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珍藏版)——马丁·塞利格曼
综述
本简报基于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珍藏版)》,探讨人类行为、情绪和人格的可塑性。本书明确指出哪些可以改变,哪些难以或无法改变,并融合生物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视角。作者彭凯平强调,本书是“带着心灵温度的科学”,其与“心灵鸡汤”的本质区别在于严谨的科学实证支撑。
主要主题与核心观点
1. “人定胜天”的界限:可改变与不可改变
塞利格曼开宗明义地检验了“治疗心理疾病的各种方法的有效性”,结论是:“有些事情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有些则是不能改变的,也有一些是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有一点改变的。”这挑战了“一切皆可改变”的激进环境论和“人格天生”的极端生物论。
可以改变的事情:
- 惊恐障碍:改变观念可根治。
- 性功能障碍:认知疗法有效。
- 有害情绪:可控制。
- 抑郁症:改变思考方式或药物可治疗。
- 乐观:可习得技能,提升事业和健康。
无法改变的事情:
- 节食减肥:长远来看不能减肥。
- 性别认同:难以转变。
- 酗酒:无可救药。
- 性取向:同性恋者不会变成异性恋者。
- 童年创伤重演:对成人人格问题无益。
对于无法改变之事,应“找出自己有哪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并寻求“许多应对的方法”。
2. 心理学与生物精神病学的交锋:科学实证的重要性
本书背景是心理学与生物精神病学间的“明争暗斗”。作者批评自我提升和心理治疗领域常以“单一病例及当事人证明”作为证据,认为其“临床价值很低”。他推崇**“结果检验”**的科学方法,即“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
以凯勒治愈惊恐障碍为例,认知疗法修正了“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意味着心脏病发作”的错误观念,从而有效消除障碍。这凸显了认知疗法的力量和纠正错误观念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人格是会遗传的”,特质可遗传程度大致为0.50(智商为0.75)。这意味着“至少一半的人格是不会遗传的”,这部分“就该轮到心理治疗和自我提升技巧上场了。”
3. 人类“兽性”的进化根源与应对
塞利格曼认为,人类许多负面情绪和行为(如沮丧、焦虑、愚蠢、酗酒、肥胖、性异常)与**“人类漫长的进化史”**紧密相关。“要了解并解除这么有害的效应,我们必须直面人类这种动物。”
- 焦虑的“心灵之舌”:焦虑被比喻为“你的心灵之舌,你的心灵卫士”,提醒潜在危险。过度焦虑需干预,但适度焦虑应“忍受、关注甚至心怀感激”。
- 恐惧症的习得与进化:通过自身对蛋黄酱的厌恶和加西亚的实验,解释恐惧的习得性与进化上的**“准备理论”**。某些恐惧“习得快且延续久”,“深度比理性更深,出错率比理性低。” 强调“习得的快慢和习得的程度完全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4. 挑战传统观念:节食、愤怒与童年创伤
本书质疑一些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
- 节食与健康:作者指出“节食瘦身会摧毁你的健康,进而缩短你的寿命。”并认为“中年时体重逐渐增加似乎是正常的、健康的。” 节食成功率极低,可能导致抑郁和饮食失调。肥胖很大一部分由遗传决定,并非意志力薄弱。
- 愤怒的表达与健康:传统认为“压制怒气让人更容易生病”是错误的。“大发雷霆而不是压制怒气才对你的健康有害。” 愤怒加速心跳、提高血压。作者提倡通过改变愤怒思想和渐进式放松来管理。
- 童年创伤的影响:作者挑战弗洛伊德和“内在小孩”运动的假设,认为“童年事件会对成年期的人格产生重大影响”的观点“在严格的检验下是站不住脚的。” 强调基因对成人人格的巨大影响,以及儿童惊人的**“自然痊愈能力”**。
5. 改变的“深度”理论
塞利格曼提出一个关于**“深度”**的理论,解释问题改变难易。深度有三个维度:
- 生理维度(进化与遗传):心理状态若“早已准备好的或遗传的,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则“很难被改变”。
- 证据维度(证伪的难度):问题底下信念“越容易被证实,就越难被推翻,也越难被改变。”
- 力量维度(信念的普遍性与影响力):信念“力量很强的,就很难被改变。”
依据这三维度,不同问题从“最易改变”到“无法改变”排序:
- 最易改变:惊恐障碍、特定恐惧症、性功能障碍。
- 中等深度:强迫症(中度疗效)、抑郁症(可缓解)。
- 无法改变:酗酒(轻度疗效)、性取向、性别认同。
6. 自助与自我提升的审慎态度
作者告诫读者对“自我提升”行业保持警惕,其营销手段缺乏“结果检验”的科学证据。盲目乐观可能导致“多年的受挫会引发自责,最终导致放弃。” 塞利格曼目标是“灌输一种新的、切合实际的乐观”,将有限精力投入“能够改变的事情”。
他强调,“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智者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这是本书核心思想之一。
结论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深刻探讨人类心理可塑性,结合生物学、进化论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何为可变、何为不变的实证指导。它挑战了简单化的观点,强调科学实证在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性。
本书核心在于引导读者认识自身局限,接纳难以改变的部分,并将精力投入真正能带来积极改变的领域。作者倡导**“切合实际的乐观”,即在了解自身“深度”基础上,有策略地自我提升。最终,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明智地辨别”改变与接纳的界线,实现“一生的蜕变”**。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珍藏版)》相关问题精简
Q1: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心灵鸡汤有何本质区别?
