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2分钟
播放:
103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精准学习》是法国著名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最新力作,系统阐释了人脑的学习能力,并深度比较了人脑学习与当前人工智能算法的异同。迪昂凭借其在数学认知、语言阅读、意识研究等领域的深厚造诣,通过此书为脑科学与教育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广大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机制,优化学习策略。本书核心围绕“学习的四大支柱”展开,并强调了先天禀赋与后天经验在人脑学习中的互动作用。


核心主题与重要观点


1. 人脑:地球上最强大的学习机器



  • 学习是人脑最伟大的才能: 迪昂指出,“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人类的非凡才华,我会用‘学习’来概括。” 人类并非简单的“智人(Homo Sapiens)”,而是“教育智人(Homo Docens)”,通过学习不断重塑自身和环境。

  • 先天与后天并非对立: “白板假设”是完全错误的。婴儿在出生时就拥有“相当可观的核心知识量”,例如对物体、数字、概率、空间和人的理解,这些都是“从悠久的进化历史中获得的知识”。大脑的结构由基因和自组织预先设定,提供了强大的“先验假设空间”,而学习和经验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微小的调整”,优化突触连接,从而修正和适应这些先验假设。

  • 人脑具有非凡的可塑性和韧性: 即使面对严重的创伤(如失明、大脑半球切除)或环境挑战(如布加勒斯特孤儿院的弃儿在被收养后能正常学习社交),人脑的学习火花也“无法熄灭”。尼科的案例证明,即使右脑被切除,左脑也能承担通常由右脑负责的绘画等功能,展现了“人脑的可塑性似乎可以创造奇迹”。然而,这种可塑性并非无限,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受到约束,“许多回路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就会被关闭”,并且“基因制约主导了视觉系统,可塑性只会在有限范围内伸展”。

  • 神经元的再利用是学习的重要机制: 人脑的学习常常是通过“再利用了原本用于其他用途的脑区”。例如,识字者的视觉词形区是将识别面孔和形状的脑区再利用来识别文字,导致专门用于面孔识别的部位从大脑左侧移至右侧,为新程序留出空间。盲人数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他们思考数学问题时激活的顶叶和额叶回路与正常人一致,甚至“再利用了视皮层区用作数学思维”,证明“感官经验是无关紧要的:只有这个神经回路才能与数学表征相适配。”


2. 人脑学习能力远超现有AI,但可相互启发



  • 人脑的抽象、推理和灵活性优于AI: 现有的人工神经网络主要模拟人脑无意识的、前几百毫秒的知觉加工,其处理模式“严格地遵从了自下而上的传输方向,没有任何反思的机会。” 而人脑特有的“缓慢地、理智地、符号化地运作”使其能够进行“演绎、推理和灵活性能力”,这是“今天的机器远远无法比拟的。” 人脑能进行“对领域语法的推理”,从具体情况中提取出“高级别的总结”或“逻辑规则”,这极大地加速了学习。

  • AI的局限性与“维度诅咒”: 现代人工神经网络面临“维度诅咒”问题,参数越多越难找到最佳调整方法,容易导致“过度拟合”或“过度学习”,即系统记住细节而非泛化规则。

  • AI从人脑获得灵感: 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利用先天知识”并假定“在一个地方学到的东西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来简化模型,减少参数数量,从而提高学习速度和泛化能力,这正是受人脑原理的启发。同时,“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可以从人脑学习机制中获得发展人工智能的灵感。”

  • 人类与AI的合作关系: 作者相信“人工智能最终会在很多领域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比如,帮助我们设计方案、分析数据等。这将是一种愉快合作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3. 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


迪昂系统阐述了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这些机制是人脑通用学习算法的基础,对儿童和成年人均适用:



  • 注意 (Attention):

  • 选择性过滤: 注意是人脑应对信息饱和的机制,它“涵盖了脑选择信息、放大信息、传递信息、深度加工信息的所有机制。” 只有通过注意选择并放大相关信息,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 “看不见的大猩猩”效应: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思维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其他对象即使再突出也可能被忽略。教育者应认识到学生“无法真切看到我们想要教会他们的是什么”,因为“看到的前提是注意到。”

  • 多任务处理是幻觉: 神经科学研究证明,人脑无法同时处理多个思维活动,“是按照顺序在关注的多个事件之间进行切换,并不能同时做多件事情”,所谓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其实是一种‘纯粹的幻觉’。” 分心会严重阻碍学习。

  • 培养专注力: 电子游戏可以有效调动注意机制,提升专注力。教师应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大师,并通过消除课堂分心因素(如过多装饰物、手机使用)来优化学习环境。

  • 主动参与 (Active Engagement):

  • 拒绝被动: “一个被动的有机体能学到的东西很少,甚至根本没学到任何东西。” 有效学习需要“积极、投入和用心的状态”,主动生成假设并在现实世界中验证。

  • 好奇心是关键: 好奇心是学习的基本驱动力,它不是后天习得,而是“我们生来就有的特性”。学校若不能提供匹配的认知刺激、惩罚学生的好奇心,或老师过度传授知识,都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 发现教学法的陷阱: 强调主动参与,但不能与“发现教学法”混淆。卢梭提出的让孩子自行探索的方式虽然听起来诱人,但“其无效性已经被反复验证了”,因为它可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且学生需要结构化的引导。

  • 促进主动参与的策略: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或提出高难度问题引发思考,任何能让学生不再被动听讲的方法都能奏效。

  • 错误反馈 (Error Feedback):

  • 犯错是学习的组成部分: “犯错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这两个术语实际上几乎是同义词,因为每个错误其实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大脑通过将预测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产生“预测误差”或“惊讶信号”,并以此“纠正内部表征,让内部模型根据刺激强度、预测误差进行调整。”

