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迪·贝蒂的《如何为爱立界限》一书旨在帮助读者识别并克服“依赖共生”行为,这是一种将自身价值和幸福过度寄托于他人,并试图掌控他人生活的模式。本书强调了自我关爱、划定健康边界、学会放手与臣服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回归真实自我,培养健康的沟通方式。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和案例,深入探讨了依赖共生在关系、情绪、行为等多个层面的表现,并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练习,引导读者走向康复和自由。
主要思想与事实
1. 依赖共生的定义与误解
- 定义与特征: 依赖共生并非简单的爱人行为,而是“正常行为的升级”。它表现为过度担忧、试图掌控他人、忽视自我关爱、跨越个人与他人的责任边界。依赖共生者往往“乐于助人”,但其行为实则未能真正帮助他人,反而可能造成伤害。
- “依赖共生是正常行为的升级。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做得过火、担忧过度,忘记了划分自己与他人责任的边界,又或者太过忙碌,忽视了关爱自己。”
- “依赖共生者总是很‘乐于助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有给别人带来真正的帮助。”
- 常见误解:非精神疾病: 许多人将依赖共生与精神错乱、边缘型人格障碍或强迫症混淆,但作者认为它更像是一种“问题”而非疾病,其行为模式“其实都非常合情合理”,是应对无助时的“救我们于水火的行为”,只是当这些行为“永无休止”时,问题便出现。
- 非特定于问题家庭: 并非只有受到伤害或家中有人酗酒的人才会出现依赖共生。作者指出,一个喜欢当丈夫和父亲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有依赖共生问题,而只是他喜欢婚姻生活。
- 无需指责: 走出依赖共生的关键在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非相互指责父母或孩子。
- 不等于离开关系: 摆脱依赖共生不一定意味着离婚或离开家庭,而是指“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关爱自己”。
- 内在动机: 依赖共生行为的动机往往是模糊和隐秘的,且最终会伤害自己。掌控他人常被误认为是爱,因为它能带来“暂时的”安全感。
- “追根溯源,所有的依赖共生行为都是有理可循的。”
- “如果我们只知道掌控他人这一种方式,那么把掌控和爱混为一谈也是可以理解的。”
- 隐藏优势: 经历过依赖共生的人,一旦解决问题,可以成为“出色的人”,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忠贞、献身精神和坚持不懈。
- “当开始关爱自我时,过去的那些缺陷就会转化为优势。”
2. 自我关爱与范式转变
- 核心理念: 自我关爱是终身课题,是实现幸福的关键,而非自私。它意味着优先满足自身需求,像在飞机上先戴氧气面罩一样,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
- “关爱自己并不等于自私,除非这种自我关爱超过了一般的限度,变成了对他人的毫不关心。”
- “照顾好自己能让我们更好地关爱他人。”
- 挑战与痛苦: 自我关爱过程可能揭开旧伤疤,回忆痛苦记忆,带来不适甚至导致失去最爱的人,但它最终会带来更好的感受。
- “自我关爱是一辈子的事,有时要做到它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你将要揭开旧伤疤,回想起那些痛苦的记忆。”
- 范式转变: 摆脱依赖共生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认识到自己并非对每个人都负有责任,放下罪恶感,不再试图掌控、启迪或拯救他人。
- “在新的新的人生里,我不会再觉得自己对每个人都负有责任,不会时时刻刻背负着罪恶感。”
- “我不会再浪费精力去掌控别人、启迪别人、一门心思地拯救别人。”
3. 划定边界的重要性
- 定义与目的: 边界是人际关系的限制,产生于内心深处的诚实表达。划定边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勇于说“不”,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让别人承担自己的责任。
- “边界不是‘获得’的,它来自内心深处,当我们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边界就产生了。”
- “我不会再让人伤害我。我会划定边界,勇于说‘不’。”
- 障碍与挑战: 划定边界会遇到诸多障碍,如压抑情绪、不了解自身感受、依赖他人、童年边界受侵犯、家庭暴力、低自尊、缺乏沟通技巧、羞愧以及取悦他人、依赖共生式照管等。
- 实践与后果: 划定边界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练习。初期可能会感到内疚、被试探,甚至可能导致关系破裂,因为对方可能因无法再利用你而选择离开。
- “一开始,划定边界会很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断地练习,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 “当他们无法再利用你时,可能会断绝与你的关系。”
- 力量的体现: 划定边界是力量的体现,无需大吼大叫,只要严肃真诚,人们就能感受到。
4. 照管与放手
- 照管的本质: “照管”是指做超出自己责任范围和不想做的事;做别人能且应该自己做的事;不等别人开口就满足其需求;卷入不相关的事;强制提供帮助;付出多于所得;关注他人感受而忽视自己;替他人承担后果;代替他人说话;在共同努力的事上付出过多。
- “照管就是…做那些自己责任之外的事和其实并不想做的事。”
- 照管的危害: 过度照管会伤害自己和他人,让有问题的人无法从生活中学习教训,无法承担责任,最终导致照管者精疲力竭,成为受害者。
- “所谓的帮助,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 “照管将我们塑造成了受害者!”
