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9分钟
播放:
23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开篇:瓷韵引 “绿” 来


当春风轻柔地拂过江南岸,那一抹嫩绿便悄然爬上枝头,像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宣告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绿色,作为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无处不在,它是广袤森林的深沉静谧,是无垠草原的蓬勃生机,更是潺潺溪流的灵动清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绿色也承载着丰富的内涵,象征着和平、希望、生命与活力 ,从古老的宗教仪式到现代的环保理念,绿色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而在瓷器的世界里,绿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将大自然的绿意凝于方寸之间,让那一抹生机盎然在火与土的交融中得以永恒。从古朴的汉代绿釉到奔放的唐三彩绿,从典雅的宋代孔雀绿到华贵的清代郎窑绿,每一种绿釉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文化价值,它们是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工艺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绿釉的多彩世界,探寻那些隐藏在瓷器背后的故事。


汉绿釉:初绽的神秘之花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中,汉代绿釉宛如一颗古老而神秘的星辰,率先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它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成型且较为像样的绿釉。


汉代绿釉属于低温铅釉,这意味着在烧制过程中,无需过高的温度,便能使釉料熔化。在釉料中加入铅,是为了降低釉的熔点,使其能够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熔融,从而附着在器物表面 。但铅是一种有毒物质,这也使得汉代绿釉制品主要被用于制作陪葬品,也就是 “明器”,而非日常实用器。毕竟,人们不会愿意将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器物用于日常生活。


汉绿釉的颜色,通常给人一种深沉之感,恰似老松树针那历经岁月沉淀的墨绿,又仿若质地醇厚的墨绿翡翠 ,内敛而富有韵味。这种深沉的色泽,与汉代雄浑大气的时代风格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而当我们有幸目睹那些出土的汉代绿釉陶器时,会被它们表面那层宛如梦幻般的银色光泽所吸引,仿佛是岁月为其精心镀上的一层银粉,这便是行话中所说的 “银化” 现象,也叫 “银釉” 或 “泛铅现象”。据研究,这是由于铅绿釉在地下长期受到水土侵蚀,釉内物质逐渐析出并沉积在器物表面,在光线的干涉作用下,呈现出迷人的银白色光泽。这种独特的现象,不仅为汉绿釉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更使其成为了众多收藏家和考古学家眼中的珍宝 。


在众多出土的汉代绿釉陶器中,有一件绿釉弦纹铺首盘口壶格外引人注目。这件壶高 15cm ,底径 9.5cm,造型沉稳大气,线条流畅自然,壶身的弦纹装饰简洁而富有韵律,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肩部与腹部对应贴饰的饕餮铺首印纹,清晰生动,立体感极强,仿佛能感受到其散发的威严气势 。釉水均匀地覆盖在壶身,因窑内氧化环境的微妙变化,呈现出褐绿泛黄的色泽,恰似青铜器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古朴质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辉煌的时代。整体制作工艺精细,堪称汉代绿釉同类作品的杰出代表,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陶瓷工艺和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唐之绿韵:盛世华章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来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 。在这个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时代,绿釉也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光时刻,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唐三彩里的绝对主力之一 。


唐三彩,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只有三种颜色,但实际上,它的色彩远不止于此,而是融合了黄、绿、白、蓝、褐等多种色彩,共同交织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不过,黄、绿、白(或蓝)无疑是它最经典的基本配置,其中绿釉的运用更是为唐三彩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 。与汉代绿釉那深沉内敛的色调截然不同,唐三彩中的绿色鲜艳夺目,翠生生、亮堂堂的,仿佛将春天的蓬勃生机永远定格在了器物之上 。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对于色彩审美和工艺追求的差异 。


而唐三彩中绿釉最独特的魅力,还在于它那奇妙的 “流淌” 效果 。唐代的工匠师傅们仿佛拥有一双神奇的手,他们巧妙地利用铅釉流动性强的特点,在烧制过程中,让不同颜色的釉在器物表面自由地流淌、相互渗透 。这种自然而又随性的创作方式,使得每一件唐三彩作品都独一无二,形成了那种斑斑驳驳、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 ,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与人工技艺完美结合的神奇 。


