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60分钟
播放:
279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本书围绕**“深度关系”这一核心主题,深入剖析了人类心理的底层逻辑——“全能感”**,并探讨了它的四种表现形式、与“关系”的对立统一,以及如何在关系中疗愈全能感,最终实现心理健康和创造力。
- 全能感及其四种表现:武志红认为“全能自恋”是婴儿最原始的心理,其逻辑是“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念头而运转”。当全能自恋受损时,会产生**“全能暴怒”。如果这两种情绪被压制,就会导致“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这四种表现构成了“全能感”。
- 疗愈的根本是关系:“全能自恋的对立面不是不自恋,而是能活在关系中。”通过体验深度关系中的情感,全能感才能被自然而然地驯服。
- 人性坐标体系:作者提出了一个“人性坐标体系”,包含自恋维度(力量与权力)和关系维度(情感与平等)。当一个人能从自恋维度进入关系维度时,即是心理疗愈的体现。
- 头脑暴政:当进入现实失败时,人会过度使用头脑的想象,并用苛刻的想象去要求自己、他人乃至世界,形成**“头脑的暴政”**。真正的创造力诞生于享受过程,而非被焦虑驱动。
关键思想与事实
- 全能感的普遍性:全能自恋并非只存在于极端案例,而是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它在普通人身上表现为**卓越强迫症、强大恐惧症、行动困难症(拖延症)**等。
- 中国文化中的深层心理:
圣人与圣婴:圣人“灭人欲”的期待和圣婴力量被“镇止”的象征,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个体活力和全能感的压制。
无欲男与女妖:社会中常见的“无欲男”压制自身欲望,与充满野性活力的“女妖”形成“绝配”,这种病态共生源于对欲望的压抑。
听话哲学:中国式教育的核心,认为“你必须听我的”,这会导致对孩子意志的“绞杀”,并引发极端的冲突。 - 病态共生与相爱相杀:当一个人有能力照顾自己却仍过度依赖他人时,就会形成病态共生。其中存在剥削和**“共生绞杀”,即一方的自我被灭掉,另一方成为集体自我的代表。典型的例子是“圣母与巨婴”、“妈宝男”**。
- 极端全能暴怒:
嫉恨(envy):不同于羡慕和嫉妒,嫉恨者不相信自己能拥有好东西,因此会想摧毁对方的好东西。
反社会人格:以破坏社会规则为乐,缺乏共情和反思能力,其特点是超高的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
恶性自恋:为了追求超高自恋而频繁伤害他人,常见于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
常见问题解答
- 什么是“全能感”?它有哪些核心表现?“全能感”是源于婴儿最原始的心理状态,认为“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念头而运转”。在成人身上,它常常以四种经典形式表现:全能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全能暴怒(意愿受阻时产生毁灭性愤怒)、彻底无助(暴怒被压制后攻击自身)和被害妄想(认为所有不顺都是外界的“魔鬼”所致)。
- “人性坐标体系”是如何理解人的心理状态的?“人性坐标体系”将人性分为两个维度:自恋维度(力量、权力)和关系维度(情感、道德)。心理健康的状态并非消除自恋,而是能够在两个维度间自由流动,通过深入关系来驯服自恋的想象,从而同时拥有强大的力量和爱的能力。
- 什么是“头脑暴政”?它与“全能自恋”有何关联?“头脑暴政”是指当人在现实中受挫时,过度使用头脑的想象,并用苛刻的要求去对待自己、他人和世界。它与全能自恋紧密相关,因为全能自恋使得人倾向于认为念头一动即可完成一切。当现实挫败这种想象时,人便退回到头脑中寻求满足。走出“头脑暴政”意味着进入现实,在关系中获得真实的自信。
- “圣人、圣婴和无欲男”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反映了哪些深层心理?这些形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全能感”的压制和扭曲。圣人“灭人欲”的期待和圣婴力量被“镇止”的象征,都是社会规训个体原始生命力的体现。无欲男是这种规训在普通男性身上的体现,他们压制自身欲望,导致活力丧失,常常与充满野性的“妖女”形成病态共生。
- 什么是“圣母与巨婴”现象?这种共生关系有何特点?“圣母与巨婴”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巨婴指心理上仍停留在婴儿期,渴望无条件满足的人;圣母则指觉得自己应该无条件满足他人的人。这种关系中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其中一方的自我被**“共生绞杀”**,最终导致双方都无法真正独立和成长。
- “听话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带来了哪些问题?“听话哲学”强调服从权威,其核心逻辑是“你必须听我的”。这导致了对个体意志的**“绞杀”**,使得被规训的人丧失精神活力,也使得真正的沟通难以发生。当被压抑的意志反抗时,听话哲学可能导致极端的冲突,甚至以两败俱伤收场。
- “嫉恨”与“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理解极端攻击性的?**嫉恨(Envy)**的核心是“不相信自己能拥有好东西”,因此看到别人拥有时会产生摧毁的欲望。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反社会人格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缺乏共情能力和罪恶感,其行为源于超高的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这两种极端心理都源于全能自恋被挑战,导致毁灭欲以不同形式显现。
- “懂事”和“脆弱”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心理缺失?在武志红看来,“懂事”是一种“让人生动灭掉自己活力”的陷阱,其背后是彻底无助感的体现。这种“懂事”是因早年意愿长期得不到回应而放弃表达,导致个体丧失生命力。而脆弱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无助感,并被投射为外界存在一个巨大的“魔鬼”在镇压自己,由此发展出“过度保护”的策略,扼杀了他人的活力和自主性。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