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47分钟
播放:
104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骗局的心理学


本简报深入探讨骗局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揭示骗子如何利用人性弱点,并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操纵受害者。


一、 骗子的本质与“黑暗三角人格”



  • “犯罪界的贵族”:诈骗犯通过**“信任、同情与口才”**等软性技巧欺诈,不强迫他人,却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

  • 核心原则:所有骗子的共同核心是**“操控他人的信任”**。

  • “黑暗三角人格”:骗子常具精神变态(缺乏同情心)、自恋(浮夸、自我膨胀、操控他人)、马基雅维利主义(不信任他人、操纵剥削、无道德顾虑)特征。

  • 天赋与环境:基因可能起作用,但童年创伤也可能激发精神变态特征。

  • 自我开脱与合理化:骗子常将欺诈行为解释为“好心办坏事”以逃脱罪责。


二、 欺诈游戏的八个阶段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将欺诈游戏解构为八个心理学阶段:



  • 料敌机先 (The Setup):确认受害者身份,了解其欲望和弱点。骗子通过观察、信息收集,为目标量身定制剧本。利用需求,伪装熟悉,运用“冷读”技巧。互联网时代,骗子无需亲自挑选目标。

  • 动之以情 (The Play):建立共情关系,为骗局奠定感情基础。

    故事的力量:讲故事是骗子有力工具,能让人全心投入,卸下防备,潜移默化吸收信息。“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一种力量,能让人从情感和行为上去接纳它。”

    情感操控:情感是产生同情的关键。骗局吸引人进入故事,理智不起作用。催产素释放能增加信任。

    情绪一致性与对症下药:骗子利用情绪一致性调整策略。恐惧更是最佳伙伴,先制造恐惧再给予放松,让人不假思索接受请求。

  • 请君入瓮 (The Rope):吸引对方进入骗子逻辑并说服。

    自我认知理论与保持良好形象:我们渴望保持良好自我形象,易被说服做让自己感觉是好人的事。

    “虚报低价”与稀缺性原则:骗子先提小要求,再提高难度。强调限量、独一来增加吸引力。

  • 完美故事 (The Tale):实施方案,拿出证据,引导思考,设计对受害者有利的叙事。

    利用虚荣心:骗子利用虚荣心,让我们感觉自己优于常人,相信好事理应发生。

    自我欺骗与信念:受害者会自己骗自己,相信故事是真的,因“我们希望故事是真的”。

    动机认知与自我认知偏见:当事关自身利益,个人情结会影响客观认知,系统性错误评估证据。

    乐观偏见与确认偏误:人们倾向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会更好”,只看希望看到的。一旦想做某事,支持理由比反对更重要。

  • 取信于人 (The Convincer):让受害者尝到甜头,相信与骗子合作是正确的。骗子提供真实回报以稳住受害者。

  • 欲擒故纵 (The Touch):在受害者最确信不疑时,开始让目标蒙受损失,看其反应。

    投入越多,越难退出:受害者投入过多,即使有危险信号也会忽视合理化,因承认错误心理成本太高。“投入过多会让我们当局者迷,让我们一直保持投入,直到一切崩塌的那一刻。”

    沉没成本谬论:即使投资是坏主意,也倾向继续投资,以证明之前投入合理。

    过度自信与盲目乐观:受害者常认为自己可随时脱身,但投入越多越难退出。

  • 得寸进尺 (The Blow Off):受害者情感和实际行动付出太多,开始自我欺骗,加深参与,即使情况不妙。

  • 逃之夭夭与斩草除根 (The Fix):骗局完成后,骗子迅速脱身,并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受害者报案或公开。

    名誉的重要性:受害者爱惜名誉,不愿被看作“傻瓜”,常缄口不言,使骗子更容易逃脱。


三、 人性弱点与防范



  • 天生容易相信他人:人天生容易相信他人,“越是容易相信他人的人就越容易成功,同时也越容易不自觉地成为欺诈游戏的理想参与者——也就是完美的猎物。”

  • 诚实与受骗无关:诚实与否和是否受骗无关联。诚实者往往最易相信他人,信任是骗局中受害者最大弱点。

  • 并非愚蠢,而是普通人:骗子猎物是普通人,不比他人更贪婪、不诚实、不聪明。

  • 自我锚定(Egocentric Anchoring):人们认识不同观点时迟钝,假设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导致判断失误。

