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独特: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创业心法》一书是商业记者李翔“详谈”系列的重要作品。该系列的核心是对一线创业者的深入访谈,旨在挖掘他们的真实创业故事、转折点和关键决策逻辑,为读者提供可复用的商业思维模型。
选择泡泡玛特作为典型案例,是因为其从“小品类”崛起为“现象级公司”的独特性。泡泡玛特通过盲盒模式重构了潮玩消费场景,颠覆了传统的玩具行业逻辑。其从新三板到港股上市的资本路径也充满了争议与启示。此外,盲盒经济本身也折射出Z世代的消费心理和年轻文化趋势,具有文化符号意义。
本书的创作背景也与当时的新消费浪潮紧密相关。2020年后,潮玩和盲盒赛道成为资本和消费市场焦点,泡泡玛特的案例为“小品类如何创造大价值”提供了范本。书中还探讨了创始人王宁从“产品经理思维”到“艺术家+商人”双重身份的转变,这映射了新消费时代企业家的认知升级。同时,书中也直面了泡泡玛特面临的争议性话题,如估值波动、盗版问题和“过度营销”质疑,呈现了客观批判视角。
李翔通过本书试图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如何在资本裹挟下坚守核心价值(王宁对“耐心”的强调),以及如何从0到1构建品牌护城河(例如,将盲盒视为一种“品牌语言系统”)。泡泡玛特的发展轨迹与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品类创新、全球化困境和组织韧性等共性挑战紧密关联,这使得本书超越了单一企业传记,成为新消费时代商业实践的一个标本。
王宁对于潮玩、IP生意的理解
王宁对潮玩和IP生意的理解经历了从“杂货铺”到“IP运营”的转型。早期泡泡玛特对标日本LOFT,售卖潮流杂货,但在代理日本IP Sonny Angel并发现其销量飙升后,王宁意识到消费者愿意为情感共鸣付费。他因此果断聚焦潮玩赛道,并引入盲盒模式。
他将泡泡玛特定位为一家**“IP平台公司”,而非单纯的玩具公司。他曾用“唱片公司”来比喻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签约艺术家(IP),通过生产、销售、展览(潮玩展)实现全链条变现。这种模式注重工业化生产与商业化变现的平衡**。
盲盒模式是其商业逻辑的核心。王宁认为盲盒不仅仅是销售工具,更是**“用户互动媒介”。盲盒的“不确定性”激发了消费欲望,并通过未拆封盲盒的“收藏价值”和限量款策略,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粘性和社交属性。他将IP通过盲盒转化为“情感容器”**,消费者愿意为拆盒体验和限量款支付溢价,例如,单价突破2000元的“人生盲盒”验证了情感溢价的可能性。
王宁始终强调**“商业追求普遍,艺术追求独特”,泡泡玛特需要在两者间找到动态平衡。在艺术端,他拒绝将IP与快消品捆绑**,坚持IP的纯粹性,甚至因此要求撤下快消品联名展柜。在商业端,通过盲盒模式和限量发售实现情感溢价,并以直营体系确保用户体验一致性。为了强化IP护城河,泡泡玛特每年投入营收的15%建立艺术家孵化体系,签约了包括Labubu、Satyr Rroy等在内的超300名设计师,通过独家授权和联名开发来构建高壁垒。
王宁对于泡泡玛特全球化的思考
王宁的终极愿景是让泡泡玛特成为**“全球化的文化符号运营者”**。他认为泡泡玛特需要以平台化运营加速IP的全球化进程。与迪士尼通过百年时间沉淀IP为全球文化图腾不同,王宁认为泡泡玛特需通过“潮玩展”、联名艺术家和工业化生产等关键策略,在十年内实现IP从中国本土到海外市场的快速渗透。
泡泡玛特在全球化战略中,不同于迪士尼的“文化输出”,更强调**“文化反差与本地化创新”。王宁的全球化战略主要围绕三大支柱**展开:
- 本地化IP联名与设计:避免直接输出中国元素,而是通过联名开发模糊文化符号。例如,东京银座旗舰店与艺术家合作推出“都市传说”系列,引发了社交媒体的自发传播和多元解读。越南门店则保留了Molly的暗黑美学,这种文化反差反而成为传播爆点,首月坪效达到了国内的1.8倍。
- 供应链与渠道的全球化适配:建设越南工厂提升海外供应链韧性,降低关税和物流成本。海外门店侧重其“文化地标”属性(如金融街LV楼下门店),而非单纯的流量争夺。
- 组织能力的全球化迭代:王宁要求团队“减宽加深”,关闭冗余部门,聚焦核心业务。例如,通过巡店制度强化门店设计标准,营造“像旅游地”的体验感。
王宁的全球化愿景也面临争议与挑战。这包括文化差异风险,部分市场将潮玩视为“小众玩具”,需要持续教育消费者。同时,如何进行IP生命周期管理,避免过度依赖头部IP(如Molly),培育新的增长曲线(如LABUBU)也是挑战。此外,如何平衡资本与长期主义的矛盾,在拒绝部分机构投资以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平衡股东回报与战略投入,也是其需要面对的问题。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