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9分钟
播放:
683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教育AI智造者》。 终于来更新啦!!!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想带你走进北京的一线课堂——去看一位老师如何在真实的中学教学环境中,把AI从“概念”变成可落地、可持续的课堂实践。
我们的嘉宾是北京十一学校经开区分校的历史教师陈继宏老师。他的故事很特别:从复旦大学历史学研究,到教育政策与跨学科探究,再到一线课堂,他不仅设计了“AI+故宫”这样任务驱动的跨学科课程,还在课外自发组建了一个活跃的AI教育跨界社群,连接老师、创业者、程序员与家长。
这不是纸上谈兵的畅想,而是一场从“教育理念 → 课堂设计 → 教师社群”的真实行动。节目里我们聊到:
* 在教学现场,AI应该“无处不在”还是“点到即止”?
* 当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评价体系冲突时,老师如何抉择?
* 教师在AI时代,是否需要同时具备学术视野与产品经理思维?
* 如果AI的介入让学生失去思考欲望,该怎么调整?
更重要的是,陈老师在设计AI课程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反问自己:
AI到底是“教学加速器”,还是“教学放大镜”?
教师的价值,能否在AI辅助的时代被重新定义?
这一期适合很多人:
* 如果你是一线教师,它会让你看到AI如何以教学法为锚进入课堂,而不只是“贴上AI的标签”;
* 如果你是教育产品开发者,它会让你理解如何将学科思路转译成任务链、工具模块和提示词;
* 如果你正在思考AI与教育结合的落地方法,它会让你感受到“真实课堂”的复杂性与创造力。
我们不是在讨论“未来教育”,而是在现场实践它。
听完节目,欢迎在 show notes 加入我们的听友群,一起探讨AI如何为教育带来持续的生命力与人味。
🧭 内容大纲
1️⃣ 从学术到一线:跨界背景与转型动机
* 宗教史、古典学、教育政策的研究经历
* 进入十一学校,遇到教育改革文化
* 从学术研究到中学课堂的落差与适应
2️⃣ 真实课堂里的AI探索
* “AI+故宫”课程结构:绘本创作、文物鉴定、3D建模
* 大单元设计与真实问题驱动
* 工具选择:国内外生成式平台与备课工具
3️⃣ 学生反馈与现实阻力
* GPA与学习兴趣的拉扯
* 高阶认知训练在中学的挑战
* 如何应对学生“轻松化”与“AI代劳”的倾向
4️⃣ 教师角色的再定义
* 教学领导力与学习领导力的关系
* 从知识传授者到冲突制造者、共创主持人
* 融合个人兴趣与社会观察的课程设计
5️⃣ 社群建设与跨界合作
* 发起AI教育跨界社群的初衷
* 如何连接老师、创业者、家长、程序员
* 社群在信息筛选、工具落地上的价值
6️⃣ 未来趋势与教育想象
* 游戏化学习与课堂参与度提升
* AI赋能人文学科与知识审美
* 兴趣与热爱作为长效驱动力
---------------近期伊伊子想做的一些事情-----------------
最近,随着大家对 AI 与教育的热情逐渐高涨,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 AI 教育工具。我也在小红书上分享了三个基于 AI 辅助编程、从零开始制作的教学工具,包括:作文批改“神器”、历史可视化以及数学公式可视化师生端等,大家都反馈非常好。
随后,我也逐渐在小红书开启了直播,手把手展示如何与 AI 一起头脑风暴并完成相关的编程。许多观众向我反馈,认为这是一个从“不了解”到“掌握”的清晰过程,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解构并去神秘化教育 AI 产品的研发,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做得到”。
接下来,会开始做专题圆桌讨论,内容涵盖如何开发相关产品、国内外的产品对比分析,以及关于产品增长、推广和商业化的头脑风暴。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添加微信(yiyizihere);我也会在群里更新讨论时间和内容。此外,欢迎加入我的小红书海外 AI 讨论群,期待与你们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关于伊伊子----------------------
伊伊子2024年的复盘
伊伊子专门为AI教育者打造的开源AI教育论文库
伊伊子专门为老师和AI创业者打造的20种教学场景指令
伊伊子的小红书传送门
----------------------关于听友群-----------------------
如果您对AI和教育的融合充满兴趣,欢迎填写我们的听友群入群申请问卷!🎧点击链接,或扫码,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交流最新的行业动态、分享学习经验,并共同探讨AI如何重塑教育的未来。期待在听友群中与您相遇,共同成长!😊
请大家在填写微信联系方式时,务必确认拼写是否完整和正确。我们遇见过好几次微信ID无法识别的情况~谢谢大家!
