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响起if i die young的bgm,
年轻人“脆皮”究竟脆在何处?
“伸个懒腰脖子断了”“打喷嚏致腰椎间盘突出”“迟到被罚写检讨,气出心脏病”,等等,缘由稀奇古怪,令人啼笑皆非,他们因此自嘲为“脆皮年轻人”。
作为一个网络热梗,“脆皮年轻人”指新生代青年群体,年纪轻轻小毛病却不少,因为一些无意间的动作而导致了身体损伤或心理创伤,又被称之为“复合型老龄青年”。那么,当代年轻人真有这么“脆”吗?
一方面,年轻人追求“放浪形骸之外”,熬夜刷视频、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透支”了身体,导致各种慢性病症,进入亚健康状态。我们曾在《“朋克养生”横扫青年群体的背后》一文中进行过相关论述。
另一方面,针对年轻人“脆皮”现象,笔者认为更该把目光移至心理层面的症候。中科院曾对8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调查,发现这一群体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大约分别是21.48%和45.28%。可见,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此外,其表现维度是多方面的。
比如,日常“破防”,情绪脱轨。大到高考失利、被裁失业,小到游戏输局、体重上浮,甚至只是突然冒出的一颗痘,都能成为压垮年轻人的一根稻草。他们大喊着“我破防了”,继而不自觉地陷入情绪漩涡。
比如,生活不易,感到“蕉绿”。年轻人的焦虑有些来自外界施压,如长辈逢年过节的夺命连环问,无可遁形的同辈压力,以及“工资跟不上房价”的现实窘境;有些则来源于自我要求,对完美容貌的追求,对工作更上一层楼的期待,等等。
再如,社交恐惧,自我隐藏。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不熟的同事搭乘同一部电梯,默默掏出手机,滑动页面,假装忙碌。从低头族、“小透明”到宅文化,“社恐”似乎成了年轻人的保护色。但“社恐”未必是真正害怕、恐惧社交,而是假借其名,回避社交。
当然,“脆皮”不是个贬义词,甚至被不少年轻人拿来作梗自嘲。他们在“脆皮”的同时,却又坦然面对,用黑色幽默式的表达将生活中的压力娱乐化、轻松化、戏谑化。
年轻人的“脆皮”不是一种被动无能,而是一种积极应对。脆而不碎的他们,正努力“支棱”起一道内核稳定的心墙。对于他们,不妨少一点苛责,多一点包容、关爱。
“Z世代”个性的方式,实现自我解救与纾困。比如,年轻人热衷于购买“爱因斯坦的大脑”“好运喷雾”等虚拟“情绪商品”,这种看似不能理解的消费行为,实则是他们竭力在无趣中制造有趣,满足自己的情绪价值,获得难能可贵的悦己体验。此外,深谙互联网社群文化的青年群体活跃于各类社交平台小组中,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分享故事、提供经验,一层层织密保护“脆皮”的外衣。
关键还是要做到心理强大,学会寻求帮助,找寻自我疗愈的道路!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