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48分钟
播放:
136
发布:
15小时前
主播...
简介...
什么是“业”?一份赋能的人生指南
引言:你的过去,总会找到你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一位名叫山卡拉·皮赖的先生,斥巨资买下了一艘豪华游艇。他带着新婚妻子出海,想来一场浪漫之旅。不料,游艇中途触礁,迅速沉没。夫妻俩侥幸游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食物只够支撑几天。
山卡拉·皮赖的妻子个性可没那么沉稳,她陷入了绝望,哭喊着“我们完了!”。而山卡拉·皮赖却全然不受影响,老神在在地以瑜伽姿势盘腿而坐,平静如常。
他安慰妻子,并讲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曾欠下学生贷款,后来为了买一部纯金镀边的劳斯莱斯又办了汽车贷款,之后还有房屋贷款,甚至连这艘沉没的游艇首期款都还没付。每一次,当他以为自己逃脱了,债主总能找到他。他最后总结道:
“别担心,保持冷静,别慌张。他们会找到我们的,他们从来没有失手过。”
这个故事生动地揭示了“业”(Karma)的核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自身行为的后果。然而,大众对“业”普遍存在误解,常将它与善恶报应、上天惩罚联系在一起,视其为一种令人恐惧的宿命论。
本文旨在破除这些迷思,为你揭示“业”的真正面貌——它并非宿命的枷锁,而是一种关乎行动、责任与内在创造的赋能力量。它将帮助你以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方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我们深入探讨“业”的真正含义之前,首先必须澄清它不是什么。
1. 破除误解:业不是什么
对于“业”,普遍存在着许多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些观念不仅扭曲了其本意,更让我们失去了掌握人生的力量。下表清晰地对比了这些误解与本书所揭示的真正观点:
普遍的误解
本书的观点
神明或上天的奖惩系统
一种内在的、由自己创造的循环
善恶功过的记账本
关乎行动(身体、头脑、能量层面)及其留下的印记
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
成为自己命运创造者的可能性
这些误解之所以如此有害,是因为它们滋生了一种宿命论,瘫痪了广大的民众,被用作社会不公和各种暴政的借口。当人们相信苦难是命中注定时,便会失去改变现状的动力。因此,理解“业”的真谛,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打破社会性无力感的关键一步。
澄清了这些误解后,我们现在可以揭示“业”的真正面貌,看看它如何成为我们创造人生的强大工具。
2. 业的真谛: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什么是业?
其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行动”(action)。然而,它背后蕴含的理念却极其深刻和赋能:你的人生是你创造的。当我们说“这是我的业”时,真正的意思是“我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有一个故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教宗访问美国时,一时兴起想开开看加长型豪华轿车。他让司机坐到后座,自己则坐上驾驶座,越开越快,结果被警察拦下。警察看到司机是教宗后大吃一惊,用对讲机向警长报告:“我钓到一条真正的大鱼了!” 警长不以为然,一连猜了好几个大人物的名字,警察都说“来头更大”。警长不耐烦地问:“谁会比美国总统的来头还大?你到底抓到谁了?” 警察回答:“我不知道,但这个人的司机是教宗!”
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是谁在替你的人生开车?”
