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期播客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朱利恩·巴基尼和杰仁·米斯·汤鲁姆合著的书籍,挑战了我们平常的思考方式。书中揭示了信念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道德标准和绝对真理的讨论中,迫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真正成立。通过对逻辑推理的检验,我们发现人们在思考时常常受到偏见的影响,而这些思维误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此次讨论不仅让我们质疑自己的信念,也提供了更深层的思考工具,帮助我们理清思维的逻辑。
00:02:04:道德观与种族灭绝:客观真理与个体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冲突
00:04:29:超越文化习俗的道德追求:客观真相与相对主义的冲突
00:09:03:意识的独立性:大脑与灵魂的哲学之争
00:13:33:证实偏差:逻辑结构相同的社交规则问题,表现却大不相同?
00:18:05:揭秘逻辑谬误:无效的三段论练习揭示思维陷阱
00:22:38:逻辑谬误:从政客到诚实人,推理中的漏洞揭示
00:27:07:神的属性与人类的自由意志:解释恶与苦难的挑战
00:31:43:全能与逻辑自相矛盾:神是否能创造无意义的事情?
00:36:12:挑战双重标准:宗教信仰与看待其他事物的证据标准是否一致?
00:40:44:逻辑不可能性与神的自由:取消了理性讨论的基础
00:45:18:道德底线的考验:兄妹乱伦情境下的道德决断力测试
00:49:50:道德原则的局限性:探讨伤害原则之外的道德考量
---
##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思想、逻辑与道德的挑战
英巴吉尼和斯唐鲁姆合著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一书,旨在通过一系列哲学测试和思维实验,深入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逻辑推理、道德观念和自我认知。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局限性和非理性根源,鼓励读者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
---
### 第一章:自我认知的误区与挑战
作者开篇引用“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并驳斥了笛卡尔“心智的不可错性”这一谬论,强调我们可能“搞错了自己脑中的感受”。本章通过“哲学健康测试”,揭示了人们信念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紧张关系”或“矛盾”。这些矛盾并非关于信念对错,而是信念系统内部的潜在不兼容性,例如:
* **道德观是相对的吗?** 观点冲突在于:认可“客观的道德标准不存在”同时又谴责“种族灭绝是滔天恶行”。这表明人们在实际判断中隐含了普遍道德标准。
* **真相是相对的吗?** 观点冲突在于:认为“不存在真正的‘真相’”同时又坚信“犹太人大屠杀是事实”。作者指出,如果真相是相对的,就无法反驳否认大屠杀的人。
* **未来是早已确定的吗?** 观点冲突在于:相信“一个人做出选择后,当初一定有做出其他选择的可能性”(自由意志)同时又赞成“未来是早已确定的”(命运)。
* **违反自然就错了吗?** 观点冲突在于:认为“卫生设施和药物有益于社会”同时又认为“同性恋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自然”。作者指出,许多有益事物本身就是“违背自然”的。
* **如何评判艺术?** 观点冲突在于:赞同“判断艺术作品的优劣纯粹靠个人审美”同时又赞同“米开朗基罗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艺术家”。
作者质疑,思维不一致是否正常,并强调我们有责任更仔细地思考自己的想法。
---
### 第二章:逻辑推理的缺陷
本章通过逻辑测试挑战了人们认为自己擅长逻辑思考的观念。作者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指出人类更偏好直觉而非简单的逻辑思考。测试表明,人类在抽象条件规则方面表现不佳,但在涉及“社交欺诈行为”时正确率大幅提高,暗示人类逻辑推理更偏向实用和社交情境。书中详细分析了常见的逻辑谬误,如肯定后项、否定前项、不当移项等,旨在警示读者认识到自身推理能力的不足。
---
### 第三章:三段论与形式逻辑
本章聚焦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作者强调,形式逻辑的原则是“当且仅当结论是前提的必然结果时,论断方为有效”,且有效性与前提或结论的真实性无关。通过三段论测试,作者发现人们即使在简单的形式逻辑中也容易犯错。作者指出,虽然严格逻辑推理可能不适合说服大众,但对于“健全的推理”至关重要。
---
### 第四章:构建心中的神与逻辑难题
本章通过让读者选择心中神的属性并检测其逻辑矛盾,探讨“你心目中神的概念是否自相矛盾”以及“是否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一致”。书中列出了多项“技术困难”,例如:全能、全善、全知的神为何会允许苦难存在(苦难问题);全能、全善、完全自由的神选择永恒行善,是否使其“完全自由”属性多余;神作为维系万物的关键,与物理定律的独立存在性之间的冲突;如何理解“永恒”与有限时空观念的矛盾;人格化的神如何与人类建立私人关系;为避免矛盾而赋予神极简特征是否使其概念过于单薄。作者强调,谈论神时应认真对待概念中的矛盾。
---
