻) 这是指那些带来深刻见解的“顿悟”时刻,即意识的觉醒。这些时刻通常源于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经历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从而对自身的困境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
这场深刻的内在探索之旅,最终会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起点。
5. 旅程的终点:当改变成为你的一部分
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消除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因为痛苦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是要恢复来访者自身的**“心理化能力”**。这意味着,来访者通过治疗,重新获得了独立面对、整理和转化内心痛苦的能力,从而重获快乐。
治疗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探索的终止,而是标志着来访者已经有能力独自继续这场人生的旅程。改变的可能性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而心理治疗,正是重启这一内在过程的有力伙伴,它帮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改变与成长的力量。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