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47分钟
播放:
71
发布:
1周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欢迎来到“湿乎乎”的未来:理解互联网如何重塑我们的组织力量
导言:从一部丢失的手机说起
2006年5月,纽约,伊凡娜把她的Sidekick手机忘在了出租车后座上。这部手机里存着她即将举行的婚礼的全部信息,而且没有备份。这本是一件令人沮丧的私人小事,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像一部精彩的都市传奇,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伊凡娜的朋友埃文,一位软件工程师,决定帮助她。起初,他只是尝试发邮件给丢失的手机,希望能获得回应。几天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一位名叫莎莎的女孩正在使用这部手机,并用它自拍照片上传到了云端服务器,这些照片同步到了伊凡娜新买的手机上。
埃文立即联系莎莎,希望她能归还手机,却遭到了带有种族歧视的辱骂和威胁。在许多关注此事的人看来,莎莎拒不归还手机的行为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她和家人的辱骂与威胁更是火上浇油。在沟通无果后,埃文决定将此事公之于众。他创建了一个简单的网页,贴出莎莎的照片和事件经过,并把链接分享给朋友。
故事的“引爆点”很快到来。
* 信息的裂变: 埃文的朋友们开始进行网络侦探工作,在MySpace上找到了莎莎的更多信息。
* 群体的汇聚: 这个故事被提交到协作性新闻网站Digg,迅速登上首页,吸引了数百万读者的关注。埃文的邮箱每分钟都会收到10封邮件,人们纷纷表示支持和愿意提供帮助。
* 力量的形成: 一个由律师、警察、网络侦探、记者和普通网民组成的临时施压群体自发形成了。他们有人查到了莎莎的真实地址,有人向纽约警察局(NYPD)内部施压,甚至有军方人员介入调查莎莎兄弟(一名宪兵)的威胁行为。
* 结果的逆转: 最初,NYPD认定手机是“丢失”而非“被盗”,拒绝立案。但在百万网民的持续关注和压力下,NYPD修正了立场,派出警探将案件重新归类为盗窃案,并最终逮捕了莎莎,找回了手机。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部手机的失而复得,它如同一道精准的社会实验,测量出了新工具赋予普通人的能量级数,以及传统机构在应对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时的脆弱性。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转变——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湿乎乎”的。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几个核心概念开始探索。
--------------------------------------------------------------------------------
1. 告别“干巴巴”的工业时代:未来为什么是“湿”的?
要理解“湿乎乎”的未来,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干巴巴”的过去。中国社科院的姜奇平先生在推荐序中,用一个生动的对比描绘了这一转变:
特征
干巴巴的工业社会
湿乎乎的未来社会
社会关系
像被烘干机烘干,充满原子式契约
充满人情味,像部落社会一样湿乎乎
组织方式
依赖僵硬的、强制性的正式制度(如机关、工厂)
凭魅力、感情、兴趣快速聚散,是临时的、当下的组合
核心逻辑
祛魅,用理性制服人性,但也带来了人性的沙漠
回归人情、关注意义、重视具体,用“湿”来中和,让世界充满爱
“湿”这个词的比喻,源自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里一句俏皮话。当女上司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急忙否认:“不,正相反,你湿乎乎的。”
在这里,“湿乎乎”代表着人性化、人情味和社会关系的黏性。工业时代的逻辑,是把社会关系中一切感性的、人情的东西“烘干”,代之以理性的、契约式的组织。而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趋势恰恰相反,它让人们可以超越传统限制,基于爱、共同喜好和经历,灵活地联结起来。
这种从“干”到“湿”的转变,其背后是一股全新的力量在驱动,这就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2. 解读四大核心概念:构建“湿乎乎”未来的基石
“湿乎乎”的未来并非凭空而来,它建立在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概念之上。理解了它们,你就能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
2.1. 核心力量:「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 定义: 指在没有传统、层级化管理的情况下,群体依然能够围绕共同目标有效形成和行动的能力。
* 案例分析: 回到Sidekick手机的故事。埃文的成功并非依靠某个正式组织(如公司或非政府组织),而是依赖于一个自发形成的临时群体。这个群体成员各异——有律师提供法律建议,有警察提供内部流程信息,有网络侦探挖掘线索,还有成千上万的普通网民提供舆论支持和压力。他们没有领袖,没有章程,却高效地协作,最终达成了目标。
* 核心洞见: 这种力量的出现,标志着群体行动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它挑战了过去只有企业和政府等传统机构才能组织大规模活动的观念,证明了普通人也可以集合起来办成大事。
2.2. 核心工具:「社会化软件」
* 定义: 实现“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关键赋能工具。根据书中的定义,它“是指支持成组通讯的软件”。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工作空间 (a collaborative workspace)。其核心是恢复部落社会才有的那种‘湿乎乎’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重视具体。
* 实例与作用:电子邮件、聊天室、博客、论坛: 实现信息分享、观点聚合和群体讨论,是Sidekick故事中信息得以传播和发酵的基础。
维基(Wikipedia): 实现大规模、不受管理的协同生产,让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共同编写一部全球性的百科全书。
Flickr、Digg、MySpace: 成为分享(如Flickr上的事件照片)、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如Digg引爆Sidekick故事)的平台。
* 核心洞见: 正如译者胡泳所言,社会化软件好比“中国的加湿器”。它的终极意义不是让世界变得更技术化、更“干巴巴”,而是通过连接人与人,让社会变得更人性、更“湿乎乎”,让世界充满爱。
2.3. 核心载体:「湿件」(Wetware)
* 概念区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湿件”,我们可以将它与硬件、软件进行对比。
类别
