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一书深入探讨了积极心理学中的诸多核心概念,尤其聚焦于“福流”(Flow)体验、幸福、亲密关系、道德、信任、创新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本书作者彭凯平教授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研究,将心理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帮助读者提升幸福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核心主题与重要观点
1. 福流(Flow)体验:身心融合的极致幸福
“福流”是本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种**“身心完美融合的状态”,个体在其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专注而沉浸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知,始终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所推动。”** 这种体验具有以下六个显著特征:
- 行动与知觉的融合: 动作流畅自然,无需意识控制,如同“行云流水般”。
- 注意力集中: 全神贯注于当下活动,排除一切杂念。
- 物我两忘: 自我意识暂时消失,不觉身处何处。
- 时间扭曲: 强烈的时间感失真,百年如一瞬间。
- 驾轻就熟: 对行动有完美掌控感,不担心失败,充分体验过程。
- 陶醉其中: 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和主动,不需要外在奖励,完成之后有“酣畅淋漓的快感”。
产生福流的三个客观条件包括:
- 清晰的目标: 明确所要达到的结果和目的。
- 及时的反馈: 行动提供准确、有意义、快乐的反馈,激发强烈动机。
- 技能与挑战的完美匹配: 挑战适中,既不感到挫折,也不感到厌倦。
福流体验并非遥不可及,它**“远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强烈的福流体验通常产生于“心沉浸在我们所做的事情时”**,甚至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如读书)都能体验到。
2. 幸福与亲密关系:沟通、选择与心理调适
本书深入分析了幸福的多个维度,特别强调亲密关系在幸福中的重要作用。
- 选择与放弃: 爱情充满**“选择的绝情和放弃的无奈”,任何选择都伴随着放弃,但这种无奈并不影响对爱的追寻。“爱并不总是甜蜜的,选择时必然要面临一些放弃,而放弃之后的无奈也一样令人痛心。”**
- 单身与幸福感: 现代社会单身者比例增加,单身并非必然不幸福。研究表明,“高回避目标的人单身时那么快乐”,他们被保护机制所困扰,而**“高趋近目标的人一旦处于浪漫关系之中,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效应就被放大了。”**
- 分手后的心理差异: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男女分手后的心理差异源于配偶选择策略的不同。女性在选择配偶上更谨慎,男性则倾向于追求更多繁衍机会。分手时,女性在痛苦后会恢复更快,而男性可能经历更持久的悲伤。
- 婚姻中的金钱与沟通: 金钱对低收入夫妻婚姻质量影响较大,但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后影响显著消失,甚至收入增加可能与社会压力和孤独感增加正相关。古德曼和莱文森的研究指出,夫妻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对于婚姻稳定和幸福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系高手”能够通过对话营造信任和亲密,而“关系祸害”则随时准备攻击对方。积极回应伴侣的情感“恳求”**是维系良好关系的关键。
- 美的欣赏: 美的欣赏和性选择是男性转化为美德之心的驱动力,印证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观点。
- 节假日幸福增值的六大原则: 要安排活动、要有感情交流、要有巅峰体验、要有意义的收尾、要有总结回顾、要有意义。这表明幸福的体验不仅是当下的感受,也受到未来记忆的影响。
3. 道德、信任与社会责任:人性善恶与社会发展
本书探讨了道德、信任作为人类本能和天性的体现,并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品质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 道德的本能性: 人类最早的情绪是**“厌恶”,并下意识地将道德与厌恶联系起来,如对不道德行为感到“恶心、厌恶”。道德判断的依据并非纯粹理性,而是“朴素的、自然的、本能的反应”,即“情在先,理在后”**。乔纳森的实验证明,即使是中性的词语(如“拿”)在特定语境下也能引发道德谴责。
- 道德的培养: 道德意识是心理成熟的体现,可以后天培养。孟子所言**“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源自天然。
- 宽恕的力量: 宽恕是化解仇恨的**“不二法门”,它能带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感。“真正的宽恕,其实还真的不是有利于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让他们占什么便宜……宽恕真正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它让我们自己更加健康、快乐和幸福。”**
- 感恩的价值: 感恩是**“美德之巅”,是心灵的回忆和道德的记忆,建立在“拥有感”而不是“稀缺感”**的基础上。它与报答之心和欣赏之心不同,是一种积极、放松的体验,而非义务。感恩之心需要后天修炼,并能通过与积极心态的人交往以及回馈社会来培养。
- 信任的意义: 信任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对所属的组织和制度,以及对与我们有意义的自然规律、道德秩序的一种积极的期待状态”。信任并非意识形态,而是生活方式。虽然信任存在风险,但在理性和积极的环境中,信任是“理性的、善良的、有效的选择”**。
- 科学精神与公共知识分子: 批评了社会对科学精神(求证、批判性思维、数据精神)的不足,以及科学家在社会事务参与度上的缺失。强调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社会问题,而非仅凭**“敢说”**。
- 过度自信与思维偏见: 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现象,尤其是在知识判断和趋势预测上,这与教育中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反证精神有关。“这种不善于从反例/反证的角度去思考的倾向,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在股市投资和应对自然灾害时,这种过度自信会带来负面影响。
4. 创新、文化与现代化:东方智慧与全球视野
本书强调了创新、文化传承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理学视角。
- 创新与局限: 创新需要**“突破自己的文化局限,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突破自我的局限”。作者指出,人们在评价“我们”和“他们”**时存在偏见,这是一种限制自身批评能力、倾向批评他人的局限。
- 文明差异的地理学解释: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解释了不同文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非源于基因或智力,而是地理和环境因素(如适宜耕种的植物、可驯化动物、大陆轴线走向)导致农业革命、技术创新和疾病免疫力出现差异。
- 近代发展滞后的原因: 统一的集权政权带来利弊参半的效果,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但也阻碍了思想和文化的竞争。“集权政治的一个问题在于,如果统治者稍微做了一个举措不当的决定,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和相当时间内抑制一个民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 欧洲没有统一集权,思想家和探险者能获得多元支持。
