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81分钟
播放:
154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大卫·伊格曼《大脑的故事》:你眼中的世界,只是大脑为你“私人订制”的幻觉 - 详细解读

摘要

《大脑的故事》一书由知名神经科学家大卫·伊格曼撰写,旨在向大众揭示大脑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的决策过程以及我们的社会互动。伊格曼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设,强调大脑是一个不断变化、高度可塑的器官,它根据我们的独特经历进行“现场接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们主观的“现实”。本书深入探讨了意识的本质、记忆的不可靠性、无意识对行为的深远影响、自由意志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未来通过技术扩展大脑能力的可能性。伊格曼认为,了解大脑的内部运作方式,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并为社会政策和个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核心主题与重要观点

1. 大脑与现实:你的世界是“私人订制”的幻觉

时间感知的相对性:伊格曼通过自己的坠落经历以及“零重力式蹦极”实验,验证了危机时刻时间感变慢的现象。他解释道,这并非物理时间变慢,而是大脑在危险情况下,杏仁核加速运转,调动资源,记录下更详细的记忆,当回顾这些高密度记忆时,大脑会错误地解释为时间变长了。这表明,“时间扭曲是回想时出现的现象,是记录现实的记忆所搞的鬼。”

感官输入的构建性:我们以为自己直接感知外部世界,但实际上,“看”不仅仅是眼睛的功能。大脑整合感官信息来构建我们的现实。书中通过迈克在失明40年后重见光明却无法理解视觉信息的案例,说明视觉系统并非摄像头,而是需要大脑的复杂整合。

现实是内部模型:大脑并非被动接收感官数据,而是主动生成“内部模型”作为我们的现实。即使没有外部感官输入,大脑也能继续“看”和“编造”现实,如恶魔岛“山洞”中囚犯的幻觉经历所示。书中提到,“远在大脑接收来自眼睛和其他感官的信息之前,它自己就在生成现实。这一现实叫作内部模型。”

感官的局限与主观性:伊格曼指出,颜色、声音、气味等我们认为外部世界固有的特质,实际上都是大脑对电磁波、空气振动、化学分子等信号的解释。人类感官只能捕捉电磁波谱极小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所见到的单薄的现实片段,是受自身生物能力限制的。”联觉(Synesthesia)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大脑对世界的感知是独特的,即“不同的人,不同的大脑,对现实的内部体验可能是有所不同的。”

大脑的节能机制:大脑是高能耗器官,为了节能,它只处理满足在世界中导航所需的最低限度感官信息。这解释了为什么“人的目光投在某样东西上,并不保证就一定看到了它”,也为魔术师的障眼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大脑与身份:我们是动态变化的“现场接线”

大脑的可塑性与“现场接线”:人类大脑出生时“尚未完工”,不同于动物的“硬接线”,人类大脑是“根据生活经历的细节来进行塑造的,这就导致人在年幼时,大脑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来适应环境。”这种“现场接线”的能力使得大脑永不停歇地改变形状,重塑自身回路,因此“你是什么人,取决于你来自什么地方。”

身份的不断变化:由于大脑的持续重塑,“你是谁”也在不断变化,永不休止。即使身体的原子每七年完全更替一遍,大脑也在微观层面不断被经历所塑造,“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改变了大脑的生理结构。”

记忆的不可靠性:记忆并非忠实记录,而是一种重构,甚至可能是“编故事”。洛夫特斯(Loftus)的研究表明,虚假记忆可以被植入并被个体欣然接受、填充细节,成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这强调了“我们的过去并非一段段忠实的记录。相反,它是一次次重构,有时几乎是编故事。”

疾病与药物对身份的影响:大脑的生理变化可以直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查尔斯·惠特曼的脑瘤案例,以及药物和疾病对帕金森病患者信仰、赌博欲望的影响,都说明了“如果大脑的一小块受到了损伤,‘你是谁’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3. 大脑与决策:无意识的掌舵者

意识的局限性:我们以为意识控制着日常生活,但实际上,“‘有意识的我’只不过是大脑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的行为、信念、偏见都受意识无法访问的大脑网络驱动。”无论是阅读、拿起咖啡杯,还是进行复杂运动,大量幕后工作都由无意识大脑完成。