大多数人就像车上的被动人质,任由自己无意识创造出的命运摆布,却浑然不知司机是谁。“业”这个概念的终极意义,就是将你从一个被动的人质,重新放回人生的“驾驶座”上,让你掌握自己命运的方向盘。
既然我们理解了“业”是关乎自我创造,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深入了解其具体的运作机制,看看这个“创造”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3. 业的运作机制:你的人生软件
3.1 业如旧软件
书中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来解释业的运作:业就像是你在无意识状态下为自己编写的旧软件程式。
这个“软件”是如何被编写的呢?通过我们身体、头脑和能量这三个层面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行动,无论大小,都会在我们的系统里留下一道印记或信息,这就像是编写了一行代码。
这个软件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它会根据过去积累的信息,不断重复某些记忆和行为模式。这背后有一个具体的机制:你的每一次心理波动,都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接着会引发生理的感受;而这个生理感受又会反过来强化那种化学反应,从而强化原先的心理波动。这个循环不断加固,导致我们的人生变得充满惯性、循环往复。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某些困境,无论是人际关系上的摩擦还是内在情绪的波动,总会反复出现。我们被自己无意识编写的旧软件困住了。
3.2 业即是记忆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软件”,我们可以说,业的本质就是记忆。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个性”或“自我”,实际上只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的各种记忆、习性和倾向的总和。这些记忆不仅储存在头脑里,更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身体和能量系统中。
身体携带的记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正如书中所说的一个生动例子:
“你的头脑可能忘记你的曾祖母了,但她的鼻子还挂在你的脸上。”
我们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甚至某些情绪反应,都是深层记忆的体现。我们是活生生的记忆贮藏库,而这些记忆正在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命体验。
3.3 习气:你散发的“气味”
在瑜伽传统中,有一个梵文词“习气”(vasana),其字面意思是“气味”。这个词精准地描述了业力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想象一朵花,它散发的独特芬芳会吸引特定的昆虫或鸟类。花朵本身无法移动,但它的“气味”决定了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会靠近它。
人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散发着一种由过去行为和记忆积累而成的“习气”或“气味”。这种无形的气味决定了我们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和人际关系。例如,我从小就对蛇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凭直觉找到它们藏身之处。然而,我的父母一见到蛇就惊恐万状,对我来说充满吸引力的生物,在他们身上却产生了强烈的排斥。这就是“习气”在运作。
你散发什么样的“芬芳”,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生命。因此,瑜伽或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你改变散发到世界中的“芬芳”,从而有意识地创造你想要的人生。
理解了业是行动留下的记忆,并会形成吸引特定境遇的“习气”之后,我们还需了解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行为背后的“意图”。
4. 意图的力量:行为背后的关键
业不仅与我们的外在行为有关,更深层地,它与行为背后的“意志”或“意向”紧密相连。一个人的动机,往往比行为本身更能决定业的性质。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两个朋友相约去妓院。途中,他们听到有人在讲经。其中一人心生内疚,决定留下来听经,而另一人则继续前往妓院。
然而,坐在讲堂里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妓院里的朋友正在享受的乐趣,内心充满嫉妒和欲望。而去妓院的人,反而对朋友选择灵性提升的道路心生敬佩,并反思自身经验的局限。
这个故事的核心洞见是什么?
* 去听经的人: 尽管他的行为看似“高尚”,但由于内心充满算计(为了积功德),且真实的欲望在别处,他反而积累了更多不利的业。
* 去妓院的人: 他的行为虽然看似“低俗”,但因为心中没有算计,反而可能因为体验到自身的局限而激发未来的成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即业的积累存在着一个后果的层级。意外误伤他人是一种业;因愤怒而冲动伤人是另一种业;精心谋划、冷血杀人又是更严重的业。但最糟糕的业是什么?是在心里将恶行重复上百万次。即使外在行为没有发生,这种持续的负面意图所产生的内在后果,可能远比一次冲动的恶行更为深重。
在“业”的法则中,你行为的动机,比行为本身更重要。
既然理解了业的机制和意图的重要性,我们又该如何从被动的业力纠缠走向主动的生命自由呢?答案就在“业瑜伽”之中。
5. 从纠缠到自由:业瑜伽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目标:瑜伽的目标不是消除业。没有业,我们就无法生存,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行动的体现。我们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有意识地处理它,让它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束缚我们。
这便是“业瑜伽”(Karma Yoga)的核心,它可以被定义为“用业来解脱自己的一个进程”。
如何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清晰的对比来阐述:
* 如果一个行动导致束缚和纠缠,那就是业 (Karma)。
* 如果同一个行动创造了自由和解脱,那就是业瑜伽 (Karma Yoga)。
一个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一个路人问三个正在切割石头的工人在做什么。
*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回答:“你瞎了吗?我正在切割石头。”
* 第二个人咆哮道:“我在努力谋生,填饱肚子。”
* 第三个人则欢喜地站起来说:“我正在盖一座庄严的庙宇!”
