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90分钟
播放:
1.46万
发布:
4天前
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读《林门郑氏》,作者林雪虹。
《林门郑氏》是马华文学新锐作家林雪虹的非虚构作品。在这部写作时间长达6年的作品中,林雪虹以女儿的视角回溯母亲郑锦隐忍而顽强的一生,敏锐捕捉华人母女间复杂幽微的情感纠葛。她以克制的语言传达饱满真挚的情感,悼念亡母的同时也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剖析与接纳。《林门郑氏》是两代女性的喃喃低语,更是对女性处境的勇敢审视。林雪虹曾厌烦母亲的抱怨与叹气,却在某个瞬间意识到自己也是压在母亲身上的一根稻草。新一代独立女性如何面对和处理代际冲突,似乎也在这一刻有了新的可能。
林雪虹,马来西亚人,现居天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博士肄业。《星洲日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专栏作家。短篇小说《普度玛央》曾获第十五届花踪文学奖小说评审奖。第三届单向街“水手计划”受资助者。
你会听到:
1、如何思考和面对父母日渐衰老和逝去?阅读前对这个纪念亡母的非虚构作品有什么期待?
2、分享阅读感受:读到了哪些情绪和关系?
3、精彩片段分享。
4、总是思考和谈论“原生家庭”问题是必要且有效的吗?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片头曲:白西
片尾曲:耶穌知影我的心
主播:超哥 / 星光 / 大壹
《林门郑氏》是马华文学新锐作家林雪虹的非虚构作品。在这部写作时间长达6年的作品中,林雪虹以女儿的视角回溯母亲郑锦隐忍而顽强的一生,敏锐捕捉华人母女间复杂幽微的情感纠葛。她以克制的语言传达饱满真挚的情感,悼念亡母的同时也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剖析与接纳。《林门郑氏》是两代女性的喃喃低语,更是对女性处境的勇敢审视。林雪虹曾厌烦母亲的抱怨与叹气,却在某个瞬间意识到自己也是压在母亲身上的一根稻草。新一代独立女性如何面对和处理代际冲突,似乎也在这一刻有了新的可能。
林雪虹,马来西亚人,现居天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博士肄业。《星洲日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专栏作家。短篇小说《普度玛央》曾获第十五届花踪文学奖小说评审奖。第三届单向街“水手计划”受资助者。
你会听到:
1、如何思考和面对父母日渐衰老和逝去?阅读前对这个纪念亡母的非虚构作品有什么期待?
2、分享阅读感受:读到了哪些情绪和关系?
3、精彩片段分享。
4、总是思考和谈论“原生家庭”问题是必要且有效的吗?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片头曲:白西
片尾曲:耶穌知影我的心
主播:超哥 / 星光 / 大壹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清瘦似梅
4天前
山东
17
“为了那些没能出走的母亲和未曾下定的决心“。
读这本书总让我想到另一个马华作家黎紫书,林雪虹描述母亲为“是不被偏爱的女儿,是五个孩子的母亲,是嗜赌丈夫的妻子,更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却从未卸下对体面的坚守;黎紫书也谈过自己的母亲是父亲的二房,在父亲常年缺席、嗜赌、家境贫困的状况下,本性胆小懦弱的母亲展示出极强的耐力韧性,起早贪黑补贴家用,甚至“跳飞机”去台湾打黑工。她们不是那种“先进”的女性主义母亲,却更能代表迄今为止的很多沉默女性,在自己的条件之内对生活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反抗。
年轻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的问题是:“她们为什么这样过”,现在我把问题换成了:“是什么让她们这样过”,诘问的主体从个人变成了那个更该负责的根源。
Cathie
4天前
四川
10
一看到这个标题《你看你,多像她》,𣊬间想起我的母亲,一位小学老师。小时候,总有熟悉妈妈的亲朋好友同事会这样对我说。很多人或直接对我说“你是严老师的女儿吧,你长得好像你妈妈。”但是,算起来她已经离开人世整整20年了。这些年来,我写过很多关于思念妈妈的随笔,尤其是在读到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例如《妈妈走后》(米歇尔·佐纳)《惜别》(止庵)等等,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念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
MoonBalahoom
4天前
贵州
9
很想读这本,在书店翻过,一开始就是写外婆,让我想起前几年自己去世的外婆,当时有写下:
外婆昨天走了。才意识到,其实她在我世界里已经停留得够久。从我拉粑粑在裤裆起,她抛给我的印象极其稳定,如同那座著名雪山在图片搜索引擎的样子:差不多的积雪连连,差不多的四季如一。
老小孩儿,心态开明,吃斋信佛,跑山串庙,喝可乐和雀巢速溶,身体少恙,几乎与老年常见病痛绝缘。一度幻想过她还能见证和亲历好多我未来会发生的事,开心的那部分。却忘记年龄这件事,在把山体一米一米推高。
没有什么牢不可破,你的习以为常转过身就可能坍塌。短短十二天,家里最后的老人没有了,或者可不可以认为,「老人」这一概念的归属,已经悄无声息转移到她的子女们身上。
杨大壹
4天前
北京
9
🫂欢迎你留言说说听这集节目的感受,或者你是如何面对至亲的衰老和离去的,我们会从评论区里选出5位朋友送上《林门郑氏》纸质书一本,截止到11月2日有效。
👩🏫下周二,我们会一起聊梁鸿的《要有光》,祝你有不降温的一周!