- 自我关爱的必要性: 关爱自己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生病。生病有时成为照管者停止照管、转而关注自己的借口。
- “要关爱自己并不需要找理由,也不需要生病。”
- 依赖共生与他人无关: 依赖共生本质是“忽视了自己”,而非必须针对某个特定的人。即使对方没有成瘾问题,我们也可能因过度关注其情绪而忽视自己。
- “但事实上,依赖共生与他人无关,它是指忽视了自己。”
- 正当的照管职责: 照顾孩子和年迈父母是责任,但也要注意为自己留出时间,不要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关爱自己是帮助他人的前提。
- “如果不关爱自己,就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关爱自己并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 放手与臣服: 停止掌控他人,放下试图控制的念头,带着爱意分离。这不仅给予他人自由,也解放了自己。
- “当我们在生活之路上不再逼迫自己,向每个时刻臣服时,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事情。”
- “放弃抵抗吧。臣服,然后走向胜利!”
5. 沟通的艺术
- 真诚表达: 沟通应“发自内心”,而非为了取悦他人或扮演角色。学会坦率地表达真实想法和感受,即使是难以启齿的话。
- “我们张开嘴,说出的应该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我们认为别人想听到的话。”
- “做真实的自己。”
- 情绪与沟通: 压抑情绪是沟通的最大障碍。在释放情绪后,沟通会变得更清晰有力。愤怒的表达方式不应是抱怨或争吵,而是先释放愤怒再平静表达。
- “当情绪被释放之后,一切就清楚了。”
- 协调而非对抗: 面对不同观点,选择“协调”而非“对抗”。协调意味着理解并认可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再温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攻击性,从而降低对方的防御。
- 言行一致: 说话要有信用,不要轻易承诺,更不要言行不符。承诺是行动的边界,一旦做出,要么遵守,要么坦诚撤回。
- 活在当下: 沟通应专注于当下,避免强迫性的喋喋不休或多线操作。倾听与表达同样重要,留意话语间的停顿。
6. 情感的觉察与处理
- 感受的重要性: 感受是生命的色彩,每种感受都很重要。作者强调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感到不对劲,我就会坦然承认事情可能确实出了问题;如果感到悲伤,我会放声哭泣;如果感到愤怒,我也会接纳这样的感受。”
- 释放情绪: 不要忽视情绪直到郁郁成疾或突然失控。学会感受、接纳并释放情绪,是获得力量与平和的关键。
- “觉察才能接纳,接纳才能臣服,臣服才能获得力量与平和。”
- 内疚的处理: 内疚是最糟糕的感受之一,它常常阻碍我们前进。合理内疚需要补偿和请求原谅;不合理内疚则应被识别并放下,它是悲痛的一个阶段,而非需要背负的责任。
- “毫无疑问,内疚是最糟糕的感受。”
- “你根本想不到,有些人对自己做过的事有多么难受,完全超出了实际、合理的程度,更想不到他们是如何任由这件事毫无必要地毁掉了自己的生活。”
- 悲痛与失落: 依赖共生者往往不允许自己为失去而悲痛。悲痛是生命中的自然组成部分,需要被感受和处理,而非逃避或否认。
- “依赖共生行为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不允许自己为失去而悲痛。”
7. 否认与真相
- 否认的本质: 否认是一种保护机制,需要耗费巨大能量来维持幻想。它会导致模糊、困惑和与自我失去联系,长期否认甚至会导致疾病。
- “否认会让人精疲力竭。”
- 寻求真相: 承认真相是迈向接纳的第一步。寻求真相需要请求生活揭示,并保持觉察。真相最终会带来自由。
- “真相总会令我们获得自由。”
8. 亲密关系与性暴力
- 性暴力的影响: 性暴力受害者常感羞耻和罪恶,影响信任、亲密关系、性欲和自尊,即使暴力停止,伤害也可能持续一生。
- “然而羞耻感和罪恶感原本应该是属于施虐者的。”
- 治愈与性亲密: 治愈性暴力需要寻求帮助,说出秘密,将羞耻感还给施暴者。同时,要学习将“滋养”融入性行为,尊重身体意愿,拒绝不健康的性关系。
- “遭到性侵不是你的错。”
- “滋养、诚实、投入、觉察、信任、尊重和爱都是构成性亲密的要素。”