三个人做着完全相同的工作,但他们体验的品质却截然不同。决定一件事是“业”还是“业瑜伽”的关键,正在于“如何做”。许多人将行动视为一种“义务”,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暴政,一种源于期待的枷锁。出于义务而做的事只会创造更多的束缚。业瑜伽并非沉重的责任,而是一种喜悦的表达。
业瑜伽的核心练习方法也由此浮现:带着全然的投入去行动,但不执著于行动的结果。 就像那位正在建造庙宇的石匠,他的喜悦源于创造过程本身,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回报。当行动本身成为一种奉献和喜悦的表达时,它就不再积累束缚,而是引领我们走向自由。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已经重塑了对“业”的理解。现在,让我们进行最后的总结,将这份赋能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
结论:拿回人生的方向盘
通过这趟探索之旅,我们发现“业”远非一种令人恐惧的宿命论。它不是来自上天的奖惩,也不是一本记录善恶的账簿。恰恰相反,业是一个极具赋能的工具,它将创造我们命运的责任,稳稳地交还到我们自己手中。
它告诉我们:你的人生是你创造的。你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意图,都在为你编写人生的软件。与其做一个被动接受程序运行的人质,不如主动坐上人生的“驾驶座”,有意识地去编写和更新你的人生软件。
从今天起,带着觉知和喜悦去行动,全身心地投入过程,而不为结果所累。当你这样做时,你就不再被业力纠缠,而是驾驭它,将人生的方向盘紧握在自己手中,创造一个充满自由与可能性的未来。这份创造我们命运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还将我们与全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
“今天,如果一个走在我们前面的孩子,连最基本的营养都得不到,这是我们的共业,是我们造成的……业的原意是行为。谁的行为?我的行为。谁的责任?我的责任。如果这个简单的陈述你明白,那么业就豁然开朗了……我现在的样子,是我造成的;我明天的样子,也是我造成的。这就是业,也是最具动力的存在方式。”
引言:你的过去,总会找到你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一位名叫山卡拉·皮赖的先生,斥巨资买下了一艘豪华游艇。他带着新婚妻子出海,想来一场浪漫之旅。不料,游艇中途触礁,迅速沉没。夫妻俩侥幸游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食物只够支撑几天。
山卡拉·皮赖的妻子个性可没那么沉稳,她陷入了绝望,哭喊着“我们完了!”。而山卡拉·皮赖却全然不受影响,老神在在地以瑜伽姿势盘腿而坐,平静如常。
他安慰妻子,并讲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曾欠下学生贷款,后来为了买一部纯金镀边的劳斯莱斯又办了汽车贷款,之后还有房屋贷款,甚至连这艘沉没的游艇首期款都还没付。每一次,当他以为自己逃脱了,债主总能找到他。他最后总结道:
“别担心,保持冷静,别慌张。他们会找到我们的,他们从来没有失手过。”
这个故事生动地揭示了“业”(Karma)的核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无法摆脱自身行为的后果。然而,大众对“业”普遍存在误解,常将它与善恶报应、上天惩罚联系在一起,视其为一种令人恐惧的宿命论。
本文旨在破除这些迷思,为你揭示“业”的真正面貌——它并非宿命的枷锁,而是一种关乎行动、责任与内在创造的赋能力量。它将帮助你以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方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我们深入探讨“业”的真正含义之前,首先必须澄清它不是什么。
1. 破除误解:业不是什么
对于“业”,普遍存在着许多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些观念不仅扭曲了其本意,更让我们失去了掌握人生的力量。下表清晰地对比了这些误解与本书所揭示的真正观点:
普遍的误解
本书的观点
神明或上天的奖惩系统
一种内在的、由自己创造的循环
善恶功过的记账本
关乎行动(身体、头脑、能量层面)及其留下的印记
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
成为自己命运创造者的可能性
这些误解之所以如此有害,是因为它们滋生了一种宿命论,瘫痪了广大的民众,被用作社会不公和各种暴政的借口。当人们相信苦难是命中注定时,便会失去改变现状的动力。因此,理解“业”的真谛,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打破社会性无力感的关键一步。
澄清了这些误解后,我们现在可以揭示“业”的真正面貌,看看它如何成为我们创造人生的强大工具。
2. 业的真谛: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什么是业?