- 中华文化基因与现代化: 作者认为中华文化本质是**“水”,具有“无状、可塑、至柔至坚”**的特性。中华文化在自我概念上强调集体与社会自我,思维上倾向于归纳、演绎、因果、理解、判断、决策等,并擅长类比思维。
- 文化心理学与技术、艺术: 提出通过技术(如大数据、文化基因组学)和艺术来承载文化心理学的认知突破,以更科学、客观的方式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
- 文化形象的传播: 强调中华文化传播应具备**“科学性、现代性、可比性”,借鉴西方思维方式(如分析理性)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辩证思维(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传播文化应让“他人主动找到相信你的理由,而非滔滔不绝强行灌输‘应该相信’的理由。”**
5. 心理学与公共治理:从经济增长到幸福指数
本书论述了心理学在智库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
- 心理学在智库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心理学家不应**“自划疆域、自娱自乐”**,而应积极参与发展、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讨论,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独特贡献。
- 社会发展新阶段: 社会已进入以**“文化、理想及和美,也就是以心理体验为主的社会发展新阶段”。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民需求,未来经济发展将依靠“创新、服务和全球化消费”**,这些都需要心理学理论指导。
- 经济中的心理学: 经济现象的实质是心理现象,如动机、后悔、社会关系、认知失调、沉没成本、机会成本、对比效应等心理学概念都深刻影响经济行为和决策。人类的经济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心理因素会影响市场变化,甚至导致金融危机。“一旦忽视了人类的心理在市场中的作用,往往带来的是悲剧性的结果。”
- 幸福政策: 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应以**“人民的幸福”为最终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去理解和弘扬人们的幸福感”**,应将大众幸福感纳入民意测验和调查指标。
6. 积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本书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领域,提出积极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方法。
- 积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密码: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靠阶级斗争或战争掠夺,而是**“靠我们善意的互动来实现的”,即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技术交换、货物流通和财富更替。改革开放的成功也印证了“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 弥补传统教育不足: 传统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表现优秀,但在后工业化时代,还需要知识以外的能力,如**“情商比智商重要,一定要知道如何做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如何做事情。”**
- 创新、情商与利他教育:创新教育: 应在快乐、积极的心态下进行,而非焦虑、恐惧。
情商教育: 从同理心开始,识别情绪,特别是积极情绪(如腼腆)。
利他教育: 助人为乐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而非牺牲精神。“利他是幸福的”,帮助别人能带来身心愉悦。
- 积极教育的七个方面: 除了创新、情商、利他,还包括培养坚韧不拔精神、学会沟通技巧、保持正直之心、强化社会关系教育、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 教育方法的革新: 鼓励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和面对面交流的具身认知优势,强调**“教学过程也是一种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
- 预测能力的提升: 提出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类心理智慧,建立人机互动系统,通过短期预测练习来提升预测能力。
7. 文化自信与心理学“四化”之道
作者强调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社会应坚定文化自信,并通过**“四化”**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 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是人类天性,与爱、自尊、自爱、自强和健康密切相关。“不接受自己民族文化的DNA,怎么能接纳自我?瞧不起自己的人容易有心理问题啊。” 文化差异与共同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衬托的关系,而非对立。
- 积极心理学“四化”:中华化: 强调积极心理学思想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并非舶来品,而是**“我们人的”**。
科技化: 运用科学知识、证据、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使其成为**“阳光的、正向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科。
实用化: 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
国际化: 推动积极心理学研究走向国际,与世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
总结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是一本融汇了积极心理学、文化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元视角的综合性著作。作者彭凯平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强调了**“福流”**作为极致幸福体验的内涵与条件,揭示了亲密关系、道德、信任在个人幸福中的基石作用,分析了文化、历史与心理的交互影响,并提出心理学在公共治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角色。全书贯穿了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旨在引导读者认识自我、提升幸福,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彭凯平教授通过本书,不仅分享了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更将科学知识与中华传统智慧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价值的实际路径。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学科壁垒,以跨学科的视野,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幸福、理解社会、理解人类自身的全新框架。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