在众多唐三彩器物中,胖马的形象尤为引人注目。这些三彩胖马膘肥体壮,身姿矫健,仿佛随时准备驰骋疆场 。它们身上那流淌着的绿色釉彩,有的如翡翠般翠绿欲滴,有的则在翠绿中微微泛黄,恰似春日里新生的嫩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再配上那飞扬的鬃毛和灵动的眼神,仿佛让人看到了它们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的场景 。比如,有一件唐三彩马俑,高约 30 厘米,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马头微微上扬,双眼圆睁,炯炯有神 。马身的绿色釉彩从颈部开始向下流淌,与黄色和白色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纹理,仿佛是马身上的华丽装饰 。马背上的鞍鞯也施有绿釉,上面还点缀着白色的斑点,显得格外精致 。整个马俑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


还有那高大的骆驼俑,也是唐三彩中的经典之作 。它们通常背负着沉重的行囊,迈着稳健的步伐,仿佛在丝绸之路上艰难前行 。骆驼身上的绿釉,不仅表现出了它们坚韧不拔的气质,还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让人联想到广袤的沙漠和远处的绿洲 。有一尊唐三彩骆驼俑,造型十分独特,骆驼昂首挺胸,张嘴嘶鸣,仿佛在诉说着漫长旅途的艰辛 。它的身上施有深绿色的釉彩,釉色均匀,质地细腻,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骆驼的驼峰和腿部则施有黄色釉彩,与绿色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骆驼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骆驼的背上,还坐着一位胡人俑,他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袍,手持缰绳,神情专注 。整个作品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也体现了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而那些丰满的仕女俑,则展现了唐代女性的独特魅力 。她们体态丰腴,面容姣好,身着华丽的服饰,或手持乐器,或翩翩起舞,尽显大唐的雍容华贵 。仕女俑身上的绿釉,有的作为服饰的主色调,如翠绿的长裙,随风飘动,仿佛流淌的绿色溪流 ;有的则作为装饰点缀,如绿色的披肩、腰带等,为整个造型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唐三彩仕女俑,高约 40 厘米,仕女面庞圆润,眉眼细长,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温婉的笑容 。她头戴花冠,身着浅黄色上衣和翠绿色长裙,裙摆宽大,自然下垂 。绿色的长裙上施有细腻的釉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仕女的肩部还搭着一条白色的披帛,随风轻轻飘动,更增添了几分飘逸之感 。她双手自然下垂,手中似乎拿着什么东西,整个人的姿态优雅从容,生动地展现了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风貌 。


这些唐三彩作品中的绿釉,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大唐盛世自信、奔放、不拘小节精神的象征 。它们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活力,也让我们对唐代的艺术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辽绿釉:草原上的异域风情


大唐的辉煌余晖尚未散尽,历史的舞台便迎来了另一个独特的时代 —— 辽代 。在这个由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政权统治下,绿釉又展现出了别样的风姿 。


辽代的绿釉,许多同样属于低温釉的范畴 。其颜色变化丰富,有时呈现出偏黄绿的色调,仿佛是草原上春天刚刚萌发的嫩草,带着一丝清新与生机 ;有时则显得较为深沉,犹如广袤草原深处那片神秘的森林,深邃而富有内涵 。这种色彩的多样性,也反映出辽代制瓷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


而辽绿釉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它与草原民族特色器型的完美融合 。契丹族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 。因此,辽代的瓷器在造型上常常体现出浓郁的草原风情,如模仿皮囊形状的鸡冠壶、皮囊壶,以及带有凤鸟造型的瓶子等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契丹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


