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2分钟
播放:
151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深入探讨迈克尔·J·代萌的著作《何为富》,分析父子关系的复杂性和深层次情感。通过书中的引言和推荐序,我们发现成为父亲不仅是养育孩子的责任,更是一个男人自我成长的旅程。我们讨论了父亲角色的历史变迁、父爱的定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尤其强调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成就和情感连接,探讨如何通过理解和接纳内心的脆弱,实现真正的成熟。


00:02:03:解读父亲的形象:从棒子到控制力,探索真正的力量


00:05:59:真实自我与父爱之间的纠结:重新定义好父亲的形象


00:12:00:缺失的父亲:探索父爱饥渴背后的情感匮乏和寻求感


00:18:02:父亲的失落与重新定义:解读父子关系中的挑战与成长


00:24:00:重新定义男子气概:温和、耐心、引导与分离的能力


00:30:03:孕期成长:准爸爸在情绪管理与代理人角色中的重要性


00:36:02:成为情绪容器:准爸爸在孕期中的挑战与角色转变


00:42:04:父亲的纠结与成长:探索亲子关系的质量和挑战


00:48:05:男性成长的关键:重新整合人格,发展照顾他人的能力


00:54:04:缺乏父亲参与的风险:遗弃儿童和不参与父亲的挑战


01:00:06:父亲的微妙角色:在母婴关系和夫妻关系之间找到平衡


01:06:05:探索父子关系的挑战:父亲的男性身份认同与儿子的孤独症谱系障碍


本汇报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一书所阐述的父子关系主题,提炼其核心思想、重要概念和关键事实,并引用原文以佐证。


1. 重新定义“男子气概”与人格的整合


传统观念中,“男子气概”往往与排除女性特质、强调坚韧、征服和独立相关联。然而,作者挑战了这种二元对立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整合性的“男子气概”定义。



  • 雌雄同体的健康人格: 作者强调:“真正健康而美丽的人格,一定是雌雄同体的,这个世界上Y美的艺术作品,莫过于英气逼人的母亲和温情脉脉的父亲了。”这表明,理想的男性并非要磨灭自身的女性化特征,而是要整合并接纳传统意义上被视为女性特质的品质,如“联结、爱、共情、悲悯”。

  • 内在力量源于爱与悲悯: 这种整合不仅使男性成为“一个非常在场的父亲”,也能让他们“看见且尊重女性(尤其是自己的伴侣)”,并“充满着因爱和悲悯而自然生成的坚毅性和守护性。我们的力量不光来自义务和责任,它更应来自于内而外真实的爱。”这颠覆了力量的传统来源,强调了情感连接的重要性。

  • 动态的性别认同: 作者反对将男子气概视为生理决定或社会建构的极端观点,主张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认为“一个有男子气概的人,可以接纳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心理现实——终其一生,他所体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都会缠结在一起,无法全然分离。”


2. 父子关系的双向影响与共同成长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父子关系并非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彼此成就的过程。



  •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父亲在儿童养育中扮演着“独特且必要的角色”,其影响从妻子怀孕之日起便开始,并延续一生,甚至在父亲离世后,孩子仍会创造一个“内在的父亲形象,并被这个形象影响一生。”这种影响不仅塑造孩子的成长,也影响其对男性身份的认知。

  • 儿子对父亲的影响: 不仅父亲会深刻影响儿子,儿子也会反过来影响父亲。书中明确指出:“在成为父亲的过程中,这个男人会影响他儿子的发展,与此同时,他的儿子也会促使自己产生相应的蜕变,这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父亲在获得“父性”的过程中,自身也会“逐渐成长成熟为一个大写的男人。”

  • 相互成全的旅程: 作者用“相互成全,彼此成长”来形容这种关系。例如,威廉在与儿子玩耍中“开始觉得有点享受了”,并因此改变了以往工作狂的习惯,提早回家。哈罗德为了帮助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放下了“信仰般珍视的男子气概”,变得“敏感而温柔”,最终成为“最好的父亲之一”,并从中领悟到“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其实有很多途径”。


