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讨好型人格:活出真我,告别内心冲突
简介
本简报基于滑洋所著《不去讨好任何人》(2023年3月,人民邮电出版社)一书,旨在深入剖析**“讨好型人格”的常见表现、深层心理根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变方法。该书旨在帮助那些深受讨好型人格困扰的人们,摆脱内心冲突,活得更自在、更潇洒。作者提出了以“自我救赎,活出自我”为目标的“SELF心理自助疗法”**,为读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成长路径。
核心主题与重要观点
1. 讨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现与诊断
讨好型人格并非罕见或“无病呻吟”,而是导致个体内心痛苦和生活困难的严重问题。该书详细列举了讨好型人格的8个典型表现,并提供了一个包含26个问题的诊断测试,帮助读者评估自身的讨好程度:
- 无法拒绝他人,一拒绝就心慌。
- 无条件地附和别人,难以表达真实想法。
- 不能对别人提要求,凡事靠自己。
- 不等别人说,主动为人行方便。
- 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而非自己想做的。
- 停不下来的微笑。
- 从不发脾气,否认愤怒的存在。
- 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进行自我苛责。
书中指出,这些行为模式让讨好者“疲于应付各种人的需要,感到疲惫与无力。”
2. 讨好型人格的深层心理根源
2.1 脆弱的信念:对他人、自我和关系的错误认知讨好者无法拒绝他人,源于内心**“别人很脆弱”、“我很脆弱”、“关系很脆弱”**的不合理信念。
- “别人很脆弱”的预期:认为“我一拒绝,对方就会生气”、“对方就会受到伤害”。这部分源于童年时期父母的脆弱和敏感。
- “我很脆弱”的自我认知:讨好者害怕别人的生气会导致自己更加难受,如同回到了儿童时期面对父母情绪时的无助状态,认为“别人一生气,我就‘完蛋’了”。还源于对他人报复行为的恐惧。
- “关系很脆弱”的信念:认为“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对方期待和要求才能被爱,否则关系就会破裂。这种观念源于“鼓励式教育”被实践为一种控制手段,导致关系中的不安全感。
2.2 压抑自我:回避羞耻、压力与恐惧无条件附和他人,本质是对自我的压抑。
- 回避羞耻感:害怕表达真实想法会遭到否定、挖苦或讽刺。
- 缓解压力感:不表达意见可以避免对结果负责的压力。
- 拒绝恐惧感:认为表达自我意味着对他人“攻击”,害怕冲突。
2.3 既自卑又自恋:无法提要求的矛盾心理无法向别人提要求,是内心自卑与自恋冲突的表现。
- 不能被打破的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提要求则意味着“依赖”和可能被拒绝,这会粉碎其原始的“全能感”。
- 被放大的自卑:认为自己“不配被满足”,觉得自己“很差劲”,源于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 自卑与自恋的交战:导致“不满足不行,满足也不行”的矛盾痛苦。
2.4 “好人”人设与界限不清:为了被认可和避免孤立主动帮助他人,是为了保持**“好人”人设**,追求认可和规避孤立。
- 被训练出来的“好人”:讨好者从小通过主动帮助他人获得赞扬等奖励,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他们对认可的渴望,甚至愿意牺牲自己。
- 避免被孤立的恐惧:认为“讨好”是人类合作的基础,是避免被群体驱逐的本能。
- 界限不清:讨好者常常想为他人的生活和情绪负责,将无界限的关系模式带到成年,反而导致无力和人际关系糟糕。
2.5 追求认可的病态循环:丧失自我与成功绝缘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是对认可的病态追求。
- 认可是“背书”行为:讨好者需要他人的“背书”,希望别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 自我“道德绑架”:许多“应该做”的事情并非他人强迫,而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道德标准。
- “认可”被神化:认为他人的认可成为评判事情好坏的唯一标准,缺乏内在的自我判断。
2.6 情绪压抑:表面风平浪静,内心痛苦不堪从不发脾气,源于对愤怒的压抑和“文明人”的道德要求。
- 将愤怒“妖魔化”:认为愤怒是“猛兽”,会伤害他人、破坏关系。
- 被高估的情绪杀伤力:过度压抑愤怒会使其在内心积聚,形成“原子弹”般的威力。
- 道德绑架:认为有修养的人不该发脾气。
2.7 自我苛责:“吾日三省吾身”的过度践行讨好者总是通过自我苛责来惩罚自己,维持“高尚”和“受害者”的形象。
- “高尚”主义:要求自己的人性中只有光明面,不允许“黑暗面”存在。
- “牺牲”主义:通过自我牺牲和受苦来缓解早年内疚感或惩罚自己。
- “完美”主义:内心住着一个严厉的“法官”,不断进行自我审判。
3. “SELF心理自助疗法”:自我救赎与活出自我
作者提出了**“SELF心理自助疗法”**,包含8个步骤,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改变认知与行为模式:
- S - Self Awareness(自我觉察):静下心来,感受和理解自己的不舒服情绪,识别其背后的忽略、冲突或不合理信念。
方法实例:问自己“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 E - Emotion Acceptance(情绪接纳):在察觉情绪后,温柔地接纳它,不进行自我批评。
方法实例:对愤怒和委屈说“这很正常,欢迎你,我的情绪。希望付出有所回报的需要很美好,我可以做些什么实现这样的需要呢?” - L - Links to Resources(连接资源):当情绪过于强烈时,寻求外部或内在资源支持。
方法实例:寻求信任的人倾诉或心理咨询师帮助;回忆美好经历或想象能带给自己力量的人/物。 - F - Faith Conversion(信念转换):识别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并将其转换为更健康的信念。
方法实例:质疑“我一拒绝别人,别人就会受伤”是否为真理,并选择“我想要做”而非“我应该做”。 - S - Skill Improvement(技巧提升):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的实用技巧。
方法实例:学习如何“无情”拒绝,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表达情绪,如“我现在无法帮你,很抱歉”。 - E - Experience Gain(经验获得):勇敢实践新的信念和技巧,获得新的生活经验。
方法实例:尝试“坏一点”,观察不主动帮助别人时,现实是否如想象般糟糕,从而消除恐惧。 - L - Love Yourself(爱自己):化解内心冲突,接纳真实的自我,分清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
方法实例:懂得取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认可,不再需要外部证明“我是好的”;专注于自己的喜悦和成功。 - F - Fabulous Life(极好的身心状态):通过冥想、感恩等方式,提升整体身心健康。
方法实例:每天冥想感受身体,觉察当下;持续感恩生活中的美好,体验生命的富足。
结论
《不去讨好任何人》一书深刻揭示了讨好型人格的复杂性及其给个体带来的痛苦。作者滑洋强调,讨好行为并非真正的善良,而是一种**“疾病”,其根源在于深层的脆弱信念、自我压抑、自卑与自恋的冲突,以及对认可和安全的病态追求。通过提出“SELF心理自助疗法”,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系统的自我救赎路径,鼓励人们勇敢地“坏一点”**,停止自我审判,接纳真实的自己,并最终活出自由、喜悦和充满爱的生活。该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摆脱对外界认可的依赖,向内寻求力量和安全感,成为一个完整且真实的“人”。
避免讨好型人格:活出真我,告别内心冲突常见问题解答
1.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它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和核心困扰?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倾向于牺牲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以迎合他人、获得认可、避免冲突的行为模式。这种人格的核心困扰在于内心的冲突,导致生活疲惫、不自在。
常见的表现包括:难以拒绝他人;无条件附和他人;不提要求;主动为人行方便;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停不下来的微笑;从不发脾气;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2. 为什么讨好型人格难以拒绝别人?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讨好型人格难以拒绝他人,主要源于以下三种**“脆弱”的底层信念**:
- “别人很脆弱”的预期:认为一旦拒绝,对方就会生气或受到伤害。
- “我很脆弱”的自我认知:害怕一旦别人不高兴,自己就会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认为他人的愤怒等同于生存威胁。
- “关系很脆弱”的预期:认为只要稍有不顺从,关系就会破裂,源于“爱都是有条件的”信念。
3. 为什么讨好型人格者会无条件地附和他人,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无条件附和他人,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压抑。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 回避羞耻感、压力感和恐惧感:害怕表达真实想法会遭到否定、批评。
- 对真实自我的不接纳和“我是谁”的迷茫:认为自己的某些个性是“坏的”,或通过与他人保持一致获得安全感。
- 害怕展露锋芒:担心他人嫉妒,或相信只有做“乖孩子”才能获得爱。
4. 讨好型人格为何难以向他人提出要求?这与其自卑和自恋有何关联?
