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96分钟
播放:
615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别害怕冲突:有效沟通和解决分歧的艺术》详细摘要


这本名为《别害怕冲突》的书由彼得·博格⻄昂和詹姆斯·林赛合著,程兰翻译,旨在帮助读者在面对不同观点时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两极分化和不良影响。本书强调,即使在看似**“不可能”的沟通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源于认识论、人质谈判、心理学和专业谈判的技巧,也能实现建设性对话和寻求共识。


核心主题与重要理念



  1. 沟通中的分歧与挑战作者指出,在当今社会,沟通中的分歧日益两极化,人们甚至不知如何处理家庭餐桌上的分歧或社交媒体上的争论。逃避冲突并非长久之计,学习有效地处理分歧至关重要。书中案例表明,无效沟通(如只为取胜、不断打断、用“但是”回应)会迅速升级冲突,导致负面后果。

  2. “不可能的沟通”:理解与转变信念本书核心目标是解决“让你能够同任何⼈进⾏关于任何话题的有效沟通,即使某些情况可能看起来⾮常不可能。”作者强调,他人的信念很重要,因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信念行动。沟通是一种改变信念的合作方式,而非强迫。

  3. 构建良好关系的七个基本要素成功的沟通始于构建良好关系,将对话对象视为伙伴而非敌人。

    明确目标:沟通前问自己“我正在进行这次谈话的⽬标是什么?”目标可包括达成理解、向对方学习、寻找真理等。

    伙伴关系:放弃敌对思维,将目标从“取胜”转为“理解”。“只有给予对⽅友善、同情、尊严和尊重才有可能改变、影响他⼈的观念。”

    融洽关系:分歧越大,越需要维护关系。通过真诚提问、找到共同点、避免平行说话和投资关系来建立友好氛围。

    倾听:“真诚倾听带来巨⼤回报”。倾听是理解对方的基础,包括直视、不抢话、适时停顿、澄清不确定处、确认感受。

    “斩杀信使”:避免无效的单向信息传递,“没有⼈喜欢被说教。”小组讨论比讲座更能促使人们接受新观点。

    意图:“假定对⽅的意图⽐你想象得更好”。人们行为通常基于获取的信息,而非故意追求坏事。

    学会及时结束:在感到生气、对方想结束谈话、或已成功植入质疑时,应礼貌地结束对话,避免适得其反。

  4. 干预他人认知的九种初级方法“干预”旨在影响他人形成信念的方式,让他们对自己所相信的事物不再充满信心。

    示范:“你想让你的谈话伙伴做出什么举动,你就示范出那种⾏为。”包括示范倾听、诚实、好奇、包容和承认无知。

    词语:“和对⽅进⼊相同的频道”。事先定义词语、理解语境、沿用对方定义并注意道德含义是关键。

    提问:“聚焦于具体的问题⽽⾮笼统的话题”。学习苏格拉底的“精准问题”(以“怎样”或“什么”开头),有助于深入对话。

    找到双方共识:“没⼈关⼼你知道多少,直到他们知道你有多关⼼他们。”表明你关心对方所关心的价值观。

    管理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对话易误解和冲突。建议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辩论。

    多谈贡献、少谈指责:“指责会抹杀善意”。应邀请人们共同寻找贡献。

    专注于认识论:沟通中应关注对方如何得知其信念(认识论),而非仅仅关注其信念本身。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揭示信念来源。

    学习模式:当无法达成共识或干预时,转为学习模式,真诚地向对方学习。

    不可为之事(反向应用法):列举了35种应避免的沟通行为,这些会迅速破坏沟通。

  5. 提升干预手段的七个中级方法这些技巧需要克服自然冲动,评估谈话并进行调整。

    允许朋友犯错:“不要把友谊与意⻅⼀致画上等号”。允许朋友有不同意见,理解其观点背后的价值观。

    搭建“金台阶”:“是指⼀个让你的谈话伙伴能从容改变⾃⼰想法,且不必⾯对尴尬的⽅法。”为对方提供体面修正信念的机会。

    使用特定语言:学习人质谈判策略,去个性化,使用中性词语。将“我不同意”转换为“我对此感到怀疑”。

    陷入僵局?重新构建谈话:使用不同词语或角度重新解释议题,将谈话从消极转向积极,或转向深层利益、情感或假设。

    改变你的想法:当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敢于承认“我改变想法了”,完美示范,邀请对方也这样做。