3. 父亲在孩子发展阶段中的关键角色


本书详细阐述了父亲在儿子不同发展阶段所扮演的独特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 怀孕期: 父亲的参与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已建立,他对妻子怀孕和孩子降生都有深远影响。父亲不仅要“抱持”妻子的情绪,成为情绪容器,还要通过创造性活动(如为宝宝做摇篮、编程序、雕刻)来缓解自身负面情绪,表达内心“想要‘生出点’什么东西来的渴望”。

  • 婴儿期至学步期(“第二他者”与分化): 父亲是“第二他者”,帮助婴儿从与母亲的纠缠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并帮助儿子完成与母亲的分离-个体化过程。父亲鼓励儿子探索,挑战舒适区,从而促进“分化”,即孩子发展成为“一个与自己的父母不同的、独立自主的个体。”

  • 俄狄浦斯期(挑战与情绪调节): 在此阶段,父亲成为一个“挑战者”,帮助儿子学会管理冲动和强烈情绪,并指导他们“用健康的方式去竞争”。父亲需要识别和控制自己的竞争冲动,并对儿子萌芽的攻击性力量加以鼓励,以抚平儿子的愤怒情绪。例如,克劳德通过语言帮助儿子罗杰理解母亲的愤怒并非针对他本人,而是针对倒牛奶的行为,从而帮助儿子调节情绪。

  • 童年中期(导师与团队融入): 父亲是儿子成长的“导师”,教导他获得对事物的掌控感,并初步了解男人的世界。通过参与体育运动等团体活动,父亲引导儿子将本能冲动转化为社会性行为,学习合作与竞争,发展出娱乐精神、同理心和亲密能力。

  • 青春期(身份认同与去理想化): 父亲在青春期面临挑战,因为儿子会逐渐疏远并贬低他的权威。然而,父亲需鼓励儿子接纳对其他男性的温柔情感,将其视为男子气概的一部分,并共情儿子对“同性恋”的焦虑。更重要的是,父亲需要承受儿子对其理想化形象的破灭,允许儿子看到自己的局限和不完美,这有助于儿子建立更现实、更灵活的自我形象。

  • 成年早期(认可与自我权威): 父亲应支持儿子打造个人梦想,并从英雄的愿景中退场,将火炬传递给儿子。同时,父亲的认可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年轻人顺利地将父亲去理想化,并发展出自身的内在权威感,学习如何做出负责任的成年人决策。

  • 中年期(应对丧失与重塑身份): 父亲在中年期会面临自身的身份认同危机,如青春年华的逝去、性功能的下降等,同时也会对儿子日益独立的成功感到复杂情绪,甚至嫉妒。此时,父亲需要识别并涵容自身的痛苦和嫉妒,以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并允许自己用更成熟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欲、丧失感和中年身份认同。

  • 老年期(教导如何变老与代际关怀): 年迈的父亲通过接受自己的衰老,保持平静和活力,为中年儿子树立榜样。他们需要接纳死亡的临近,并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即从情感和经济上依赖儿子。这种代际关怀不仅有助于儿子理解衰老和死亡,也让父子双方体验到“或许真有一种不朽,可以超越死亡”。


4. 父亲缺席与失职的深远影响


书中多次提及父亲缺席或不称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丧偶式育儿”与“巨婴”现象: 作者在中国执业期间熟稔“丧偶式育儿”一词,在美国也看到许多孩子“缺少并渴望着一个父亲”。他指出,许多“巨婴”男性自身都没有长大,因此无法为孩子提供父亲职能,导致孩子体验到“父亲饥渴”。

  • 对孩子发展的影响: 父亲在儿童发展早期若参与度不足,可能导致孩子未来更容易发生乱伦、性虐待、遗弃儿童行为,并使其自身成为不参与或无效的父亲。萨拉的案例表明,父亲缺乏保护可能导致孩子即使成年后仍感到对世界和丈夫的无理愤怒,渴望一个能给予守护的父亲。

  • 影响男性亲密关系与身份认同: 父亲缺席或失职,可能导致儿子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如本的性成瘾),或在男性身份认同上出现停滞。彼得的案例说明,父亲的暴力和母亲的侵入性导致他害怕冲突、不敢表达,并难以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


5. 父亲与“关系世界”的联结


本书强调了父亲在处理与女性(包括妻子和女儿)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这如何影响他们作为男性的完整性。



