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二十四节气养生:顺时调养,拥抱健康
二十四节气,堪称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它源自对太阳周年运动的细致观察,涵盖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与中医养生理念深度契合。中医养生追求整体性与系统性,强调“天人合一,顺应四时”,依据节气特点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春季养生
春季阳气生发,应注意保护阳气,避免损害阳气的行为。春气通肝,肝气旺盛,养生注重精神调理,保持乐观情绪,使肝气顺畅,气血调和。
立春:阳气初生,万物复苏,增加户外活动,遵循“衣要下厚上薄、眠要早睡早起、食要少酸多辛、动要适当舒展、志要常达戒怒、脚要常泡祛寒”原则。多吃辛温发散食物,少食生冷酸辛之物。
雨水:气温回升,湿度增大,养生重点在健脾祛湿、调达肝木。注意保暖,多吃健脾利湿食物,如山药、薏仁等,少吃油腻、寒凉、酸味食物。
惊蛰:春雷乍动,万物生长,顺应阳气升发。饮食清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及生津润肺食物。运动以生发阳气为原则,不过度激烈。
春分:阴阳平衡,昼夜平分。保持心态平和,适当增加运动量,避免过度运动。
清明:清气上升,阳气旺盛。饮食减酸增甘,适当保暖,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可艾灸神阙、足三里、三阴交穴。多做扩胸运动或拍打腋下,疏肝理气。
谷雨:春夏之交,湿度增大。继续夜卧早起,早睡早起,进行户外运动。饮食注重养肝护阳、健脾祛湿。
夏季养生
夏季阳光强烈,气温高,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夏季属火,与心相应,养生以养护心阳、安定心神为主。
立夏: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养生原则为清心安神、健脾祛湿。注意预防湿热病邪引发的病症。
小满:进入雨季,气温升高。防湿清热,多吃健脾利湿食物,如薏米、赤小豆等,少吃辛辣食物,减少熬夜。
芒种:天气湿热,雨水多。护养脾阳,醒脾化湿,促进脾胃运化。饮食宜淡补、清补,多吃芳香健脾化湿之品。
夏至:阳气最盛,阴气始生。多吃滋阴降火食物,顺应阴阳变化,起居晚睡早起,增加午休。
小暑:天气炎热,暑湿重。养生要点为解暑养心,可多吃红豆等红色食物。
大暑:一年中最热时期,气温高、湿度大。饮食清淡,避免暴晒和汗出后吹冷风,预防中暑及相关疾病。
秋季养生
秋季气候凉爽,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应以养收、养肺为主,是进补的好时机。
立秋:孟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凉。饮食减辛增酸、少燥多润,多吃润肺生津食物,如银耳、百合等。
处暑:炎热渐退,空气干燥。注意防燥,多吃养阴润肺食物,如玉米、百合等。慢性疾病患者加强锻炼,预防发病。
白露:阳气内敛,阴气渐盛。遵循“养阴润燥、收敛精气”原则,早睡早起,心情愉悦,饮食多吃温补食物,如羊肉、鸡肉等。
秋分:气候干燥,饮食滋阴润燥,多吃水果、蔬菜、富含蛋白质食物,适当增加养脾健胃食材。
寒露:天气渐寒,昼夜温差大。注意保暖,保持卫生,适当运动。饮食养阴润燥,多喝水,可饮用梨、莲藕等榨汁或煮水。
霜降: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寒冷。养生防燥、防寒、护阳气,饮食平补,选择温和平润食物,如核桃、糯米等。
冬季养生
冬季自然界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缓慢,养生原则为敛阴护阳,固护收藏之本。
立冬:冬季开始,阳气潜藏。起居防寒保暖,预防“五寒”。
小雪:气温下降,注意防寒。饮食增苦少咸,清淡为主,保持乐观心态,可通过冥想、瑜伽等静心养神。
大雪:人体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多吃养肾润燥食物,如黑芝麻、核桃等。
冬至:冬季大节日,养生关键时期。早睡晚起,待日光而作。饮食选择御寒保暖、防燥滋润食物,多吃蛋白质丰富食物,适当进补。
小寒:一年中最寒冷时刻,保暖防寒至关重要,尤其是头、脚、背部。饮食选温热食物,如大枣、莲子等。
大寒:冬尽春来转折点,养生应“转轨”。补气血养脏腑,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原则,以食补为主,可添加葱、姜、蒜等升散食物。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遵循自然规律,调和阴阳平衡,顺应时节变化调整生活,让我们内外兼修,拥抱健康长寿。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