其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行动”(action)。然而,它背后蕴含的理念却极其深刻和赋能:你的人生是你创造的。当我们说“这是我的业”时,真正的意思是“我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有一个故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教宗访问美国时,一时兴起想开开看加长型豪华轿车。他让司机坐到后座,自己则坐上驾驶座,越开越快,结果被警察拦下。警察看到司机是教宗后大吃一惊,用对讲机向警长报告:“我钓到一条真正的大鱼了!” 警长不以为然,一连猜了好几个大人物的名字,警察都说“来头更大”。警长不耐烦地问:“谁会比美国总统的来头还大?你到底抓到谁了?” 警察回答:“我不知道,但这个人的司机是教宗!”
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是谁在替你的人生开车?”
大多数人就像车上的被动人质,任由自己无意识创造出的命运摆布,却浑然不知司机是谁。“业”这个概念的终极意义,就是将你从一个被动的人质,重新放回人生的“驾驶座”上,让你掌握自己命运的方向盘。
既然我们理解了“业”是关乎自我创造,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深入了解其具体的运作机制,看看这个“创造”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3. 业的运作机制:你的人生软件
3.1 业如旧软件
书中用了一个绝佳的比喻来解释业的运作:业就像是你在无意识状态下为自己编写的旧软件程式。
这个“软件”是如何被编写的呢?通过我们身体、头脑和能量这三个层面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行动,无论大小,都会在我们的系统里留下一道印记或信息,这就像是编写了一行代码。
这个软件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它会根据过去积累的信息,不断重复某些记忆和行为模式。这背后有一个具体的机制:你的每一次心理波动,都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接着会引发生理的感受;而这个生理感受又会反过来强化那种化学反应,从而强化原先的心理波动。这个循环不断加固,导致我们的人生变得充满惯性、循环往复。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某些困境,无论是人际关系上的摩擦还是内在情绪的波动,总会反复出现。我们被自己无意识编写的旧软件困住了。
3.2 业即是记忆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软件”,我们可以说,业的本质就是记忆。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个性”或“自我”,实际上只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的各种记忆、习性和倾向的总和。这些记忆不仅储存在头脑里,更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身体和能量系统中。
身体携带的记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正如书中所说的一个生动例子:
“你的头脑可能忘记你的曾祖母了,但她的鼻子还挂在你的脸上。”
我们的生理特征、行为习惯,甚至某些情绪反应,都是深层记忆的体现。我们是活生生的记忆贮藏库,而这些记忆正在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命体验。
3.3 习气:你散发的“气味”
在瑜伽传统中,有一个梵文词“习气”(vasana),其字面意思是“气味”。这个词精准地描述了业力记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想象一朵花,它散发的独特芬芳会吸引特定的昆虫或鸟类。花朵本身无法移动,但它的“气味”决定了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会靠近它。
人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散发着一种由过去行为和记忆积累而成的“习气”或“气味”。这种无形的气味决定了我们会吸引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和人际关系。例如,我从小就对蛇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能凭直觉找到它们藏身之处。然而,我的父母一见到蛇就惊恐万状,对我来说充满吸引力的生物,在他们身上却产生了强烈的排斥。这就是“习气”在运作。
你散发什么样的“芬芳”,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生命。因此,瑜伽或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你改变散发到世界中的“芬芳”,从而有意识地创造你想要的人生。
理解了业是行动留下的记忆,并会形成吸引特定境遇的“习气”之后,我们还需了解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行为背后的“意图”。
4. 意图的力量:行为背后的关键
业不仅与我们的外在行为有关,更深层地,它与行为背后的“意志”或“意向”紧密相连。一个人的动机,往往比行为本身更能决定业的性质。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两个朋友相约去妓院。途中,他们听到有人在讲经。其中一人心生内疚,决定留下来听经,而另一人则继续前往妓院。
然而,坐在讲堂里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妓院里的朋友正在享受的乐趣,内心充满嫉妒和欲望。而去妓院的人,反而对朋友选择灵性提升的道路心生敬佩,并反思自身经验的局限。
这个故事的核心洞见是什么?
