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91分钟
播放:
213
发布:
15小时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关于“思考”的5个惊人事实,可能会彻底改变你的世界观
引言: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法国哲学家布莱瑟·帕斯卡曾写下这样一句名言,为人类的存在赋予了一种脆弱而又崇高的定义: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思考之于人类,就像飞翔之于苍鹰。然而,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这项能力,却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深入思考“思考”本身到底是什么。思考是一回事,理解思维的本质却是另一回事。
本文将从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视角,为你揭示关于人类思维的五个最令人惊讶、颠覆直觉或影响深远的观点。它们将挑战你对机器智能、个人隐私、精神疾病、动物认知乃至我们自身认知边界的固有看法。
--------------------------------------------------------------------------------
1. 机器真的会“思考”吗?——“中文房间”思想实验
现代人工智能的崛起,让一个古老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机器真的能思考吗?“思维的计算理论”(CTT)提供了一种有力的肯定回答。该理论认为,思想本质上是心智符号的结构,而思考则是基于这些符号的形式属性(即语法)进行的操作,就像计算机执行程序一样。正如哲学家约翰·豪格兰所言:
如果你处理好语法,语义就会自行处理和运作。
然而,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中文房间”——对这一理论发起了深刻的挑战。
想象一下,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被关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外的人通过一个小口向他递送写有中文问题的小纸条。房间里有一本极其详尽的规则手册(相当于程序),它告诉这个人,在看到某个特定的中文字符组合时,应该从另一堆卡片中找出哪个对应的中文字符组合作为回答递出去。通过严格遵守这本规则手册,这个人可以完美地处理输入的中文符号,并输出语法正确、语义通顺的中文回答,让房间外的人相信他精通中文。
但塞尔的核心论点在于:尽管整个系统能够完美地处理符号并给出正确答案,但房间里的那个人对中文的理解程度为零。他只是在机械地操作他眼中毫无意义的符号。
不过,塞尔的论证也遭到了有力的反驳,其中最著名的是“系统回复”(Systems Reply)。该观点认为,将焦点放在房间里的人身上是错误的。虽然这个人不懂中文,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解”不存在。真正的理解主体是整个系统——即由“房间里的人+规则手册+纸条”共同构成的整体。就像单个神经元不理解笑话,但整个大脑可以一样,“中文房间”这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可能已经理解了中文。
这个思想实验并未终结辩论,反而将其推向了更深层次。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它仅仅是复杂的符号处理和行为模拟,还是需要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意识状态?当我们与那些能够写诗、绘画、进行复杂对话的AI互动时,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一个正在走向真正理解的智能体,还是一个规模空前、结构极其复杂的“中文房间”?这个问题至今仍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哲学领域引发着激烈的争论。
2. 你的思想不再是你一个人的秘密——正在成为现实的“大脑解码”技术
在笛卡尔主义的传统观念中,思想是终极的私密领域。它如同一场在只能容纳一位观众的私人剧院里上演的戏剧,外人永远无法直接窥探。然而,被称为“大脑解码”或“读心术”的最新科学进展,正在有力地动摇这一观念的根基。
科学家们正利用先进的神经成像技术,开始破解大脑活动的密码,从而推断出一个人正在想什么。以下是两个里程碑式的实验:
* 约翰-迪伦·海恩斯的研究:科学家们让受试者观看两个数字,并秘密地决定是将它们相加还是相减。通过分析受试者大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数据,研究团队能够以高达70%的准确率判断出受试者内心进行的是哪种运算。
* 阿德里安·欧文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对象是一位处于植物人状态的病人。科学家要求她想象自己在打网球,或是在自己家中走动。令人惊讶的是,病人的大脑神经反应模式与正常人执行相同想象任务时的反应惊人地相似。这表明,这位看似毫无反应的病人,可能拥有清醒的意识,并且正在遵从指令进行思考。
尽管这些技术令人惊叹,但其目前的局限性也同样显著。这些研究往往人为地限制了受试者的思考范围(例如,只能在加法和减法之间选择),并通过匹配预先建立好的特定想法与神经活动模式之间的关联来工作。它们并非真正“解码”了一种思想的语言,而更像是高科技的模式匹配。
即便如此,这些技术的出现仍在逐渐模糊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那道曾经不可逾越的界限。它们引发的核心张力在于:一方面,这项技术为神经科学和临床诊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也对我们关于意识、隐私和自由意志等基本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当思想有朝一日可以被外部设备读取时,“秘而不宣”的权利将何去何从?我们距离那个时代还有多远?这已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摆在科学家和伦理学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3. “非理性”的妄想,或许是种理性的回应——精神错乱的内在逻辑
当听到有人产生妄想,比如认为自己的亲人被一个长相完全相同的冒名顶替者取代了(卡普格拉妄想症),我们通常会认为这是思维完全失控、逻辑彻底崩溃的体现。
然而,美国精神病学家布伦丹·马厄 (Brendan Maher) 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认为许多看似疯狂的妄想,并非随机的混乱,而是患者为了给某种反常、怪异的内在体验赋予意义而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尝试。