技能的自动化:通过练习,新技能会从意识层面之下“物理硬接线”到大脑中,成为程序记忆。奥斯汀·纳贝尔的叠杯案例展示了这种自动化如何让动作变得快速且节能。一旦技能自动化,我们便“不需要有意识参与了”,这使得我们能够“自动驾驶”般地完成任务。

无意识的影响力:无意识不仅控制身体动作,更深层次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包括语言、想法、甚至重要的选择。例如,“内隐自我主义”让人更容易被映射出自身特点的事物吸引。佩勒姆(Pelham)的研究发现,人们选择职业和伴侣时,常常受到无意识因素(如名字首字母)的影响,而自己却“一定会进行一番有意识的叙述”,但这种叙述“并不会涉及无意识对他们最重要人生选择的无形影响。”

决策中的冲突与权衡:大脑内部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网络,每个网络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欲望。在面对选择时,这些网络会彼此争夺优势,最终获胜的网络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塔米因大脑受损无法整合身体信号,导致其决策困难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神经元议会”的重要性。

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电车困境实验清晰地揭示了理性与情绪在决策中的冲突。在物理接触的场景中,情绪相关的脑区被激活,导致人们做出与纯粹逻辑判断不同的选择。伊格曼强调,“在做生死攸关的决定时,不受约束的理性非常危险;而在大脑议会中,我们的情绪是非常强大且很有洞见的选民,不能疏忽地将情绪从大脑议会中驱逐。”身体的生理信号也被视为一种“概括性的标题”,帮助大脑决定下一步行动。

“此刻”的诱惑与未来考量:大脑倾向于即时满足,“此刻”的诱惑力往往压倒对未来的理性考量。这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做出“此刻感觉良好、未来后果糟糕的决定”。

尤利西斯契约:为了克服“此刻”的诱惑,伊格曼介绍了“尤利西斯契约”——即“当前和将来的自己之间所做的此类交易”。通过预先设定限制,理智的“现在”可以约束非理智的“未来”,以实现长期目标,如健身或戒烟。

4. 大脑与社会:内在的连接渴望

社会性是基本需求:人类天生具有社会天线,即使是婴儿也能判断他人的好坏。“大脑有着与生俱来的本能去检验什么人值得信任,什么人不值得。”社会排斥甚至会激活大脑的疼痛网络,表明“社交疼痛和身体疼痛激活了相同的大脑区域”。这暗示了社会纽带的进化意义。

模仿与共情:我们无意识地“镜像”他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也是共情的基础。当看到他人痛苦时,我们自己的“疼痛网络”也会被激活,“换句话说,看到有人疼痛和你自己在疼痛,使用的是相同的神经机制。这是共情的基础。”

群体归属与偏见:人类有形成集体的冲动,通过各种社会纽带(亲情、友情、文化等)彼此连接。然而,这种“人以群分”也可能带来对“非我族类者”共情水平的下降。扫描实验显示,“平均而言,看到自己群内人疼痛,人的大脑表现出比看到群外人疼痛更强的活动。”

群体选择与真社会性:除了个体选择和亲缘选择,“群体选择”也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方面,即相互合作的群体比不合作的群体更有优势。“这种与他人结成纽带的动力,叫作‘真社会性’……提供了一种无关亲属关系的黏合剂,使部落、集体和国家得以建立。”

5. 大脑的未来与人类的进化

大脑的非凡可塑性:通过卡梅伦切除一半大脑后仍能正常生活的案例,以及出租车司机和爱因斯坦大脑的变化,伊格曼强调了大脑的“活件”特性,即它能动态地重新接线,适应输入、输出和任务。

感官的扩展:人工耳蜗和人工视网膜的成功,证明大脑能够学习解读非生物信号。伊格曼设想未来人类可以设计新的“即插即用设备”,连接到大脑,从而扩展感官,感知目前无法察觉的电磁波、红外线等信息,甚至“觉察到整个社交网络范围内的热门内容趋势”。

