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93分钟
播放:
2,368
发布:
5天前
简介...
2020-2022年在学校受教的年轻人被称为“疫情一代”,相比之前的大学生,他们更孤僻、更焦虑、更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很多企业甚至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不招“疫情一代”,认为他们专业能力差,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
如今疫情已经过去3年,但疫情的影响仍在,“疫情一代”的生活模式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现在的年轻人也没有回到疫情前的状态。
本期节目,我们将访谈W同学,她因为中途当兵,体验了两次大学生活,在她2021年回到大学时,情况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提到封控和抖音、小红书深刻改变了年轻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他们陷入了社交媒体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对世界产生了完全错误的认知,极度焦虑下,他们甚至拒绝和同性或异性发展亲密关系。今天青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3年前找到答案。
(为了保护隐私,我们给W同学做了变声处理,但因为录播时经验少,两人声音串台,导致某些时段两人同时变声,请听众谅解,们下次争取做好。)
本期话题成员
连连(媒体人,前凤凰卫视主编)
修明(媒体人,前抖音政策研究员,微信公众号:修明札记)
-时间轴-
04:30 疫情之后,男女对立变得非常严重,两性处境变化不大,但大家的感受更明显了。社交媒体的影响很大,平台没有直接鼓励”恶“,但目前看重停留时长和点赞的规则更有利于“恶”的传播,人们总是倾向点击灰暗内容而非真善美。
13:20 家长也在沉迷社交媒体,无力管理孩子,所有中国人都有网瘾。沉迷社交媒体比沉迷游戏危害大的多,游戏只是娱乐,但社交媒体会重塑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对青少年的误导很大。
对话W同学
17:37 2020年是分水岭,之后的就业情况迅速恶化,很多学生从社交媒体和学长学姐那里知道了就业形势艰难,一入学就非常焦虑,没人敢逃课,也没人愿花时间体验校园生活。
22:45 当代年轻人倾向把自己藏起来,规避熟人,他们不再发朋友圈,因为朋友圈是展示幸福,而自己生活很惨。更多年轻人开始发小红书,因为小红书是陌生人社交,不用担心对现实造成影响。
26:21 社交媒体让人可以偷懒,与陌生人的萍水之交比发展亲密关系更容易,负担较轻,但陌生人社交并不能真正解决年轻人孤独、缺乏社会关系的困境。以前年轻人创业都靠室友,现在室友关系紧张,连一起创业的人都没有。
33:05 疫情一代的素质确实比之前低,网课质量差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也没机会实习。现在大学生认为毕业典礼都是“丧事喜办”,苦中作乐,认为前途一定灰暗。
39:20 年轻人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如果抖音小红书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学校老师的经验早就过时,更不靠谱。在极度焦虑下,年轻人也没心思谈恋爱。
49:02 抖音小红书总能把有钱人的炫富视频和帅哥美女精准推送给普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是最丑最穷最惨的,陷入极度的焦虑中。“井底之蛙”一旦看到外面的世界可能更惨。
52:02 年轻人用乙游和追星代替了恋爱需求,能得到即时反馈,自己又不需要付出责任,虚拟对象又比现实的人完美的多,明星和现实男性反差很大,让一些女性甚至看到现实男性就恶心。一些人知道乙游男友和明星的人设是虚假的,但不愿从梦里醒来。
69:07 年轻人生活在抖音小红书构建的虚假世界中,价值观很单一,一个环节失误,就认为人生完。现代年轻人从小物质生活优越,痛苦阈值很低,恋爱、考试失败就相当于60年代的青年上山下乡、忍饥挨饿。
连连、修明总结
77:50 疫情一代是最孤独、最原子化的一代,他们的社会关系已经分崩离析,甚至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要想扭转疫情造成的影响,需要强干预和很长的时间,尤其需要监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如今疫情已经过去3年,但疫情的影响仍在,“疫情一代”的生活模式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现在的年轻人也没有回到疫情前的状态。
本期节目,我们将访谈W同学,她因为中途当兵,体验了两次大学生活,在她2021年回到大学时,情况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提到封控和抖音、小红书深刻改变了年轻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他们陷入了社交媒体构建的信息茧房中,对世界产生了完全错误的认知,极度焦虑下,他们甚至拒绝和同性或异性发展亲密关系。今天青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3年前找到答案。