### 第五章:信仰的一致性挑战
本章通过关于神与宗教的论断测试,检验读者宗教信念的理性一致性。作者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指出信仰可能缺乏理性支撑并要求超越理性,但也指出将多数人信仰描述为荒谬是冒犯。测试中的“中弹”表示逻辑矛盾,“吞下苦果”表示答案带有奇怪或难以置信的含义。例如,一边说神的概念逻辑上不可能,一边又说神存在;或在无外部证据下坚持内在信念,却拒绝有证据支持的进化论。作者旨在揭示信仰问题中常被忽略的知识难题。
---
### 第六章:道德禁忌的底线
本章通过无害的禁忌情境(如食用被车撞死的猫肉、亲兄妹性行为),挑战读者对道德判断的理由,核心问题是:一项完全私人且无人受到伤害的行为,是否仍违反道德?许多人会陷入矛盾,即认为无害但又觉得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作者指出,人们对禁忌行为的道德判断往往是“直觉认定”,甚至会事后“虚构故事”来合理化厌恶感。本章探讨了“伤害”概念在道德中的中心地位以及“恶心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强调情感(如同情)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并鼓励读者开放思想,避免偏见。
---
### 第七章:道德双重标准大考验
本章通过19个情境测试,揭示读者道德思考框架中的“道德双重标准”,即价值观与实际判断原则之间的差异。测试分析了“地理距离”、“亲属关系”、“作为不作为”和“规模大小”四个维度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人们普遍对本地社区和亲属有更强的道德义务;倾向于认为“积极作为”造成的伤害比“消极不作为”更严重。作者指出,如果道德框架不严苛,读者应反思其判断是“正当的还是自私的”。
---
### 第八章:艺术的本质与个人偏好
本章探讨“什么是伟大的艺术品”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这些无定论的问题。通过让读者评估六个美学标准(美学标准、带来愉悦、道德或人生教训、形式特征和谐美感、洞察现实、表达情感)在评判伟大艺术中的重要性,作者揭示了人们口头宣称的艺术观念与实际偏好之间的差异。测试发现,人们“口中所说的”与“真正看重的”并不一致。例如,多数人认为“艺术作品是否表达了艺术家的情感”是评判伟大艺术最重要的因素,表明浪漫主义艺术观仍占主导。
---
### 第九章:言行一致与主流道德观
本章通过问卷检测读者“信奉的价值观与实际遵照的价值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即言行是否一致。作者将结果分为“合乎标准道德”、“表面合乎道德”、“违反标准道德”和“暗中合乎道德”四类。“标准道德”讽刺性地指代当代社会主流道德共识。作者质疑这种共识的可靠性,并强调做好事不应以满足感为唯一目的,鼓励读者深思熟虑自己的道德观念,而非盲目接受主流想法。
---
### 第十章:生命的本质与自我认知
本章通过“传送装置”、“记忆选择”和“再生选择”三个思维实验,探讨人们对“活着所需必要条件”的直觉认知,即自我持续存在的本质。实验基于肉体、心智和灵魂三种连续性。结果显示,约2/3的在线参与者选择保存“灵魂”,即使这意味着舍弃“心智”或“身体”的连续性。作者指出,人们对“活着”的理解可能存在矛盾。
---
### 第十一章:自由意志的边界
本章通过一系列情境题测试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责任归咎于个体行为,揭示其对人类自由意志的看法。测试旨在揭示:人们对“自己”、“完全不知面貌的第三方”和“稍加描述的第三方”的责任评判是否一致;对结局不好或圆满的行为,是否分别更容易指责他人或赞赏自己(基本归因谬误和自利归因偏差);以及对不同类型行为的判决是否一致。作者指出,如果观点不一致,可能“纯粹因为自己的需求,决定行为者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质疑自由意志信念是否真的不可或缺。
---
### 第十二章:终极哲学常识60题
本章是一个老式的哲学常识测验,涵盖哲学史上的地名、引用语、日期、著作和人物,旨在检验读者的哲学知识储备。作者认为哲学是“知其所以然”的学问,但回顾事实也很有帮助。本章旨在通过知识问答,让读者回顾和巩固哲学常识。
---
### 总结与核心思想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的核心思想在于**挑战人们的固有认知和假设**。通过一系列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哲学深意的测试和思维实验,作者揭示了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
* **信念的内在矛盾与不一致性:** 我们常常持有彼此冲突的观念而不自知。
* **逻辑推理的局限性与偏见:** 人类的逻辑能力易受直觉、情感和情境影响。
* **道德判断的非理性根源:** 我们的道德判断往往基于直觉和情感,且存在双重标准。
* **自我认知的模糊性:** 人们对“活着”、“自我”和“自由意志”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不清晰。
* **对主流观念的盲目接受:** 人们常常不加批判地接受“正确”答案。
本书旨在启发读者进行哲学式的自我反思,鼓励人们不满足于表面的“知道”,而是深入探究“所以然”,审视自己思想中的漏洞和矛盾。它促使读者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拥有所有“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敢于质疑、深入思考,并诚实面对自己思维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你是否也曾发现自己的某些信念存在矛盾,却从未深入探究过原因呢?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