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德国八分熟】第11期
【主播】小萨 &小树
小萨的自我介绍:一个在德国上山下山自力更生,工作生活17年的【80后北京大妞儿】
小树的自我介绍:一个在国内努力搬砖,认真吃饭的【80后东北yin儿】
【本期主题】
在德国,小学仅有四年。四年级结束后,孩子们便要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继续走学术道路去文理中学,还是转向职业教育去实科中学?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固有思维”——职业高中(职高)=差生、低端、没前途。而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一个被广泛尊重、制度健全、社会价值很高的路径。这种差异背后,不只是教育体制不同,更牵涉到社会结构、用人理念、家长期望值和文化观念的深层差异。
本期播客带你深入了解德国小学“四年分流”制度——从评估标准、分流流程,到家长的心理挣扎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为什么说在德国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德国的教育体系又给我们哪些启发?一起来听听德国孩子如何在十岁就迎来人生的第一次分岔路口。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01:13 德国小学【四年制分流制度】
07:53 德国初高中一体8年制:
走大学道路→文理中学 ; 走职业道路→ 实科中学
决定因素是什么?
12:25 德国家长重视【个体差异】 尊重【不同孩子走不同的路】
职业学校:双轨制教育 → 工作领域专业化
国内社会:“固有思维”——职业高中(职高)=差生、低端、没前途。
德国社会: 职业教育是一个被广泛尊重、制度健全、社会价值很高的路径。
21:31 德国大学→宽进严出
专科学校与德国大学含金量不相上下
22:14 孩子不是学习的料,硬拔硬卷走不通
27:46 筛选与内卷是相辅相成的
32:43 卷的代价是什么?快乐的缺失
40:39 有的孩子想出国看世界,有的孩子就想呆在父母身边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46:28 该玩的年纪玩,该学的年纪学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