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35分钟
播放:
8,743
发布:
5天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这期节目来读林雪虹《林门郑氏》。
虽然林雪虹是马来西亚人,但是,华人家庭还是有很强的共性,在那个遥远的乌拉港有一家裁缝铺,店主是林雪虹的妈妈郑锦。她踩着缝纫机,养活了一家人,把他们一个个送出去,送往更大的世界。然后,她自己在这里慢慢缩小,如同烧烬的柴堆,什么都不剩。
写母亲,写家庭,听起来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庭。但是,写亲人,如何把握那个尺度?所有的东西都能写吗?
林雪虹写得很诚实。她花尽力气,不仅写下了母亲的故事,也写下了她自己的成长与挣扎。
---
节目中提到的其他书:
安妮·埃尔诺《一个女儿的故事》《我走不出我的黑夜》
罗兰·巴特《哀痛日记》
宁不远《写父亲》
止庵《惜别》
周成林《考工记》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公众号:魏小河流域
微博:魏小河
---
不止读书营长期招募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菜蔸子Wendy
3周前 德国
5
小河,你好,又是一本非虚构,我听完你的介绍后,就觉得必然有共鸣。当我听到书中提到作者的母亲去世时,被称作“郑氏”,那一刻心里突然一震。这个称呼听起来既陌生又熟悉——它带着一种深厚的旧时代气息。那种“某氏”的叫法,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消失了,但在文字里、碑文上、家谱中,它依然静静存在着。 “林门郑氏”这几个字,表面上只是一个古老的称谓,却蕴含着两重身份:她是“林家”的媳妇,也是“郑家”的女儿。 在父姓与夫姓之间,女人的名字往往被包裹、被隐藏。小河说,书的最后告诉我们,她的名字其实叫郑锦——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温柔的心痛。原来“郑氏”的背后,也是一位有名字、有笑声、有悲喜的女子。只是,历史和礼法常常让这些名字淡去,让她们被称作“某氏”,而不再以名字被记住。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称呼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悲伤。它让我们意识到,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女性的存在常常被简化、被附属。然而与此同时,这样的“氏”也保留了一种古老的尊敬,它不是轻蔑,而是那个时代独特的礼法——一种以“归属”表达“尊重”的方式。 当我听到“郑氏”这两个字时,仿佛听见了时间的回声——旧家族的声音、家谱的墨香、母亲们在世代传承中被轻轻隐去的名字。它让我同时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局限,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能以“名字”来被记住的自由。想读一读林雪虹这本书的完整内容,想读一读她母亲的逃离,以及林雪虹自己的逃离,母亲从开花到结果和枯萎的这一生。母亲逃离了自己的家,却没有逃离吸附她的丈夫,而林雪虹成功离开了,我想有因为母亲的重男轻女,也有因为不靠谱的父亲,这会是她逃离的原因,也许,其实不是也许,是必然会找到我们内心的共鸣。期待能完整地读到这本书,再次谢谢小河的这期推荐😊
Lychee_
3周前 广东
3
22:07 我读这本的感受也有点跟读安妮埃尔诺的感受类似,但这本可能离东亚家庭更近也更像,其实我是扫读完的,因为不忍细读,就像细密的针孔扎在皮肤上,共享一种痛感
辛棠棠加加
3周前 河北
3
读《林门郑氏》时,心像被细密的针反复扎着。那个叫郑锦的女人,一辈子被“林门郑氏”的标签困住,把自己活成了被挤压的柠檬,挤出的甜全给了家人,剩下的苦只能自己咽。直到她生病、离去,女儿才读懂她强势背后的委屈与坚韧。合上书,满脑子都是自己母亲的影子,突然很想抱抱她。
奥哈拉
2周前 山东
3
是的,很容易想到安妮埃尔诺。小河将她们放在一起对比,也正解了我的疑惑。 这样诚实的书写,写母亲,我总是会想到自己的母亲。似乎母亲都很像,孩子也都很像,作为孩子常意识到自己的冷漠,行动却是滞后的,这种滞后也是一种软弱。 读这类书是需要勇气的。灾难、战争那些沉重的题材可以轻易地翻开。家庭成员间的摩擦,坦诚的剖析,怀着愧疚的追忆,关于至亲的人和那些近在咫尺的事,我们总是缺乏勇气。即使是旁观别人的故事。
Lychee_
3周前 广东
2