    引入数值等级:邀请对方对自己的信念打分(1-10分),量化干预效果,帮助对方更客观看待问题。

    寻求外部帮助:在实证问题上,邀请对方提供权威信息来源,或共同寻找答案。

  6. 处理冲突的五个高级技巧这些技巧更具挑战性,需要改变习惯和控制情绪。

    遵守拉波波特法则:批评前,首先清晰复述对方立场,直到对方认可;其次,列出同意部分;第三,指出从对方学到的东西;最后,再提出反驳。

    避开事实:对于不以证据为基础形成信念的人,提供事实往往适得其反。应专注于认识论。

    寻求驳论:询问对方“×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揭示信念是否可被驳斥。

    “是的,那么……”:剔除“但是”,改用“那么”连接思想,承认对方观点并添加新想法。

    应对愤怒:识别愤怒迹象,暂停、倾听,承认对方感受,甚至道歉。

  7. 改变难以改变的人(大师级技巧)“顽固分子”指不愿或无法改变信念的人。沟通关键是理解其道德感如何与个人身份联系,对话同时在事实、情感和身份层面进行。

    与顽固分子对话模板:承认对方意图并肯定他们是好人;把主题切换到深层价值观;邀请对方进行更深入交谈;帮助他们质疑自己的道德认识论;让信念和道德认识论之间的纽带自行切断。

    重新构建道德谈话:学习并使用对方的“道德方言”,理解其核心价值观,用对方能共鸣的道德词语表达观点。

  8. 迎接挑战与实践所有技巧的价值在于实践。“本书中提到的技巧将毫⽆⽤处,除⾮你在实践中学以致⽤。”作者鼓励读者勇于承担、不怕发表观点和分歧,并通过实践不断练习和提升。




别害怕冲突:有效沟通和解决分歧的艺术常见问题解答


1. 为什么我们应该学会有效地处理冲突和进行“不可能的沟通”?


在当今社会,舆论日益两极分化,人们普遍倾向于逃避冲突。然而,这种逃避并非长久之计。有效处理分歧至关重要,因为他人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沟通是改变信念的有效方式,而非强迫。通过沟通,双方可以重新思考观点,重新评估行动和决策。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与任何人就任何话题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即使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也能寻求共识,避免无谓争吵,从而获得有用的信息、完整的知识、情感支持乃至政治资本。


2. 进行有效沟通的七个基本要素是什么?


有效处理分歧的基础是:将对话对象视为伙伴而非敌人。七个基本要素包括:



  • 明确目标:确定希望从谈话中获得什么(理解、学习、真相、改变信念等)。

  • 建立伙伴关系:放弃“取胜”思维,转为“理解”合作思维,给予对方友善、同情、尊重。

  • 发展融洽关系:花时间与对方建立联系,通过真诚提问、寻找共同点。

  • 真诚倾听:克服打断冲动,让倾听成为重点,通过眼神、点头、停顿、确认情绪让对方感到被理解。

  • “斩杀信使”:避免单向说教,通过提问引导对方思考。

  • 假定对方的意图更好:避免因分歧而假设对方意图不良,保持语言温和。

  • 学会及时结束谈话(走开):对话变得愤怒、沮丧或停滞时,适时结束,给彼此反思空间。


3. 如何在对话中避免常见的沟通错误并进行初步的认知干预?


为了有效干预他人的认知并规避沟通错误,可以采取以下初级技巧:



  • 示范:你希望对方如何行动,你就先示范那种行为(如承认无知),触发“图书馆未读效应”。

  • 词语:确保双方对核心词语的含义达成共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 提问:专注于具体问题,使用开放式的“精准问题”(“怎样”或“什么”开头),鼓励对方详细阐述。

  • 找到双方的共识:表明你关心对方所关心的价值观,而非仅仅是话题本身。

  • 管理社交媒体:避免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攻击性辩论,尤其在情绪激动时。

  • 多谈贡献、少谈指责:邀请人们共同寻找造成问题的贡献因素,而非单方面指责。

  • 专注于认识论:探究对方是如何得出结论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比直接挑战信念更能避免对方戒备。

  • 学习模式:将对话转变为学习机会,即使无法达成共识,也能从对方视角获益。

  • 避免的沟通行为:列举了29种应避免的行为(如不礼貌、发怒、打断、奚落等),这些会阻碍有效沟通。


4. 如何在对话中“搭建金台阶”并运用特定语言促进理解?