--------------------相关词介绍-------------------
1. 大单元设计
大单元设计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它强调打破章节化、碎片化的教学结构,把知识以主题或问题为中心重新组织。在历史学科中,大单元可能意味着将战争、宗教、社会变革等内容跨章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更完整的叙事框架中理解知识。陈继宏老师在“AI+故宫”课程中,就将课本中零散的与故宫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形成独立的大单元,并通过AI工具进行绘本创作、文物鉴定和3D建模等活动。这种方法让学生跳出“背知识点”的局限,更像是在进入一个综合的探究场域。
2. 任务驱动型课程
任务驱动型课程(Task-Based Learning)强调以真实的学习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目标。例如,在“AI+故宫”项目中,学生需要完成文物鉴定报告或创作一部小型微电影,这些任务既包含知识的理解,又需要实际操作与创造。AI在其中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答案,而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快找到资料、生成初稿或建模。这类课程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学习场景,能够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领导力
教学领导力指教师在课堂中不仅是“传授者”,更是学习方向和氛围的引领者。它包含了学术视野、宏观思考和课堂组织三方面能力。在AI进入课堂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决定AI出现的时机和方式——是在课前用作预习辅助,还是在课堂上触发认知冲突,抑或在课后进行反馈?陈老师将其称为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因为它要求教师在众多技术可能性中做选择,保证学习的核心始终围绕思维发展和价值引导,而不是单纯依赖工具。
4. 学习领导力
学习领导力是与“教学领导力”相对应的学生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主动掌控意识与综合判断力。在AI工具触手可及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用AI代替思考,比如拍照搜题、自动生成作业。但如果具备学习领导力,他们会更倾向于利用AI来拓展信息来源、引发新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复制答案。陈老师希望通过课堂设计,让学生在使用AI的过程中养成“整合、比较、质疑”的习惯,从而逐步建立起一种属于自己的“学习领导力”。
5. Agency(自主意识)
Agency通常被译为“自主意识”或“行动力”,指个体能主动决定自己行为与学习路径的能力。在教育情境中,有Agency的学生不会完全依赖老师或AI工具,而是能自我驱动,主动寻找方法和资源。例如,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遇到学习困惑时,不是等待老师解答,而是会用AI工具搜集不同文明的材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这种自主意识在AI时代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具备Agency的学生,才能避免被工具牵着走,而是把AI当成助力,放大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创造力。
6. 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融合(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视角结合起来解决复杂问题。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学科壁垒,历史课就是历史,地理课就是地理。但在十一学校这样的创新校,教师被鼓励跨界合作:历史课可以由地理老师来讲,政治课可以和文学课联合。陈老师的“AI+丝绸之路微电影”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不仅涉及历史内容,还融合了地理、艺术、技术等多维度元素。这样的课堂更贴近真实世界的问题结构,也为AI工具的应用提供了天然场景。
7. AI教育跨界社群
AI教育跨界社群是一种由教师、创业者、程序员、家长、研究者等多角色组成的开放性网络。它的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系统的封闭性,为一线教师提供新的灵感和资源。陈老师在小红书和微信群自发组织的社群,就活跃着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大家会分享AI教学的案例、工具体验和课程设计。这样的社群不仅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还形成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桥梁,让不同角色能在第一时间理解彼此的语言和需求,共同推动AI在教育中的落地。
8. 游戏化学习
游戏化学习(Gamification of Learning)是将游戏的机制与元素引入课堂,提高学习动机和参与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是被动听讲,而是像玩家一样参与探索、解谜和竞争。陈老师与同事们就讨论过,未来的课堂可能会越来越接近游戏:例如像玩《刺客信条》一样学习法语,或通过模拟辩论来理解古代历史。AI在其中可以充当“游戏主持人”,实时生成任务和反馈。游戏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好玩,更在于通过互动和挑战,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产生学习欲望。
9. 批判性信息素养
批判性信息素养不仅仅是分辨真假,而是更进一步,要求学习者能识别信息背后的立场、权力关系、利益驱动和算法偏见。在AI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但信息混杂与失真的风险也更高。学生常常会把任务直接交给AI完成,而忽视了思考过程。因此在课堂中,陈老师尝试用“侦探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像侦探一样去追踪信息的来源和逻辑。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判断力,也让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学习的价值不在于答案,而在于质疑和推理。
10. 自动化与异化
自动化是AI的强项,它能显著提高效率,帮助人完成重复性任务。但在教育场景里,过度自动化可能导致“学习异化”——学生失去主体性,只剩下结果的机械生产。例如,学生用AI自动生成PPT或作文,虽然任务完成了,但他们并没有经历真正的思考。陈老师观察到,这种倾向在部分学生中越来越明显。教育的目标本应是激发理解与价值感,而非单纯追求效率。因此,他强调AI在课堂中必须“点到为止”,保留那些不可被自动化替代的学习瞬间,如师生对话中的“惊讶时刻”和思想冲突。这些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小明同学正在听
2个月前 浙江
1
谢谢陈老师和伊伊子的讨论,获益匪浅!
RC1899
3周前 湖南
0
伊伊子干嘛去了,两个月没上线了🥹
琳哒琳哒
2个月前 浙江
0
想问陈老师的社群是哪个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