* 去听经的人: 尽管他的行为看似“高尚”,但由于内心充满算计(为了积功德),且真实的欲望在别处,他反而积累了更多不利的业。
* 去妓院的人: 他的行为虽然看似“低俗”,但因为心中没有算计,反而可能因为体验到自身的局限而激发未来的成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颠覆性的结论,即业的积累存在着一个后果的层级。意外误伤他人是一种业;因愤怒而冲动伤人是另一种业;精心谋划、冷血杀人又是更严重的业。但最糟糕的业是什么?是在心里将恶行重复上百万次。即使外在行为没有发生,这种持续的负面意图所产生的内在后果,可能远比一次冲动的恶行更为深重。
在“业”的法则中,你行为的动机,比行为本身更重要。
既然理解了业的机制和意图的重要性,我们又该如何从被动的业力纠缠走向主动的生命自由呢?答案就在“业瑜伽”之中。
5. 从纠缠到自由:业瑜伽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目标:瑜伽的目标不是消除业。没有业,我们就无法生存,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行动的体现。我们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有意识地处理它,让它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束缚我们。
这便是“业瑜伽”(Karma Yoga)的核心,它可以被定义为“用业来解脱自己的一个进程”。
如何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清晰的对比来阐述:
* 如果一个行动导致束缚和纠缠,那就是业 (Karma)。
* 如果同一个行动创造了自由和解脱,那就是业瑜伽 (Karma Yoga)。
一个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一个路人问三个正在切割石头的工人在做什么。
*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回答:“你瞎了吗?我正在切割石头。”
* 第二个人咆哮道:“我在努力谋生,填饱肚子。”
* 第三个人则欢喜地站起来说:“我正在盖一座庄严的庙宇!”
三个人做着完全相同的工作,但他们体验的品质却截然不同。决定一件事是“业”还是“业瑜伽”的关键,正在于“如何做”。许多人将行动视为一种“义务”,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暴政,一种源于期待的枷锁。出于义务而做的事只会创造更多的束缚。业瑜伽并非沉重的责任,而是一种喜悦的表达。
业瑜伽的核心练习方法也由此浮现:带着全然的投入去行动,但不执著于行动的结果。 就像那位正在建造庙宇的石匠,他的喜悦源于创造过程本身,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回报。当行动本身成为一种奉献和喜悦的表达时,它就不再积累束缚,而是引领我们走向自由。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已经重塑了对“业”的理解。现在,让我们进行最后的总结,将这份赋能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
结论:拿回人生的方向盘
通过这趟探索之旅,我们发现“业”远非一种令人恐惧的宿命论。它不是来自上天的奖惩,也不是一本记录善恶的账簿。恰恰相反,业是一个极具赋能的工具,它将创造我们命运的责任,稳稳地交还到我们自己手中。
它告诉我们:你的人生是你创造的。你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意图,都在为你编写人生的软件。与其做一个被动接受程序运行的人质,不如主动坐上人生的“驾驶座”,有意识地去编写和更新你的人生软件。
从今天起,带着觉知和喜悦去行动,全身心地投入过程,而不为结果所累。当你这样做时,你就不再被业力纠缠,而是驾驭它,将人生的方向盘紧握在自己手中,创造一个充满自由与可能性的未来。这份创造我们命运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还将我们与全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
“今天,如果一个走在我们前面的孩子,连最基本的营养都得不到,这是我们的共业,是我们造成的……业的原意是行为。谁的行为?我的行为。谁的责任?我的责任。如果这个简单的陈述你明白,那么业就豁然开朗了……我现在的样子,是我造成的;我明天的样子,也是我造成的。这就是业,也是最具动力的存在方式。”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