身体的扩展:通过脑机接口,人类有望用思想控制外部机械肢体,甚至实现“无限延伸”的身体,远程操作重型机械或进行太空采矿。这些机器最终将“感觉起来会逐渐变得跟你天生的胳膊或腿一样”。

意识的数字化与“超人类”时代:伊格曼探讨了“大脑的计算假说”,即意识的关键在于神经元的沟通方式而非其生物物质本身。如果该假说成立,人类思想有望被扫描、上传到计算机中,成为“数字化的非生物存在”,实现永生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不同现实,甚至进行“主观的一瞬间”的星际旅行。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飞跃,并把我们推入‘超人类’的时代。”

对人工智能的启示:对大脑运作机制的理解,特别是涌现理论(emergent property),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意识可能不是单个零部件的功能,而是数十亿零部件“以正确的方式互动”后“涌现”的现象。这暗示了AI未来可能通过复杂网络的互动达到类意识状态。

总结与启示

伊格曼的《大脑的故事》不仅提供了关于大脑如何运作的丰富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我们对自我、现实和未来根深蒂固的观念。通过强调大脑的动态、可塑和无意识驱动的特性,本书揭示了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和“自我”都远比想象中复杂和主观。重新认识自我:我们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由不断重塑的神经网络所塑造的。我们的记忆、决策、甚至身份认同都受到大脑深层机制的驱动,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无意识层面。

理解社会互动:人类天生具有社会性,渴望连接,但这种社会性也伴随着对“我族”和“非我族”的区别对待。理解这些内在机制有助于我们审视自身的偏见。

塑造未来:对大脑可塑性和计算本质的洞察,为人类通过技术扩展感官、身体,甚至实现意识数字化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这开启了“超人类”时代的大门,但也引出了关于“生而为人”意义的深刻哲学问题。

对社会政策的启示:理解大脑的决策机制,特别是“此刻”的诱惑和冲动控制的局限,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有效、更人性化的社会政策,例如在刑事司法领域,从惩罚转向更注重康复。

总而言之,伊格曼的大脑之旅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惊奇的内在宇宙,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引发了对人类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convert_to_text转换为来源



1. 人类大脑的“现场接线”特性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身份?


人类大脑在出生时并未完全“硬接线”,而是采用“现场接线”策略,这意味着它会根据我们独特的成长经历、环境和互动来持续塑造和重塑自身的神经回路。与许多动物生来就预设了本能行为不同,人类大脑在年幼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适应环境过程,每一秒都有数百万个新连接(突触)在形成。这种灵活性使得每个人的神经网络模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并随着我们一生的经历不断变化,从而持续地定义和重塑“我们是谁”。例如,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海马区会因学习城市地理而明显增大,小提琴手的大脑中与左手精细动作相关的区域也会扩大,这都证明了经验如何改变大脑的物理结构。



2. 为什么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常常不可靠,例如对时间、颜色和记忆的体验?


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是大脑“私人订制”的幻觉,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忠实记录。



时间感知:在危机时刻,我们可能会觉得时间变慢了,但这并非真实的物理现象,而是大脑在回顾记忆时的一个“把戏”。杏仁核在受威胁时会高速运转,记录下比平时更详细的记忆。当大脑回放这些高密度的记忆时,会将其解释为事件持续了更长时间。


颜色、声音、气味:这些我们认为是外部世界基本特质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存在于外部世界。颜色是对电磁辐射波长的阐释,只存在于我们大脑内部;声音是耳朵将空气压缩和膨胀转化为电信号后,大脑将其展现为流畅的音调;气味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分子与鼻子里的受体结合后,由大脑阐释出来的。每种生物都只能感知电磁波谱中极小一部分信息,并认为自己感知到的就是客观现实的全部。


记忆:记忆并非忠实的记录,而是一次次重构,有时甚至是编造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只处理感官中最少量的信息,填充细节时往往依赖推测和“合理化”,甚至可能植入虚假记忆。这些虚假记忆会被我们欣然接受,并编织进我们的身份认同中,即使它们从未真实发生过。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