  • 反馈而非惩罚: “错误反馈与惩罚是无关的。” 老师应提供“快速而准确的反馈”,详细说明错误原因和改正方法,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信号”,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分数或责骂。过度惩罚会导致“习得性无助”,抑制学习。

  • 分数的局限性: 考试分数是“糟糕的替代品”,因为它“完全缺乏准确性”,缺乏详细的建设性评估,且常常延迟公布,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和改正错误。分数也可能不公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力。

  • 自我检测的有效性: 定期测试(“提取练习”)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它能“使长期学习的效果最大化”,因为它迫使学生主动回忆并直面自身知识的空白,从而巩固知识。

  • 巩固 (Consolidation):

  • 自动化过程: 巩固是将所学知识内化,使其反应自动化的过程。通过重复练习,大脑将需要注意力参与的缓慢过程转化为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行为,从而“释放神经资源,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 睡眠的关键作用: 睡眠是巩固的关键因素。在深度睡眠中,大脑会以几十倍速“重温过去的状态并记录白天获得的知识”,甚至能够“孵化新的思想和观点”,将白天获得的知识“以更抽象、更普遍的形式被重新编码。” 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障碍。

  • 分散式学习和重复: 将知识点分散到多节课中学习,并间隔数月进行复习,比临时抱佛脚更有效。即使答案正确,持续的复习和测试也能提升记忆,因为“只要知识还没有被完全巩固,脑就会继续学习。”

  • “过度学习”的益处: “过度学习总是有益的:在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感到100%确定之前,复习和测试会持续地提升我们的学业表现,尤其是从长远来看。”


4.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 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利用早期直觉: 婴儿并非白板,应利用他们天生的核心技能(物体、数字、语言等),并将其与新的抽象概念相联结,赋予学习意义。

  • 利用敏感期,丰富环境: 童年早期是突触生长和清除的黄金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应尽早接触第二语言,提供丰富的语言、游戏和探索环境,最大化促进大脑发育。

  • 打破“学习风格论”误区: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学习回路和规则非常相似,不存在显著的个体学习风格差异。教学方法应普遍适用,关注个体差异更多在于现有知识水平、动机和学习速度。

  • 关注情绪与认知: “负面情绪粉碎了脑的学习潜力,而为脑提供一个无须感到恐惧的环境会重新打开神经元可塑性的大门。” 教育必须同时考虑情感和认知对大脑的影响。

  • 培养成长型思维: 强调努力而非天赋,向学生解释“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努力,当他们努力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进步。” 鼓励他们在犯错中学习,保持“成长型心态”。

  • 教师的角色与培训: 教师是课堂专家,应得到更多尊重和投资。迫切需要为教师提供学习科学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认知科学工具,以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结论


《精准学习》通过整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最新发现,揭示了人脑学习的奥秘,驳斥了“白板假设”等过时观念。迪昂提出的学习“四大核心支柱”——注意、主动参与、错误反馈和巩固——为我们提供了优化学习和教学的科学框架。他强调人脑的非凡可塑性、先天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人脑在抽象推理和灵活性方面超越现有AI的优势。这本书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利于学习成长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潜能。最终,只有更好地理解人脑,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强大算法的潜力


Q1: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精准学习》一书主要探讨了人脑的哪些核心学习能力?


迪昂的《精准学习》系统地阐释了人脑的学习能力,并指出其远超当下人工智能的原因。他结合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最新发现,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注意、主动参与、错误反馈以及通过睡眠进行记忆巩固。此外,迪昂还深入探讨了人脑的惊人可塑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神经元再利用的现象。本书不仅揭示了人脑如何高效学习的原理,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强调了理解大脑工作机制对教育的重要性。



Q2: 迪昂提出的“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具体指什么?它们如何影响学习过程?


迪昂将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概括为:



注意 (Attention):大脑选择、放大和传递有用信息,抑制分心信息,是学习的基础。它帮助大脑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主动参与 (Active Engagement):学习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大脑积极地提出假设、探索和验证的过程。动机和好奇心是主动参与的关键,促使学习者深度加工信息。


错误反馈 (Error Feedback):当预测与现实不符时,大脑会产生错误信号来纠正内部模型。快速、准确且非惩罚性的错误反馈对于修正思维模式、稳定正确假设至关重要。


巩固 (Consolidation):通过重复和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和自动化技能。睡眠在巩固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能以加速的方式回放白天的学习内容,促进知识的抽象化和泛化。 这四大支柱是所有年龄段学习者通用的大脑学习算法基础,掌握它们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Q3: 为什么说新生儿的大脑不是一块“白板”?它们天生具备哪些能力?


“白板假设”是错误的。迪昂的研究和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表明,新生儿的大脑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携带着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丰富核心知识和预设结构。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包括:



物体概念:婴儿很早就知道世界由移动的、连贯的物体组成,并对违反物理定律的现象(如物体凭空消失或穿墙)感到惊讶。


空间导航:例如,老鼠(及其通过类比推断的人类)的内嗅皮层在出生后不久就形成了六边形网格细胞,为空间感知提供了“大脑定位系统”。


数量和概率直觉:婴儿能进行复杂的概率计算,从观察中进行逻辑推理,并对数量有天生的感知。


对他人和语言的理解:婴儿能够区分不同语言的音素,并通过韵律和语调识别单词边界。他们还懂得“共享关注”和“互排性假设”等元规则来加速词汇学习。 这些先验知识构成了婴儿学习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像“初露锋芒的科学家”一样主动探索世界。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