30:35 这本书的故事跟现实生活实在太像了,母亲突然没了生意就像踩上时代红利但没有能力抓住跟着经济下行同期滑落,父亲赌博也可以是任何,比如颓丧的中年危机,比如沉默寡言的冷暴力,而好不容易养大的子女却面临脱不下长衫的痛,如梗在咽。
SaSa13
3周前 四川
2
在东亚家庭的叙事里,母亲常常是那根沉默的脊梁,弯成一座桥,让子女踏着走向远方。听着关于《林门郑氏》的讲述,那个在马来西亚乌拉港踩着缝纫机的母亲郑锦,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记忆里那个模糊又清晰的背影。她燃烧自己,像一捆柴火,火光温暖了儿女的童年和未来,最后自己却化作一地灰烬,连名字都险些被“林门郑氏”这样的称谓轻轻抹去。我们总是后知后觉。年少时,或许曾暗暗发誓不要活成母亲的样子——不要那般忍辱负重,不要那样为了家庭全然忘却自己。可命运的齿轮转动,我们却在某个深夜照镜子时惊恐地发现,眉眼间的固执、骨子里的坚忍,无一不是母亲的翻版。我们终究长成了母亲的孩子,带着这份传承,也带着一份迟来的、沉重的心疼。原来,我们奋力逃离的,恰是她们用一生为我们铺就的退路。而书写,或许是一种迟来的温柔。像林雪虹这样,把“郑氏”还原为有名有姓的“郑锦”,把母亲从家族的背景板前轻轻拉到光影之下。那一针一线缝进布料里的,何尝不是说不出口的爱与不甘?东亚家庭的爱,太厚重了,它很少言说,却藏在每一顿热饭、每一句唠叨、每一次沉默的牺牲里。它让我们一生背负着甜蜜的愧疚,也让我们在理解之后,终于学会如何带着这份爱,更温柔地走向前去。
白袍葡萄糖
3周前 福建
2
上一本看的马华文学是黎紫书的流俗地,今天听到的第二本马华文学是林门郑氏,听完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她就好像一颗饱满的柠檬不断的被我们挤压。这是一位女性作家写母亲,想到一位男性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写母亲,同样也是写母亲去世后,原话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悼念母亲,是一场痛彻心扉的自我剖析与接纳。
freedom_小羊
2周前 江西
2
我有同款的父亲,爱赌博爱抽烟爱出轨,但是母亲一直帮他收拾烂摊子,但是父亲对我很好,我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不是好的丈夫,他会是好的父亲吗?对他,我既爱又恨,听到作者质疑的那句:为什么要留下一个父亲? 是种震耳欲聋的恨意。
FeWicb
3周前 宁夏
2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挺心痛的,这个世界依旧十分看重女性的婚姻状态与妻子身份,胜过其他角色。就连希拉里都不例外,1975年嫁给克林顿之后,希拉里·克林顿保留了自己原来的姓氏,她的名字依然是希拉里·罗德姆。最终她开始将丈夫的姓“克林顿”放在名字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因为政治压力去掉了“罗德姆”这个姓——因为她的丈夫会由于选民不满他的妻子保留自己的姓氏而失去他们的选票。美国选民显然将倒退的婚姻取向强加于女性。 在一个真正公正的社会里,女人不需要做出因婚姻而起的、男人不需要做的改变。
Fan_24
3周前 河南
1
作为一个父亲早年去世,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听到小河这本书时,每一句都像在带入我自己,时常不忍想象如果母亲去世我将如何面对,索性回避,但回避永远都不是答案,学习面对死亡是一个课题.
Shell_cH6O
2周前 北京
1
还没读过马华文学,营友推荐了一本《流俗地》,小河老师推荐了《林门郑氏》,排进阅读计划里⏳
哆啦咪孙
2周前 未知
1
小河啊,我是来捧人场的哦
梧桐树_yOOK
2周前 北京
1
小河,我很少在播客这个媒介里留下痕迹。没这个习惯哈哈。本次留言是为了奖品,也不全是为了奖品。主要还是你讲的好,作为听众,我还是想给你送出去个回应。毕竟,创作不易。哈哈。听下来,这本书的底色应该是中灰调的,不那么令人舒服。但很奇怪,我又从中感受到了强大的力量。作者的妈妈好勇敢、好坚韧喔,可一路改命的她终究没有敌过命运的安排。我想,她应该也不会知道什么是对子女的“托举”吧?但她又确实凭一己之力托举起了自己的子女。一边被子女嫌弃,一边又实实在在爱着子女。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奉献。当然,奉献肯定不是书的主题。可是我希望阅读它,也不并不是因为它那“正确”的主题呀,我只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为子女燃烧自己的妈妈们,以能更好地了解、理解我自己的妈妈,一天比一天更爱她。最后,谢谢你分享好书,and,多分享,爱听!