**“搭建金台阶”**是指提供一个让对方能够从容改变想法而不必感到尴尬的方法。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承认共同人性(“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都想为彼此争取最好的”)。

  • 避免惩罚性言语(如“我早就告诉你了”)。

  • 不让人难堪,避免羞辱性言语。

  • 在被攻击时,引导回议题,承认担忧并强调共同目标。

  • 缓解愤怒,给彼此冷静时间。

  • 明确表示同意,将对话转向合作。

  • 缓解追求绝对正确的压力。

  • 分享自身改变想法的经验。


在语言运用上,为了去个性化和促进合作,应使用特定语言:



  • 合作词:常用“我们”,而非“你”。

  • 中性词:使用“那个”、“某个”而非直接指向对方。

  • 谈论想法和信念,而非人:避免给对方贴标签。

  • “我对此感到怀疑”:将“我不同意”转换为“我对此感到怀疑”,表明你接受被说服。


5. 遭遇僵局时,如何重新构建谈话并利用数值等级进行干预?


当对话陷入僵局或分歧难以消除时,可以运用以下高级技巧:



  • 重新构建谈话:使用不同词语或从不同角度重新解释议题,让双方形成新的看法。这包括将消极看法转为积极,或将话题引向深层利益、情感或设想。

  • 引入数值等级:鼓励对方对自己的信念打分(从1到10),这有几个好处:检测干预效果;帮助对方摆脱非黑即白思维;揭示疑虑(通过询问“为什么不是更高/更低的分数?”)。


6. 如何通过“驳论”有效质疑他人的信念?


**“驳论”**是帮助他人改变想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询问对方:“某个信念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这意味着该信念是可被证伪的。



  • 识别不可驳斥的信念:如果对方认为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错误,应转向认识论、道德或身份问题。

  • 处理极端不合理的可驳斥条件:这可能表明信念基于道德或身份,应深入探究其道德认识论。

  • 利用合理驳斥:如果对方能提供合理驳斥条件,重点应放在验证这些条件是否成立,但避免直接传递事实,引导对方自行寻找信息。


7. 为什么在沟通中要避免使用“但是”?如何应对愤怒情绪?


告别“但是”:“但是”这个词常常会引发对方的防御情绪,阻碍思想交流。应改用“是的,那么……”或“有意思,那么……”句式,先肯定对方观点,再引出自己的补充。应对愤怒:愤怒是沟通中的一大障碍。



  • 不以怒制怒:对方愤怒时不反击,不指责。

  • 及时离开:无法保持成年人姿态时结束谈话。

  • 监控情绪并采取行动:识别愤怒迹象,通过转换话题、放慢速度、停顿、倾听来缓解。

  • 承认并道歉:承认紧张和消极情绪,为自己的愤怒道歉。

  • 提前识别导火索:了解哪些话题会让你愤怒,并提前想好应对策略。


8. 如何与“顽固分子”进行大师级别的沟通?


**“顽固分子”**指不愿或无法改变信念的狂热拥护者,其信念常与个人身份和归属感紧密相连。与他们沟通关键是理解其道德认识论。



  • 肯定对方意图和善意:承认他们努力做个好人,降低戒心。

  • 切换到深层价值观:探究其信念背后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信念的依据是什么?”)。

  • 深入探讨价值观:邀请对方解释价值观来源、如何判断其正确性、与身份认同的关联。

  • 引发道德认识论的怀疑:挑战其信念与身份认同的联系,引导其意识到推理过程不足以支撑自信。

  • 切断信念与道德认识论的纽带:在对方心中播下怀疑种子。

  • 耐心和金台阶:过程漫长,需耐心,并在对方修正观点时赞扬其勇气。

  • 转换“上级身份”:涉及敏感话题时,转向“我们都是人类”等更广泛的“上级身份”标志。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