以卡普格拉妄想症为例。现代神经科学认为,人脸识别存在一个双通道模型:一条是识别身份的“语义”通道,让你知道“这是我母亲的脸”;另一条是产生熟悉感的“情感”通道,让你在看到这张脸时产生温暖、亲切的情感反应。
如果患者的情感通道因脑损伤而受损,他虽然能准确识别出母亲的脸(语义通道正常),却无法获得与之匹配的熟悉感。这种“我认得这张脸,但感觉不对劲”的矛盾体验是极其怪异和令人不安的。于是,“这个人是冒牌货”的妄想,便成了对这种内在体验的一种(尽管是错误的)合理解释。它为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混乱,提供了一个自洽的叙事框架。
正如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诺贝尔奖得主、数学家约翰·纳什在被问及为何会相信那些妄想时,给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回答:
“因为,我的有关超自然生物的想法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方式,是和我的数学思想一样的,所以我会认真对待。”
这种视角让我们对精神疾病产生了更深的共情,并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难题:理性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当一个心智在努力应对崩塌的现实感时,它为了维持逻辑自洽而做出的悲壮挣扎,我们是应该将其简单地标记为大脑的“故障”,还是应该承认其中蕴含着一种扭曲但深刻的理性?这挑战了我们对精神疾病乃至理性本身的简单化理解。
4. 动物王国的数学家——能理解分数的黑猩猩
抽象思维,尤其是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长期以来被视为人类独有的认知巅峰。我们倾向于认为,其他动物只能对具体、眼前的刺激做出反应。然而,一系列巧妙的动物认知实验正在不断挑战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
* 黑猩猩的加法:在杜安·蓝保的实验中,黑猩猩面前摆着两个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有两堆巧克力饼干。为了得到最多的饼干,黑猩猩必须先将每个盘子里的两堆饼干数量相加,然后再比较两个盘子的总数,并选择总数更多的那一盘。结果显示,黑猩猩能够相当精确地完成这项任务。
* 黑猩猩的分数理解:戴维·普雷马克和盖伊·伍德拉夫的实验则更为惊人。他们首先训练一只黑猩猩识别“一半”的概念,比如将半杯牛奶与代表“1/2”的符号联系起来。随后,研究人员向它展示了一张包含四分之一个苹果和半杯牛奶的图片。这只黑猩猩能够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并成功地将其与代表“四分之三”的图像进行匹配。
这些发现意义重大,它们证明了进行抽象的、不依赖于具体刺激的思考能力并非人类的专利。这引发了一个核心的科学辩论:我们观察到的这些能力,究竟是人类复杂数学思维的原始雏形,还是代表了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却同样有效的抽象推理形式?这不仅仅是关于动物有多“聪明”的问题,它更关乎我们在认知演化的图景中如何定位自己——我们是站在一座认知金字塔的顶端,还是仅仅是广阔认知谱系中独特的一支?
5. 思想的最终边界——有些事,我们的大脑或许永远无法理解
人类的思维能力无比强大,我们探索了宇宙的起源,破解了生命的密码。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努力,宇宙中的一切奥秘最终都能被我们理解?一个被称为“认知封闭”的哲学概念对此提出了一个谦逊而又深刻的否定。
这个概念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解释:我们不能指望一只黑猩猩去理解量子力学,不是因为它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它的生物大脑在构造上就不具备形成理解这些复杂理论所必需的概念的能力。同样,我们作为人类,一种特定的生物物种,我们的大脑结构也可能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宇宙的某些终极方面对我们来说是“认知封闭”的——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它们。
需要澄清的是,这并非指那些我们暂时还未掌握的知识,而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构造上就无法形成理解某些问题所必需的概念。书中提到了几个可能对人类“认知封闭”的领域:
* 意识的本质:我们无法解释物理的大脑活动(神经元的放电)是如何产生出主观的、有感觉的意识体验(如看到红色的感觉或品尝咖啡的滋味)。这被称为“解释鸿沟”。
* 物自体的本质:我们只能认识到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样子(现象),而可能永远无法把握事物本身的样子(本体)。我们的认知工具,决定了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某个特定版本。
* 上帝的本质:在许多神学传统中,上帝的终极本质被认为是超越人类语言和概念范畴的,任何试图用人类思维去把握它的尝试都注定是徒劳的。
这个观点揭示了人类求知欲与生物局限性之间的终极张力。我们的心智渴望无限的理解,但我们的生物性可能为这种渴望划定了无法逾越的边界。这迫使我们思考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承认这种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是一种智力上的失败,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一种认识到我们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深刻谦逊?我们可能是宇宙这座巨大图书馆里,被限制在某个特定区域的读者,有些书籍,我们不仅没有读过,甚至连翻开它们的概念性“手指”都不具备。
--------------------------------------------------------------------------------
结论:思考的尊严
从机器智能的哲学谜题,到大脑解码的伦理挑战;从妄想背后的理性挣扎,到动物王国的数学天赋;再到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终极边界——我们对“思考”的探索充满了惊奇与未知。它的复杂性和深邃程度,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日常体验。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布莱瑟·帕斯卡,用他的另一段话来为这次思想之旅画上句号,并以此作为对每一位读者的最终邀请: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让我们努力吧,好好思考;这正是道德要求我们做的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