  • 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整合: “一个男人,要想成为一个不退场的父亲,一个大写的男人,那么他或多或少要看见、整合、接纳那些传统意义上被视为女性特质的品质:联结、爱、共情、悲悯……”

  • 夫妻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父亲不仅要关注孩子,也要重新唤回与妻子的亲密关系。这种“夫妻同盟”不仅增强了亲密感,也让孩子在与父母,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父母关系中“感到足够安全”。

  • 从“施予者”到“容器”的角色转变: 面对母婴一体的关系,新⼿父亲需要从“做事的”角色转变为“警觉的守护者,保护和支持着母子联结”,即学会“抱持”妻子的情绪,理解自身并非孤立于母子关系之外,而是在一个“全新的三角关系”中。

  • 避免“性器崇拜”的危险: 瑞奇的案例显示,他把妻子南希潜意识地当成理想化的母亲,并将妻子的完全属于自己与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自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性器崇拜”导致他对儿子丹尼尔的疏离和将妻子视为重回“失去的天堂”的源泉。父亲需要帮助儿子理解本能冲动是可以被调节和享用的,而非只用来害怕。


6. 疗愈与和解:超越代际的循环


本书不仅揭示了父子关系中的挑战,也提供了疗愈和和解的途径。



  • 精神分析的启示: 作者作为精神分析师,通过临床观察和个案材料,深入探讨了父子关系的动态。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被重新解读,强调了“复仇性的父亲”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以及父亲在这一阶段控制自身竞争冲动的重要性。

  • 内在和解的力量: 即使父亲缺席或故去,儿子也可以在内心与父亲和解。格雷格的案例展示了通过深入探索父亲的经历,对其产生悲悯,从而实现内在的和解,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父亲。这种内在和解可以帮助儿子获得更成熟的男子气概,并带着对自身力量和局限的双重感知前行。

  • 理解与宽恕: 詹姆斯通过了解父亲与爷爷疏离的原因,理解了父亲压抑情感的模式,从而原谅了父亲的缺失。艾伦的经历也表明,当他理解父亲奈德“无法给出他自己都没获得过的东西”时,愤怒被怜悯取代,实现了和解。

  • 超越刻板印象: 鲍勃和布莱克的和解案例说明,父子之间可以通过放下旧有的偏见,承认并欣赏对方身上自己所没有的优点,实现意义深远的和解,即使这意味着挑战传统的“男子气概”定义。


7. 父性的终极馈赠:生命的延续与不朽


作者在书的结尾升华了父子关系的主题,探讨了其超越个体生命循环的意义。



  • 生命的弧线与代际传承: 父子关系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并且“并非静态,而是持续发展的;强调父子关系并非单向,而是双向互惠的”。父子在彼此生命中的重大转折期都是特殊的帮助者,最终有机会获得“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男人”的深远领悟。

  • 父亲时间的感知: 成为父亲后,男性会形成“父亲时间”,根据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感知岁月,从而“既会体验到生之有限,也能窥见生命不朽的可能。”

  • 最终的礼物: “除非发生悲剧,一个参与度高的父亲会对他说,否则儿子必能活过我,他便是我的第二次机会,是我生命的延续。”这种连绵不绝的父性所传递出的希望,是父亲赠予儿子“Y后一个,也是Y伟大的一个礼物。”

  • 核心身份认同: 如果一个男人把“父亲这个角色作为自己身份认同的核心”,那么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能与儿子一起领悟“广义的‘男子气概’”,即“既珍视联结,又强调自主;在接受自己和他人之脆弱、柔软和依赖的同时,也有能力获得力量感、权威性以及相互依恋的关系。”


结论


《何以为父》一书深刻探讨了父子关系的复杂性与深远意义。它呼吁男性重新审视并拓展传统的“男子气概”定义,接纳自身柔性的一面,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作者强调父子关系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塑造父亲,父亲也在养育中获得自身的成熟。同时,本书也直面了父亲缺席或失职带来的创伤,并提供了通过理解、共情和内在和解来修复关系、实现个人成长的路径。最终,父子关系被视为一种超越个体生命、实现生命延续和不朽的深刻体验,是男性获得“完整男人”这一深刻领悟的关键旅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