夏天来了啊
2周前 广东
1
刚好国庆假期因为母亲催婚决定不回家独自过长假。我始终无法理解,我从小到大都在旁观她在婚姻生活里的不幸和辛苦,而如今似乎无论我有多大的独立能力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她都不会给予认可而是始终觉得女性就应该找个男人结婚成家。她未曾试图理解过我的处境和我的想法,甚至一次次无视我的表达,将我们这一代不愿意结婚归结于喜欢当前的自由不为以后考虑。难过又愤怒,单读公众号刚好看到安妮·埃尔诺,机缘巧合地在假期读了她写母亲的故事,哭得稀里哗啦,或许母女之间情感就是这么复杂矛盾纠结吧!像她书里写的那些:我们彼此爱着对方,在心灵上却无法沟通。 我无法改变她,我爱她,共情她,但我不想成为她,我又总是在自己身上看到她的影子。或许就是安妮说的那种背叛出身阶层的割裂感吧。 这期节目又认识一位马华作家,马华文学我一直很感兴趣但还了解不多,一直都很想看却没开始看,这两天才开始看《流俗地》,连带着对马来西亚历史和旅游很感兴趣。 播客、书籍、电影,这些东西总在联动,给我看世界的窗口,也在点成线地慢慢编织我的精神世界,我有限的文化体力可能也就用在这了。😂
此处有一棵青木
2周前 广东
1
听了两遍,讲得很好。还有对比了好几个作家写同类题材的内容,都种草了,朗读书的内容也很好。听完有一种沉重感横亘在心间。
灿若星辰_OTti
2周前 贵州
1
看到书名以及小河提到的故事,因为还没有看书,最让我感触的是“林门郑氏”这个几个字。短短几个字概括了她的家庭角色,但哪怕是作者,她的女儿,其实并不知道母亲每一天是怎么过的怎么想的。在今年6月,我的一位外婆过世了。是我外婆的妹妹,我的姨外婆。考完试请假匆忙赶过去,想着再看看她。在殡仪馆门口下车,一直以来压抑的情绪瞬间崩塌。太安静了,她生前最爱热闹了。直到第二天,我才看清上面写着“刘母吉氏”。其实姨外婆已经离婚很多年了,后面也再婚过,因为对方出轨又离婚。第一任丈夫也再娶了,不过都没有孩子。俩人只有唯一一个血脉。姨外婆是癌症走的,一直抗争了几年。在我高一还是高二那年生病的,中途好转了一段时间。而后突然转移在肺上,恶性的。然后也是积极的治疗,放化疗,直到医生说病情发展太快,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在医院治疗效果不大了。于是回家休养,这时我已经大二了。姨外婆生前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甚至是爱管闲事的人,知道你有困难,可能你还没开口但是她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不管是钱还是关系人脉等你开口或者她会主动给你出主意,实实在在的考虑操心。我请假回到老家,去看望她。家里有很多人,姨外婆只有一个儿子,但是有许多侄女侄儿,外婆也陪着她。在那个小县城里,家里亲戚每天中午下班去看看,晚上也去待一待。带着小孩,热闹热闹。这时姨外婆已经不方便行动了,上厕所都是在房间坐凳解决,还需要有人坐在床沿拿枕头放在腿上,她上半身可以直接靠或者说扑在上面省一点力。我坐在她旁边,一遍一遍按揉拂过她的手,好像在告诉她,我们都在呢。她已经很少说话了,吃饭也只是简单的稀饭一类。到了晚上,家里人也多了起来。姨外婆干女儿也下班回来了,我干妈,也就是姨外婆哥哥的女儿,也下班回来。干妈问她想不想坐轮椅在家里转转。推着她在客厅里晒晒太阳。后面看她精神不错,一开始是在手机上打打麻将。后面就是坐在麻将机桌前打。我给她当摸牌的助理。打了一会,过程中还在认真算牌,她平时是爱打麻将的。后来想着今天活动时间够了,干妈拿她刚刚赢的牌,给她数着刚刚她赢了多少。我站在旁边,拍了个视频。视频里姨外婆笑着,周围的人都看着她,我按下拍照她刚好看向我的镜头。而后因为第二天下午要赶回去上课,第二天早上6点就离开了。我想着等我期末考完,再去看看她陪陪她。但在10天后,在她生日的第二天,我接到妈妈的电话,姨外婆走了。我不敢相信,再看着手机里那张照片,原来病痛将她折磨成这样,因为放化疗剃的光头,身体的消瘦,还有那一抹笑容,深觉悲痛不已,她才55岁。我一直以为她的葬礼会是吉家来办,由我干妈二姨舅舅他们办。毕竟他们最亲呀,不管是血脉还是关系。我不理解问外婆为什么要写刘母吉氏,不写姨外婆名字,还有为什么最后连人都要埋到刘家祖坟去。可笑我们想去祭拜她,还需要刘家人同意。可是他们不是明明已经离婚10多年了吗?我想她要是知道她肯定不愿意的,可她没留下一句话就走了。
Bobooso
3周前 浙江
1
小河,好久没看到你录游记了!想看想听呜呜
魏小河
3周前 广东
1
🎁有奖留言: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对这期节目的感受,或者对《林门郑氏》的阅读感受。 我会从评论区选出3位朋友送上《林门郑氏》,截止日期为10🈷️17日。
没牙菜的该溜子
2周前 浙江
0
谢谢小河的推荐,我会去读。对于父母,我也常常心存愧疚,并决定要用更多时间来陪伴他们。
HD759161z
2周前 江苏
0
读过黎紫书的《流俗地》之后对马华文学产生兴趣,找来这本读一下
噢Lily
2周前 湖北
0
无稿子录的也很好,加油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