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一种“邪气”,也是一种病证,它是由于人体的水液代谢异常而形成的一系列症状。湿气首先影响脾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阻碍气血运行及其他脏腑。
对照七大症状自查有无湿气
①总感觉身上油油的不清爽,需要经常洗脸、洗发,脸部、头部反复长痤疮。
②时常感到疲惫,睡觉休息后也无法缓解,甚至越睡越困。
③大便异常,有的表现为腹泻,大便不成形、黏马桶,排完便有未排净之感;有的则表现为便秘。
④起床后脑袋昏昏沉沉,好像戴着很重的头盔。
⑤感觉口中发黏,伴有口臭。
⑥腹部松软、不紧实,严重者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
⑦舌边有明显的齿痕,且舌苔很厚,透过舌苔看不到舌头的颜色。
中医将其分为寒湿和湿热两大类:
寒湿表现为怕冷、肢体僵硬疼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湿热则表现为容易咽痛或口腔溃疡、头身困重、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等。
怎样做才能摆脱湿气?
首先,尽量避免涉水、淋雨等行为,以防止湿气侵入体内。如需涉水,应尽快换上干燥的衣物并喝些姜茶等驱寒除湿的饮品。同时,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以避免湿气在室内积聚。
其次,避免过度摄入生冷、油腻的食物,例如各种冻饮料、啤酒、海鲜。应多食用清淡易消化、利湿的食物,如木瓜、空心菜、鲫鱼等。同时可适量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淮山、炒薏苡仁、炒白扁豆、茯苓、陈皮等。
另外,可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适当地进行拔罐、推拿和艾灸,拔罐和推拿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有助于缓解湿气引起的肌肉酸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祛湿保健极速版
饮食清淡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吃饭不要过饱,减轻脾胃负担,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可避免或减少湿邪的产生。
坚持运动
现代人们因脑力劳动居多,体能消耗减少,出汗较少,水液代谢的效率降低,就容易生湿。
起居防潮
保持居处环境的干燥和室内空气的流通,被子、褥子、衣服应经常晾晒,防止湿气的侵袭。
注意保暖
入春后,很多年轻人为了美观而穿衣单薄,长此以往容易伤及阳气,从而影响水液运化而产生湿气。
勤泡脚
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每次15~30分钟即可,以助长体内阳气,亦有助于减少湿气。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