鸡冠壶,又称皮囊壶,是辽代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之一 。它的顶部形状酷似鸡冠,故而得名 。壶身则仿照皮囊的形状制作,有的呈扁圆形,有的为长方形,边缘还常常装饰有模仿皮革缝合的痕迹,给人一种质朴而真实的感觉 。鸡冠壶的出现,与契丹族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 。在过去,他们常常需要携带水、酒等液体,皮囊壶因其轻便、耐用且易于携带,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随着制瓷技术的传入,契丹族的工匠们巧妙地将皮囊壶的造型与瓷器制作工艺相结合,创造出了鸡冠壶这一独特的瓷器品种 。在赤峰窑出土的一件辽代绿釉鸡冠壶,高约 30 厘米,壶身扁圆,腹部微微鼓起,仿佛装满了草原的故事 。壶身施有翠绿的釉彩,釉面光亮,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壶的顶部有一个管状的短流,便于倾倒液体 ,流口处微微上扬,仿佛在诉说着契丹族对生活的热爱 。壶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孔,可以穿绳系挂,方便在马背上携带 。这件鸡冠壶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工艺精湛,是辽代绿釉瓷器中的珍品 ,让我们看到了辽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


皮囊壶也是辽代绿釉瓷器中的常见器型 。它与鸡冠壶在造型上有相似之处,但皮囊壶的形状更加接近真实的皮囊,通常为扁体,直身,下部肥硕,给人一种稳重而大气的感觉 。在扎赉诺尔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辽代绿釉单孔皮囊壶,长 28 厘米,宽 19.5 厘米,高 33 厘米 ,重 4.36 千克 。壶身两面随形起线,如同缝合皮革的痕迹,工艺十分精细 。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间凹下,另一端翘起与流口平齐,形似驼峰 ,一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 。整个器物施绿釉,釉色鲜艳,造型庄重而流畅,充分展现了辽代绿釉瓷器的独特魅力 。这件皮囊壶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容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见证了辽代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带有凤鸟造型的瓶子在辽代绿釉瓷器中也别具一格 。凤鸟在契丹族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 。这些瓶子通常在瓶身或瓶口处装饰有凤鸟的造型,凤鸟的形态各异,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引颈长鸣,栩栩如生,仿佛将草原上的灵动与自由注入了瓷器之中 。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辽代绿釉凤首瓶,高约 40 厘米,瓶身修长,线条流畅 。瓶口处塑有凤首,凤嘴微张,眼睛炯炯有神,羽毛刻画细腻,栩栩如生 。瓶身施有翠绿的釉彩,釉色均匀,质地细腻 ,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整个瓶子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将凤鸟的神韵与绿釉的美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辽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这些充满草原民族特色的器型,与绿釉那或深或浅的色彩相互映衬,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 。它们与中原地区秀气、婉约的瓷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辽代文化的粗犷、豪放与独特 。辽绿釉瓷器,就像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契丹族的生活、信仰和情感,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


宋之新变:孔雀绿釉的崛起


宋代,无疑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青瓷、白瓷以其典雅的气质和精湛的工艺,占据了瓷器世界的主导地位 。然而,在这个 “青白” 的天下中,绿釉也并未黯然失色,它以独特的姿态,在宋代的瓷器舞台上继续绽放着光芒 。


北方的一些民窑,如磁州窑,依然坚守着绿釉瓷器的烧制,为民间百姓提供着实用且美观的日用品 。磁州窑的绿釉瓷器,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 。它们或许没有官窑瓷器那般精致细腻,但却以质朴的风格和亲民的价格,深受大众的喜爱 。在河北磁县观台窑遗址出土的宋代绿釉瓷枕,长约 25 厘米,宽约 15 厘米,高约 10 厘米 。枕面呈长方形,微微内凹,两端略高,线条圆润流畅,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枕身通体施绿釉,釉色青绿,犹如春天的树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釉面有细小的开片,仿佛岁月留下的痕迹,更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 。枕面的一侧,刻有简单的花草纹饰,线条简洁流畅,虽然寥寥几笔,却生动地表现出了花草的形态和神韵 。这件绿釉瓷枕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寝具,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了宋代磁州窑绿釉瓷器的独特魅力 。


而在宋代,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绿釉技术 —— 孔雀绿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绿釉瓷器的发展格局 。孔雀绿釉,与以往的绿釉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再依赖铅来实现釉的熔化,而是巧妙地运用铜作为发色剂,通过在高温的碱石灰釉环境中烧制,成功地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鲜艳色泽 。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