- 放下绝望: 完整性源于内心,而非性伴侣。放下对性关系的绝望渴求,认识到自己无论性活跃与否都是完整的。
9. 力量与臣服
- 力量的来源: 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掌控或外部,而是来自臣服、与生活连接,并相信宇宙的指引。
- “当我们对无法控制的事情举手投降时,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力量所在。”
- “臣服和带着爱意的放手则会带来完美的平和。”
- 赋权自我: 赋权意味着相信自己“能行”,而非依赖他人或治疗师来解决问题。改变的重点在于自身。
- 不抵抗: 抵抗只会消耗能量,加剧痛苦。学会觉察抵抗,并练习放开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抵抗,即使是不喜欢的情绪或事件。不抵抗是加速前进的方式。
- “不抵抗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耗尽你的能量。”
- “放弃抵抗吧。臣服,然后走向胜利!”
10. 成长与持续康复
- 康复是旅程: 摆脱依赖共生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改变。
- 个性化康复: 每个人的康复之路都是独特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康复小组、阅读、治疗等方式因人而异。
- 终极目标: 最终目标是学会倾听和相信自己,不要让别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 “实现从依赖共生中康复的目标,就是倾听和相信自己,不要让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总结
《如何为爱立界限》不仅是一本关于依赖共生的指南,更是一本“生活的使用说明书”。它鼓励读者通过深刻的自我觉察,识别并改变那些无益的依赖共生行为模式。核心在于放下掌控欲,学会自我关爱,划定健康边界,并以真诚、协调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作者强调,这是一个痛苦但最终带来自由和力量的过程,需要直面过去,感受并释放情绪,最终臣服于生活,相信自身,活出真实的自我。
1. 什么是“依赖共生”?
“依赖共生”是一种行为模式,指的是个体过度关注和投入他人的生活、需求和问题,以至于忽视了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责任。这种行为通常源于低自尊、对掌控的渴望以及对被抛弃的恐惧。它表现为对他人无休止的担忧、控制、牺牲和“乐于助人”,即使这种帮助实际上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值得注意的是,依赖共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正常行为的升级,许多相关行为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只是当它们变得永无止境时,就产生了问题。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关系中,不限于浪漫关系,甚至可以是对整个社会的依赖。
2. 依赖共生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它与童年经历有何关系?
依赖共生行为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经历。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经历边界被侵犯、家庭暴力、父母没有树立好榜样,或者在问题家庭中长大,他们可能会形成低自尊,并学会通过担忧、掌控他人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这些行为在当时可能是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合理应对方式。例如,如果父母酗酒或存在其他问题,孩子可能会过早地承担起照顾他人的责任,从而形成“照管”的习惯。虽然童年经历会产生深远影响,但文章强调,追求幸福的关键在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相互指责。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