(为了保护隐私,我们给W同学做了变声处理,但因为录播时经验少,两人声音串台,导致某些时段两人同时变声,请听众谅解,们下次争取做好。)
本期话题成员
连连(媒体人,前凤凰卫视主编)
修明(媒体人,前抖音政策研究员,微信公众号:修明札记)
-时间轴-
04:30 疫情之后,男女对立变得非常严重,两性处境变化不大,但大家的感受更明显了。社交媒体的影响很大,平台没有直接鼓励”恶“,但目前看重停留时长和点赞的规则更有利于“恶”的传播,人们总是倾向点击灰暗内容而非真善美。
13:20 家长也在沉迷社交媒体,无力管理孩子,所有中国人都有网瘾。沉迷社交媒体比沉迷游戏危害大的多,游戏只是娱乐,但社交媒体会重塑你的价值观、世界观,对青少年的误导很大。
对话W同学
17:37 2020年是分水岭,之后的就业情况迅速恶化,很多学生从社交媒体和学长学姐那里知道了就业形势艰难,一入学就非常焦虑,没人敢逃课,也没人愿花时间体验校园生活。
22:45 当代年轻人倾向把自己藏起来,规避熟人,他们不再发朋友圈,因为朋友圈是展示幸福,而自己生活很惨。更多年轻人开始发小红书,因为小红书是陌生人社交,不用担心对现实造成影响。
26:21 社交媒体让人可以偷懒,与陌生人的萍水之交比发展亲密关系更容易,负担较轻,但陌生人社交并不能真正解决年轻人孤独、缺乏社会关系的困境。以前年轻人创业都靠室友,现在室友关系紧张,连一起创业的人都没有。
33:05 疫情一代的素质确实比之前低,网课质量差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也没机会实习。现在大学生认为毕业典礼都是“丧事喜办”,苦中作乐,认为前途一定灰暗。
39:20 年轻人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如果抖音小红书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学校老师的经验早就过时,更不靠谱。在极度焦虑下,年轻人也没心思谈恋爱。
49:02 抖音小红书总能把有钱人的炫富视频和帅哥美女精准推送给普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是最丑最穷最惨的,陷入极度的焦虑中。“井底之蛙”一旦看到外面的世界可能更惨。
52:02 年轻人用乙游和追星代替了恋爱需求,能得到即时反馈,自己又不需要付出责任,虚拟对象又比现实的人完美的多,明星和现实男性反差很大,让一些女性甚至看到现实男性就恶心。一些人知道乙游男友和明星的人设是虚假的,但不愿从梦里醒来。
69:07 年轻人生活在抖音小红书构建的虚假世界中,价值观很单一,一个环节失误,就认为人生完。现代年轻人从小物质生活优越,痛苦阈值很低,恋爱、考试失败就相当于60年代的青年上山下乡、忍饥挨饿。
连连、修明总结
77:50 疫情一代是最孤独、最原子化的一代,他们的社会关系已经分崩离析,甚至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要想扭转疫情造成的影响,需要强干预和很长的时间,尤其需要监管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RunningDeer5
2个月前
澳大利亚
16
这个嘉宾讲话的语气、用词,感觉年龄不大但爹味好重。很像入伍后的小领导做派
光速不变
2个月前
辽宁
9
我再说一个,
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这样,但是这种人很多。
那就是还是在校大学生的时候,
就觉得去私企和外企上班,
那是被邪恶的资本家剥削,
要吊老板路灯。
另一方面,又因为找不着工作尔哀嚎,在B站这种人尤其多
星辉白尘
2个月前
新加坡
5
55:07 这期播客怎么这样子颠倒过来去讨论,什么叫做是不是被影响了,明明是不管男女,恋爱的成本,路径,性质都变得沉重复杂乃至恶劣,不可能,这些产品基于这些现实,变成了梦幻般的东西,而又反过来继续加强这种对立和压力
bruzhizhi
2个月前
浙江
4
不得不说你们的每一期主题都很抓人心
Tyche阿茶
2个月前
天津
4
建议两位主播去听听第31期的异见房间,播客也是一个公共平台,要发声的话最起码把功课做足吧,不要梦到哪句说哪句。
SerenityStan
2个月前
宁夏
4
这期这个同学请得并不好,我是比她早一届的985毕业生,我的本科和研究生全过程经历了疫情和非疫情,她看待问题的方式只能说非常片面,停留在她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并不能代表《这一代》人,甚至她有一些认知鲁莽地和父母辈形成的偏见惊人的相似。这一期看似谈了很多问题,但就是因为太发散了,实则什么都没有深入探讨就给一些问题扣上了大帽子。很失望这一期
Erin___lam
2个月前
广东
3
24:48 说到隐姓埋名这个,还真是,特别小红书,有点什么事就是新起号➕大字报,特别是追星或者二次元的,一个人少说五六个号,但他们这么做,应该也是怕被开盒吧……还有一个小点,网络好像特别容易说错话,有时一句话评论也被解读成有其他倾向😂好像特别容易骂来骂去。
星辉白尘
2个月前
新加坡
3
1:26:57 问题就来了,美的红利是事实,富人的高高在上是事实,贫穷家庭的无奈是事实,男女对立是事实,阶级对立是事实,媒体把他明摆在面前,你们究竟是要把事实改变,还是干脆就不让任何人看了
不加料
2个月前
北京
2
我和这位嘉宾的经历很相似,也是本科期间遭遇疫情,因为其他事情间隔几年后再去读研。确实能非常鲜明地感受到本科和研究生同学的择业倾向变化极大。本科20人+几乎没有把考公作为重点准备事项的,而研究生10人+几乎没有排除考公选项的,且大多排列在第一优先级。
HD1023011z
2个月前
重庆
2
02:51 严谨地说是败诉,败诉不等于诬告
蕾老虎
2个月前
浙江
2
02:55 败诉≠诬告!!!