珂珂在喝可可
4天前
北京
8
00:00“你看你,多像她。你终究是你母亲的孩子,不管你愿不愿意。”
HD665658z
4天前
北京
8
每次回老家,都能感受到父母的衰老,越来越白的头发,越来越驼的背,越走越慢的腿,甚至听力的下降,上厕所的频繁,之前一说出门就能走,现在开始发愁给儿女造成负担,谁也阻止不了的脚步,越来越接近那个离别的终点,越来越不忍看到,但能做到的就是多回去,多陪伴,多和他们聊聊天,多吃一顿带有他们味道的饭,也许只能仅此而已。。。
布瓜麻麻
4天前
湖南
7
第一次感觉到父母的衰老,是在父亲手术通知单上签字那一刻。得安抚好情绪不稳定找不到重点的母亲,得在医院复杂的环境里取到术中病理结果,手术期间还得提前找到个男护工,把住院期间的细枝末节安排好,最具体的就是出手术室转到病房时,还得找到人帮忙把父亲抬到病床上。在离医院最近的地方找到条件相对好的酒店方便母亲休整洗漱,两个人替换陪夜,找好一家汤店每天按我提供的忌口制作病号饭送到医院楼下。在最寒冷的雪夜,医院熄灯后,一个人走在从医院回酒店的路上,雪片很大,脚印很深,没有什么时间伤春悲秋,只是一头栽在床上连澡都洗不动的现实。
_菜菜
4天前
山东
5
这本书一直在我的想看书单里还没有出来。
馄饨妹
4天前
江苏
5
19:58 八零后的我比同年级的人提早面对了双亲的离世。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内心同时兼备了坚强和软弱。刚刚双亲离世的时候。应该是麻木的,麻木的去处理后事。而后应该是把悲伤深深的压进了心底里面。在有机会勾起这些伤痛的时候。还是非常的悲痛的。整个余生都会时不时的陷入这种悲痛里面。
海海人生_
4天前
黑龙江
5
这里没有一个完美的人,即便是郑锦自己都有她的缺陷,这些都造成了人物之间的纠缠。
无心柳
4天前
河北
4
这一期我是先看了介绍,下单了这本书,又来听的,等看完了,再来听一遍。我娘生在49年,和共和国同龄,有不少基础病。今年儿子中考前我娘因为心脏突然不好住院,人到中年的我当时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啥叫上有老,下有小。我在石家庄,娘在张家口。接到娘住院的消息后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陪着娘,给她照顾和勇气。住院十天病情好转出院后我又赶紧赶回儿子身边。现在平时没啥特殊情况都是我给家里打电话,因为我很怕接到家里的电话,每一次看到家里的电话都会控制不住地心里一紧,娘怕吓到我,没事的话都是等着我打回去,虽然我知道总会有那么一天……很多时候我会把和娘的通话录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次就会是最后一次……父母年纪都大了,我告诉自己要尽量做好准备,比如今年夏天带孩子回家的时候我终于鼓足勇气一件件看了娘给她和爸爸早就准备好的走的时候要穿的衣服,和他们好好聊了聊还有啥没实现的心愿,走的时候想让我们怎么做……尽量准备好,然后尽我所能地珍惜好娘和爸爸还在这人世间的每一天。
流苏不倾城
4天前
河南
4
流俗地之后又见马华文学,写的是陪伴父母衰老,上次看这类主题还是龙应台的目送以及那句大家耳熟能详得金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你和她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且告诉你不必追”三位主播讲了没有煽情情节,以非虚构形式记录一场终须别,让人有勇气入一本读下去。
枫桥夜泊a
4天前
黑龙江
4
9月28日,那天我和我的一位姐妹去高铁站送另一位姐妹走。等车过程中,随意溜达,眼前有一个人走过,背着手的样子,走路摇晃的肩膀,以及微微驼着的背,特别像爸爸。但是这不可能,他还在重症监护室啊。也就在我跟姐妹们说起这件事的那个刹那,我的姐妹接到电话,说爸爸病危。
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走了。
爸爸走后,我第一天躺在爸爸曾经躺着休息过的地方,半睡半醒间,梦见爸爸穿着整洁,迎面笑着走过来,我问他去哪儿,他的神情里,跟我探望他的时候一样没有认出我来。
我很难过,但是眼泪并没有流下来。
听到每一处,心里都有很多很多感受。
爸爸病逝后,哭得最伤心的除了和他一块长大的他的姑姑和他的妹妹,就是他的小女儿,我的妹妹。
而我,望着他的照片,想起很多他给我讲成长和家族故事的情景。内容记得牢牢的。