定义(源自材料)
比喻
硬件 (Hardware)
机器、设备等物理存在
计算机的物理部件,或人的生理身体
软件 (Software)
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的知识(思想)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程序,或心理层面
湿件 (Wetware)
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分离的“只可意会的知识”(技能、信念)
人脑中无法编码复制的直觉、信念与热情,是‘活’的知识,如同DNA之于橡果。
* 重要性: “湿件”这个概念,强调了人的“活性”——即储存在活生生的人脑中、处于生命状态的情感、才干和信念。开源运动之所以在“湿件”维度存在,正是因为它不依赖于像微软那样编码化的软件产品(Software),而是依赖于全球无数程序员头脑中的技能和热情(Wetware)自愿地贡献时间和努力。
* 核心洞见: 社会化软件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成功地连接了无数个独立的“湿件”。它让储存在每个人大脑中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得以汇集、碰撞和协作,从而爆发出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2.4. 时代背景:「人人时代」(Here Comes Everybody)
* 名称由来: 书名源自文学大师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其主人公缩写HCE也代表“Here Comes Everybody”,中文译为“此即人人”。这层深意在于,主人公既是一个具体的人,又代表人人的普遍性。
* “人人” vs “人民”:人民:一个抽象的、集体的概念。
人人:一个个具体的、感性的、多元化的个体。
在“人人时代”,组织的基础不再是抽象的集体,而是具体的“人人”之间的连接。这种转变的革命性在于,过去的组织力量需要动员一个抽象的、同质化的‘人民’概念,而新的力量则源于激活无数具体的、异质化的‘人人’之间自发的连接。前者依赖宣传与规训,后者依赖工具与信任。
* 核心洞见: “人人时代”的精髓在于,社会化工具使得“简单得可笑的群体构建”(ridiculously easy group-forming)成为可能。它让每一个具体的“人人”都能便捷地与他人连接、分享、合作,共同致力于一个社会目标,而不再受制于传统组织的巨大交易成本。
当这四股力量——作为底层操作系统的人本“湿件”、作为赋能工具的“社会化软件”、作为行动单位的“人人”、以及作为结果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汇合在一起时,它们重写的不仅仅是组织的规则,更是信息传播与权力分配的版图,我们的社会便由此展现出一幅全新的图景。
--------------------------------------------------------------------------------
3. “湿乎乎”的社会图景:当人人都是自媒体
“人人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大规模业余化”(mass amateurization)的兴起。这意味着专业人士与业余爱好者之间的界限正在被迅速打破。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2002年美国参议员特伦特·洛特(Trent Lott)因发表种族主义言论而辞职的事件。此事件的关键转折点在于,传统媒体受制于僵化的‘新闻周期’和‘新闻范式’,而业余的博客作者们则完全基于事件的道德重要性采取行动,从而占据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1. 专业媒体的缺席: 洛特的言论发表于一个百岁寿星的生日聚会上。当时在场的几位全国性媒体记者认为,这只是一个“贺寿事件”,不符合“新闻范式”,因此几乎完全忽略了此事。在传统媒体的逻辑里,一天前的“老新闻”第二天就更没有报道价值了。
2. 业余人士的崛起: 然而,博客作者们(业余人士)没有所谓“新闻周期”的概念。他们认为,对种族隔离时代的怀念无论何时都不可接受。于是,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博客作者们开始持续关注并深挖此事,甚至有人找到了洛特在80年代接受新邦联主义杂志采访的材料,证明这并非孤立的“口误”。
3. 议程的逆转: 随着博客圈的持续发酵,洛特被迫做出道歉。他的道歉本身成为了“新闻”,这迫使主流媒体不得不跟进报道,并引用博客作者们挖出的背景材料。最终,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洛特辞去了多数党领袖的职务。
这个事件揭示了信息传播游戏规则的根本性转变:
* 旧规则:先过滤,再出版。 由少数专业机构(报纸、电视台)的编辑和记者担任“把关人”,决定什么内容值得被公众看到。
* 新规则:先出版,再过滤。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博客等工具发布信息,而过滤的过程则交由整个社会网络(包括其他博客作者、读者、乃至传统媒体)在事后共同完成。
**这并非简单的流程倒置,而是一场信息把关权的去中心化革命。过去,价值由机构在出版前赋予;现在,价值由网络在传播后通过关注、辩论和链接共同发现。这是一个从“守门人”模式到“生态系统”模式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信息传播的权力正从少数机构的特权,转向一个由正式组织、非正式集体和个人共同组成的、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生态系统。
这种力量不仅改变了媒体生态,更在重塑我们社会协作的根基,让我们能为了共同的信念,做出过去难以想象的大事。
--------------------------------------------------------------------------------
4. 结论: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未来做好准备
从丢失的手机到被颠覆的媒体,我们所见证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个由“湿件”、“社会化软件”、“人人时代”和“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共同驱动的结构性转变。这四个概念,共同描绘了一个“湿乎乎”的、回归人性的未来社会图景。
在这个新时代,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创造一个更高效、更冰冷的机器世界,而在于它将储存在每个人大脑(湿件)中的情感、才华与信念连接起来,让群体协作的成本变得前所未有的低廉。
这种变化正在打破一个古老的限制。长久以来,爱局限于当地并且内容有限。我们善待家人朋友,但这种情感难以支撑大规模、长期的严肃工作。一句古老的谚语似乎早已将规则写定:
我们所习惯的世界里,人们为爱做小的事情,做大事则是为了钱。不过,现在,我们可以为爱做大事情了。
新的工具正在把爱与关心,这些过去被认为只适用于小圈子的情感,变成了可以构建宏大事业的“可更新的建筑材料”。从找回一部手机,到协同编写一部百科全书,再到推动社会变革,这些过去需要庞大机构才能完成的任务,如今正由无数充满热情的普通人共同实现。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