Lucky_儒意
2个月前
河南
2
说话怎么有股傲慢的感觉
Tsuki_ikw9
2个月前
山西
2
对于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其实有一点积极作用,学生被迫思考人生,很明显的一点,我周围的同学大部分人从高一就在思考将来做什么,包括选科,也算是一种成长
HD410030y
2个月前
安徽
2
我也反映一个让我很吃惊的观念变化,我是16级的本科,当时都好少有人考公,最主流的选择是去互联网大厂,读完研都知道的几乎所有人都有在考公(或者泛体制内)。我这次回家问了我初中升高中的一个小弟,他说他觉得高考没什么意思,反正最后都是去考公,他也认为考公是唯一的出路,约等于“上岸”,我都惊了,现在的小孩职业想象力就只有考公当老师了。
KBinSH
2个月前
上海
1
这期内容希望能被更多人听到,学会跳出来算法的束缚,不做二极管。
SpaceMinuet
2个月前
广东
1
诬告是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告发、陷害他人的不良行为。具体来说,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做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诬告与错告或检举失实有着本质区别。错告或检举失实是行为人认为自己告发的是真实犯罪事实,只是由于情况不明、认识片面等在控告、检举中发生差错,没有陷害他人的故意;而诬告是故意捏造或者歪曲事实告发他人,具有陷害他人的故意。
Tyche阿茶
2个月前
天津
1
1:02:42 啊?等等…用吸毒来举这种例子也太怪了吧,国内对违法乱纪事件的零容忍可不单是粉丝层面的,怎么从主播嘴里说出来,好像西方不在乎这点才是对的一样。前面说了半天对未成年的引导,到这儿忘了吗?
HD493390h
2个月前
广东
1
我今年33岁已婚已育,疫情一代的印记,我发现自己身上也有,例如:I人化,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能发信息绝不电话(但我以前是公认的社牛);社交媒体绝不会添加熟人…我自认自己在熟人圈里还算自我反思比较多的类型,身边的大人真的是手机不离手,出来聚会都是大人小孩人均一台手机,大家约好像就是为了吃个饭。
路边小板凳
2个月前
重庆
0
1.大学生活层面。我是一个半文科半社科专业,看到的现象是一方面大多数同学上课但不听课,坐在教室刷手机,立着电脑聊微信,与老师像貌合神离的夫妻;另一方面有的同学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用电脑记,整节课不是在拍ppt就是在噼里啪啦打字。
2.就业方面,我的感知是,我周边同龄人认同“找工作难”这个事实,但是仅限于此,不了解社会,市场,不了解行业,分工。很多人做决定是基于“找工作难”和一些比较粗糙的事实做出的,他可能对于社会本身没什么感觉。
3.亲密关系这边我不大认同w同学的逻辑。我觉得经济下行和人倾向在熟人面前隐藏自己关系不大,更重要的原因是新一代人不大有充分的结交亲密关系,组成共同体一起做事情的实践。这一代人出生的时候觉得互联网世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甚至是世界的基础设定,可能很难有一种社会性的实践力。
4.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找工作。最核心的论点是: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是在 限制的时间 虚拟的空间 进入一个类似无限循环的流程。校招体验对于大学生其实是很不友好很崩溃的。同时家庭的文化资本对找工作越来越重要。
5.我一直在想社交媒体为何会变成这样。我觉得是算法-运营-达人-用户的共谋,几方合力形成了一个向下的螺旋。
运营以盈利(数据指标)为目的,鼓励平台诞生能够引起人的欲望的内容,有网感的内容,以之为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
达人一方面收到运营的推动和指导,一方面追求内容商业化。当全民都被激励成为达人时(运营会推动),这个过程会越来越激进。为了流量不顾真假善恶。
用户越来越无力抑制欲望的膨胀。在刷社交媒体的过程中任由欲望驰骋,压制理智。人变得没有运用意志的能力。越不锻炼意志越是如此,长久变成欲望的动物。
算法是这个浑水的料理机。为平台的盈利服务,同时满足用户的欲望。它的逻辑非常工具理性,它测试每一条内容,把有数据表现的内容放到更大的池子测试,一步步选出“热点”。
几方共同扭在一起,相互加深。让社媒成为欲望膨胀的地方。在这个前提下聊科技是否中立没有意义,因为非人的力量与人性已经扭在一起;蓄意和无意已经扭在一起。
SpaceMinuet
2个月前
广东
0
卸載小紅書快一年,我已經對圍觀別人的預製生活毫無興趣了,使勁猜你心思的推薦機制,有種往陌生人臉上拍生日蛋糕的冒犯,很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