他有他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我们很多年没有见过了。在一起的时间特别短。
他是生命里很重要很重要的人。我手里只有一张姑姑送给我的一张相片。我把相片安在相框里,放在我的床头柜上。
爸爸,他曾经是歌舞团乐器演奏员,纤纤素手,谦谦君子。一辈子心地善良,帮助过很多人。
从此,爸爸仍然活在我的心里。直到我也走。
原生家庭 都不一样。
无论如何,我都感谢原生家庭,我并不评判。
都在生命的过程里。
白小默
4天前
河南
4
父母一天天老去,亲情的作品越来越能直击我的心底。
母亲年纪越来越大,记性也越来越差,唯独对我的嘱托记得那么清楚。自己在外求学,每年和家人聚少离多,每次离家前,母亲都细细帮我清点行李,哪怕我把不喜欢的衣物、吃食偷偷拿走藏起来,她都能在最后发现,然后数落我:“坐车没东西吃看你咋办,冷了没衣服穿看你咋办。”一边说一边帮我重新装好……如此细碎的细节,她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晰?
小时候对父亲的怨恨也在时光流逝中慢慢消解。慢慢明白他的偏执、自负、沉默、孤僻其实也是时代造就的,意识到和他本就不多的相处时光进入了倒计时,心头蒙上了一层忧伤的雾。
离别是我穷极一生也学不会的必修课。一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心中就无限伤感和悲哀。
Vaticancameo
4天前
山东
3
最近在读《镜面如湖》,看了文化有限今天这本的简介也很喜欢,马华文学好合我的胃口🙂↕️
森罗暮扉
4天前
四川
3
没记错的话,这是一本在豆瓣每月热门图书榜里面挂了两三个月的书。很神奇的,就是感觉马华文学会有一种它特有的笔触和感觉,难以形容,但是读来就很有马华的味道
DC和2寶
4天前
四川
3
这几年一直觉得自己像没根的人。四川人但是从小跟父母在昆明生活,后来读高中又自己回了老家,湖南读大学,昆明工作四年,现在又回成都工作了。以前觉得家在昆明,因为父母在昆明。前两年因为父亲重病后无法工作以后,父母又回老家了。现在觉得家在四川村里…可是,一直不敢想,作为单身独居女性,若是父母离去以后,我的家又在哪里呢?
土腥味狂热爱好者
4天前
四川
3
温馨提示:前几天刚好听完螺丝在拧紧吴琦对谈林雪虹那一期,搭配本期节目听刚好!
三十出头的年纪,面对过至亲离去,也正在面临至亲的衰老。但凡说到双亲,感受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单一的。有爱,有埋怨有埋怨生出的愧疚,有怜悯和其他五颜六色的愧疚以及更多…是各种各样的感观杂糅在一起。有无数次我挑起话题和他们敞开聊,聊到半截会发现即使对谈足够平和没有争执,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或许是因为那些隐晦的沉重的爱意,任何在彼此心里悄悄扎下根的小事就变得不必追究。所以尽管我们对谈无数次都于事无补,因为我们都很擅长抵消。于是乎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很好,但是双方心里也总有一块儿是皱皱巴巴的,尽管知道我们各有难处。
Try1205
3天前
湖北
2
上周末跟父母一起吃饭,饭桌上不知道谁说起现在的小孩很脆弱,我说了一句“我们以前经常挨揍也没见这样”,妈妈立马否认曾经打过我的事实,其实我说这话不是为了责备他们,我知道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带来的所谓“原生家庭的痛”;但是我有时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跟妈妈之间的关系,爱是肯定的,但是有时又带着厌恶,特别是发现自己某个时刻的行为跟她很像时就会带来深深的厌恶,可能时间会给我一个答案,也会让我与自己和解。
HD282564h
3天前
北京
2
最近看了戏剧《失序清晨》,东亚家庭的情感悲剧,讲母亲瘫痪后一切都失序了,女儿晓光三十年如一日的护理,地上到处是混乱无序的绳子,透明薄膜覆盖了四周,女儿钻进地面铺的透明薄膜里,母亲则藏进旁边挂的纱幔里,她们就这样对话,那一刻我觉得像极了母女的关系,眼里永远有彼此看得见对方,却永远隔着什么微妙的东西,一直很喜欢关系这个词,这个词需要一辈子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