传统心理学:侧重治疗创伤和解决症状,是“应急技术”。
积极心理学:不仅疗愈,更帮助人类心灵成长、认知提升,追求真实幸福,激发优势潜能。
与心灵鸡汤的区别:积极心理学每一结论都有严谨科学实证支撑,经“岁月与文化的检验”,不接受仅凭感受、想象或逻辑的结论。
Q2: 作者如何看待“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
作者认为“人定胜天”并非全然真实。研究指出,有些事能改变,有些不能,有些则极难。他反驳了极端生物论(人格天生)与激进环境论(一切皆可变)。人非完全受基因或环境制约,可通过有意识思考、认知疗法改善自身,但需辨别可塑与不可塑。
Q3: 心理问题的“深度”如何定义?它如何影响改变的难易程度?
作者提出心理问题“深度”三维度:
- 生理维度(进化和遗传):有生物学基础(如对特定恐惧、强迫性幻想、性偏好)的心理状态难改变,代表基因层面问题。
- 证据维度(信念可证实性):支撑信念的证据越容易被找到,信念越难被推翻,越难改变(如强迫症患者)。
- 力量维度(信念的普遍性和影响范围):信念影响力越大,解释生活事情越多,越难改变(如“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问题越深层,改变越难;表层问题相对容易改变甚至治愈。
Q4: 对于无法改变的心理特质或行为,作者提出了哪些应对策略?
对于无法改变的特质,作者强调**“接纳”与学习应对技巧**:
- 找出不能改变的事物:避免徒劳。
- 学习应对方法:“学习使不利情境变为有利”。
- 和平共处:与进化遗留的“动物性”一面共处。
- 调整外部生活,而非内心:如对某些焦虑,学会忍受并改变外部。
- 明智辨别改变与接纳的界限:引用箴言“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智者能分辨出这两者的区别。”
Q5: 童年经历对成年人格和心理问题的影响,作者有何独到见解?
作者挑战了童年创伤决定成年人格的普遍观点:
- 基因影响更大:基因对成人人格影响巨大,童年经历影响极小。
- 儿童有惊人复原力:儿童自然痊愈能力强于成人。过度强调或“放大”创伤可能延缓痊愈。
- 宣泄作用有限:重新经历创伤无益,甚至阻碍自然愈合。
- 责任感和前瞻性更重要:将问题归咎于童年创伤会侵蚀责任感。成功的治疗强调“前瞻性和需要承担责任”。
Q6: 作者如何解释人们对情绪(如焦虑、愤怒)的普遍误解?
作者认为人们常误解情绪:
- 焦虑并非总是负面:是“危险警笛”,提醒深思熟虑。适度焦虑应忍受、感激;不理性、麻痹性焦虑才需干预。
- 发泄愤怒有害健康:与流行观点相反,大发雷霆对健康有害,会加速心跳、提高血压。压制愤怒只在特定情况可能升高血压,宽容大度能降低。
- 愤怒扭曲现实:愤怒会让人产生偏见,扭曲事实,甚至导致报复。作者提倡通过改变愤怒思想(如给自己缓冲时间、换位思考、使用幽默)和渐进式放松来管理情绪。
Q7: 针对肥胖和节食,作者提出了哪些颠覆性观点?
作者观点:
- 节食不能长期减肥:身体顽固维持自然体重。
- 减肥成功率极低:多数反弹,且后续更难。
- 肥胖非意志力薄弱或吃得多:体重很大程度由遗传决定。
- 节食危害可能大于肥胖:体重波动或比一直肥胖更糟,可能缩短寿命。中年体重增加可能是正常健康现象。
- 节食可能导致抑郁:失败感和营养不良,以及文化观念,导致女性抑郁高发。作者鼓励重新审视体重,健康不应成为节食正当理由。
Q8: 作者如何看待酗酒问题,特别是关于其是否为“疾病”的辩论?
作者对酗酒本质提出看法:
- “疾病”标签的积极作用:将酗酒视为“疾病”而非“罪恶”,更乐观,促使患者寻求治疗,提升自尊。
- 生理上瘾是行为现象:生理上瘾更准确地说是行为现象,非生物或化学病理。
- 复原因素与社会支持:有稳定社会关系(已婚、有工作)的人更容易成功戒酒。
- 匿名戒酒会(AA):作者指出对其效果缺乏严格科学评估。AA更像宗教团体,为某些子团体提供替代依赖和希望。
- “触底反弹”的动力:面临严重威胁(如死亡、破产)的酗酒者反而有强大动力改变和复原。
这份最终精简版涵盖了所有核心要点和问题的答案,总字数约为3800字,应该能很好地满足您的需求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