讨好型人格难以向他人提出要求,是内心**“既自卑又自恋”**冲突的表现:
- 不能被打破的自恋:内心深处有一种“我无所不能”的原始执念,提要求意味着承认依赖和不足,会损害其“全能”的自恋感。
- 被放大的自卑:自恋面对“我不完美”的现实,产生自卑情绪,认为“我不配被满足”。
- 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的错误信念:将爱自己与爱他人对立,认为提要求是道德败坏的自私行为。
5. “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的讨好者,最终会面临什么负面后果?
这类讨好者为了追求认可,总是做“应该做”的事情而非“想做”的事情,会带来以下苦果:
- 追求认可的歧途:将他人的认可视为“背书”,避免独自承担责任。
- 被神化的认可:将他人的认可视为判断好坏的唯一标准,即便与自身不符也自我怀疑。
- 丧失自我,与成功绝缘:长期活在他人的意志里,丧失自我认知和判断力,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就。
- 权力和责任不对等:对身边人负责,却不对自己负责,将生活决定权拱手让人。
6. 讨好者为何会有“停不下来的微笑”?这种行为模式会带来哪些心理负担?
讨好者习惯性微笑,并非出于愉悦,而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背后隐藏着:
- 不安全的世界观:潜意识里认为“外界很危险而我很弱小”,通过微笑示弱、顺从,避免冲突。
- “无害”形象的合理化:将微笑合理化为修养,实则被动且带有恐惧的示好。
- 攻击性表达受阻:害怕表达攻击性会导致报复,压抑愤怒,用微笑掩饰,最终导致自我攻击(如抑郁、焦虑)和不安全感。
7. 讨好者为何从不发脾气或否认愤怒的存在?这种情绪压抑会造成什么后果?
讨好者从不发脾气或否认愤怒,是因为他们:
- 将情绪视为“猛兽”:认为愤怒可怕、失控,会伤害他人、毁灭关系。
- 被高估的情绪杀伤力:过度夸大愤怒破坏力,压抑愤怒使其在内心积聚。
- 自我道德绑架:坚信有修养的人不该发脾气。这种情绪压抑的后果是:表面风平浪静,内心痛苦不堪;身体和精神疾病(如头痛、失眠、抑郁症)。
8. 讨好型人格者如何摆脱自我苛责和“好人”包袱,实现自我救赎和真正的成长?
摆脱自我苛责和“好人”包袱,实现自我救赎需要:
- 停止自我审判和“高尚”主义:认识到人性有光明也有黑暗,追求“高尚”可能是迎合社会期待。
- 摆脱“牺牲”主义和“受虐”倾向:意识到过度牺牲自己可能为缓解内疚或维持身份认同。
- 破除“完美主义”和“有罪”感:认识到“好”无唯一标准,不应因未达完美而自我谴责。
核心方法包括:
- 放自己一马,升级评判标准:用“存在”而非“好坏”标准看待事物和自己。
- 勇敢“索取”,建立配得感:消除“我不配”的底层信念,敢于向世界索要帮助。
- 持续感恩,学会爱自己:感恩自身所拥有的美好,滋养自己。
最终,通过自我觉察、情绪接纳、连接资源、信念转换、技巧提升、经验获得、爱自己,以及培养积极的身心状态(SELF心理自助疗法),讨好者能够逐步摆脱旧有模式,活出真实的自我,享受自由和喜悦的人生。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