  • 如何防范

    强大的自我意识:抵御操控的关键,知自己容易被何种人、事打动,保持清醒。

    保持客观,逻辑压制情感:避免情感冲昏头脑,关注细节。

    设定底线:冒险前问自己能承担多大风险,告知信得过的人,及时止损。

    拥有退出机制:设定底线后,需配套退出办法。

    知识储备:了解骗局类型、手段、技巧,及时识破。


结论


骗局成功并非基于受害者愚蠢或贪婪,而是深度利用了人类普遍心理机制,如对信任、故事、情感、自我认同和乐观的渴望。骗子通过精心策划的阶段性操作,逐步削弱受害者理性判断,使其陷入自我欺骗泥潭。理解这些心理机制,培养强大的自我意识、客观判断能力和明确的底线,是有效防范各类骗局的关键。


《骗局的心理学》相关问题解答


1. 为什么说“信任”是欺诈的核心?


“信任”是所有骗局的根本心理学原理。骗子之所以能得手,是因他们巧妙利用人们固有的信任倾向。我们倾向相信他人,这种信任被骗子操纵。骗子通过编织故事迎合心理需求,让我们自愿献出财物,而非强迫。


2. 骗子是如何“料敌机先”并建立信任的?


骗子通过“料敌机先”,收集潜在受害者信息,了解其需求、欲望和弱点。他们在有需求处以最亟须身份现身,利用**“熟悉感”**建立信任。通过社交网络等收集信息,假装亲近,为后续欺诈铺垫。高明骗子如灵媒,甚至在受害者主动求助时,已掌握其心理优势。


3. 情感在骗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情感在骗局中至关重要,尤其在“动之以情”阶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具强大力量,让人情感接受信息,超越理智。特定情绪(悲伤、焦虑、恐惧)能让人更易冒险或不假思索,被骗子利用。例如,先制造恐惧再给予解脱,让人更易接受请求。骗子擅长根据受害者情绪状态量身打造情感攻势。


4. 为什么聪明人或有社会地位的人更容易被骗?


这与人们的**“自我中心偏见”和“乐观偏见”有关。人们认为自己特殊、优秀,好事理应发生在自己身上,这虚荣心是骗子利用的弱点。当涉及个人得失时,人们逻辑思考减弱,倾向得出积极结果,系统性质疑不利证据。这种“自我认知偏见”**导致他们“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易接受“好得不像真的”故事。


5. “沉没成本谬论”如何让受害者越陷越深?


当受害者对骗局投入过多金钱、时间、名誉等资源后,就会陷入**“沉没成本谬论”**。为避免承认之前投入错误,他们会持续投入更多,形成恶性循环。即使有危险信号,也会视而不见,因承认错误心理成本太高。这使得受害者在“欲擒故纵”和“得寸进尺”阶段不断追加赌注,直至一无所有。


6. 为什么受害者被骗后往往选择保持沉默,而非举报?


受害者选择沉默,很大程度出于对自身名誉的爱惜和对社会评价的恐惧。没人希望被看作“傻瓜”。这种羞耻感使受害者不愿承认被骗,更不愿公开起诉,以免公众知晓。骗子深谙此道,利用受害者“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被骗了”的心理,顺利“逃之夭夭”。


7. 骗子是如何利用“叙述”的力量来达到目的的?


骗子是讲故事的高手,利用叙述的力量吸引、打动、说服受害者。成功故事不依赖论述或逻辑,而是通过情感吸引听众,让其全心投入,卸下防备,潜移默化吸收信息,甚至误以为是自己的想法。这种情感投入能压倒理性思考,让受害者对荒谬说法照单全收。骗子通过诱发“期望身份”,增强故事吸引力。


8. 如何有效地抵御骗局和操控?


抵御骗局和操控的关键在于建立强大的**“自我意识”和保持客观**。



  1. 强大自我意识:了解自己易信何种人、事,保持清醒,认识自身行为。

  2. 保持客观,逻辑压制情感:避免情感冲昏头脑,关注细节。

  3. 设定底线:冒险前明确可承担风险、损失,告知信得过的人及时止损。

  4. 拥有退出机制:设定底线后需配套执行办法。

  5. 知识储备:了解骗局类型、手段、技巧,及时识破。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