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远离登革热,防蚊最关键
登革热是一种常见传染病,是全球近几十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的少数传染病之一,对全球健康构成重要威胁。尽管登革热来势汹汹,但仍是一种可防可控的传染病。正确认识登革热,科学预防,才能远离疾病,保护健康。
何为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城市、半城市地区广泛流行。雨季到来后,降水增多,媒介伊蚊大量孳生,登革热也随之传播。目前,东南亚、南亚、拉丁美洲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已经进入登革热的流行季节。
能够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两类,分别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它们身体上都有黑白相间的花纹,有的地区也叫它们“亚洲虎蚊”“花蚊子”。登革热只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因此在我国仅有在伊蚊分布地区,且气候条件适合,蚊子能够维持在较高密度时,才有可能传播。我国除了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外,其他省(区、市)都有伊蚊分布,理论上都可以发生登革热传播。但过去我国登革热病例主要发生在云南、广东、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南方省份。
登革热发病具有季节性,高发期为媒介伊蚊活跃期(气温稳定在25℃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登革热的高发季节是夏秋季,即8~9月份;而气候更温暖的海南、广东、广西以及云南部分地区的高发季节为5~11月份。
典型症状
登革热与流行性感冒的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疲乏、疼痛等表现,二者容易混淆。但流行性感冒一般会在接触患者后发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伴有咽痛、流涕、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而登革热在发病前有蚊子叮咬史,好发于天气炎热时节,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表现为发热、“三痛三红”,且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皮疹,有时还会出现皮下出血点等表现。
发热:发热是感染登革热之后最常出现的症状,患者体温可达39℃,同时身体会感觉十分疲惫,有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肚子疼、腹泻等症状。
“三痛三红”:即头痛、眼眶痛(感觉眼睛冒火)、全身肌肉骨关节痛(腰酸背痛),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皮疹:发病第3~6天时,有的患者会在面部、四肢出现皮疹、瘙痒,不掉皮,在3~4天后消退。
出血表现:部分患者在发热5~8天后出现流鼻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表现。
科学防治
登革热的唯一传播途径是蚊虫叮咬,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时,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在返回本地后,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发现疑似症状后应尽快就医。
外出注意防蚊:在户外活动时应穿着长衣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使用防蚊装置:在酒店、民宿的房间时应关好纱门、纱窗,房间内可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注意婴儿床和婴儿车也要安装蚊帐。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
清除伊蚊孳生地:及时清理住家及周围各类无用积水,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保持住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人、畜饮用水容器或其他有用积水容器3~5天应彻底换水一次。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已种养植物的容器3~5天应彻底换水一次。在住家及周围景观水体可放养观赏鱼或本地种类食蚊鱼。轮胎整齐存放于室内或避雨场所;在室外存放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户外存放的废弃轮胎应打孔;难以清除的积水轮胎,可以撒上双硫磷消灭幼蚊。
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有登革热流行地旅行史,在返回本地后应密切监测自身情况。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和被蚊虫叮咬情况。为避免将登革热传播给家人,应配合当地卫生部门,住院隔离治疗。
目前尚没有治疗登革热的抗病毒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发病后要注意休息和防蚊隔离。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需注意退热之后仍然存在病情恶化的风险。一旦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皮肤出现红色斑点、口鼻出血、呕血便血、嗜睡易怒、皮肤湿冷、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除此之外,如果居住、工作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出现登革热病例,那么在出现发热、皮疹、头痛、肌痛等疑似症状时,也需要考虑患上登革热的可能。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