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33分钟
播放:
1.69万
发布:
4天前
主播...
简介...
本周,我们来聊一聊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及其背后可能的成因。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1.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女性占比(2002-2022)
数据来源:教育部统计数据
2. 新增招生名额学科门类分布(2011年vs.2022年)
数据来源:教育部统计数据
3. 徐娜. 新高考改革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考试,2020,(02):13-22.
摘要:新高考改革是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产生影响,应该作为衡量新高考改革是否成功的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上海新高考改革为例,对改革前后3年学生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海男生群体的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于改革前大幅提升,不分层次的入学机会和本科入学机会中的性别差异明显减小。在各层级高校入学机会方面,两性群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多于女生。整体而言,新高考改革促进了男女生入学机会均等,契合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4.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数据
在2021年秋季学期入学的本科生中,女生占比达到58%。In fall 2021, female students made up 58 percent of total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8.9 million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made up 42 percent (6.5 million students).
而在同期入学的研究生当中,女生占比达到了61%。In fall 2021, female students made up 61 percent of total postbaccalaureate enrollment (2.0 million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made up 39 percent (1.2 million students).
5. 皮尤研究中心关于25-34岁美国人拥有学士学位比例的统计结果
6. 皮尤研究中心关于“为什么不上大学”的调查结果
7. 吴斌珍,钟笑寒. 高考制度与大学录取率的性别差异[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02):140-157.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女性的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已经超过男性。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两性大学录取率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被其他研究者忽略的高考制度变量,发现相对于考前填报的志愿填报制度而言,考后知分填报制度显著地提高了高校录取中的女性比例,这些发现可以从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来解释。此外,高中生师比的提高和女教师比例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而高中和大学学费上升则显著降低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
8. 关于中学生教育(成就)期望的若干参考文献
黄超,吴愈晓.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表现与成因[J]. 江苏社会科学,2016,(04):121-132.
摘要: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日益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借鉴社会互动论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我国初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三类重要社会化主体(家长、同辈群体和老师)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第一,女生的教育期望总体高于男生。第二,在家庭内部,男生得到更多的家长监督,但在学校,女生在上进同辈群体和老师的鼓励方面更有优势。第三,家长监督、同辈上进程度和老师鼓励程度均对教育期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认为,教育期望的"男孩危机"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产生。女性教育优势问题带来诸多两性不平等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性别平等观念、社会的性别秩序以及政策实践均有深远影响。
周菲,程天君.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父母教育卷入的影响效应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6):7-16.
摘要: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性别"逆转"现象(女性超越男性)及其社会影响逐渐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文章探讨了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及父母教育卷入(学习参与和管教、亲子沟通与交流、父母教育期望)对其影响效应。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生教育期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教育期望显著高于男生;高父母教育卷入对男女生教育期望均具有正向影响,而低父母教育卷入则对男生教育期望的负面影响更甚于女生;父母教育卷入的提高对男生教育期望的促进作用大于女生。长期以来,教育期望与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研究的关注点更多是针对女性,而要提升中学生特别是男生教育期望、进而促进教育获得的性别均衡发展,需重视和提高父母在子女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卷入。
刘文. 中学生高等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J]. 当代青年研究,2020,(03):78-84.
摘要: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反转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自"威斯康星模型"被广泛认同以来,教育期望是预测教育获得的有效指标,因而高等教育期望性别差异成为解释高等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理想视角。运用"CEPS"数据,考察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他人对其高等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影响效应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第一,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第二,父母期望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更大,女生获得教师的鼓励更多,且女生同伴群体上进程度更高;第三,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现象除了可从同伴群体文化中获得部分解释,两性学生高等教育期望固有差异亦是重要原因。
陈彬莉,白晓曦.女孩的数学成绩何以优于男孩?——基于CEPS 2013年的基线调查数据[J].中国研究,2020,(01):137-159.
摘要: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是教育不平等的一个基本维度,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女孩的学业成就开始赶上甚至超过男孩。本研究以CEPS 2013年基线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传统"男性优势"学科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初中阶段女孩的数学成绩显著高于男孩。一方面,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尤其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孩形成低数学能力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女孩及其父母的高教育期待、女孩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高自律的卷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和参考资料】
1. 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女性占比(2002-2022)
数据来源:教育部统计数据
2. 新增招生名额学科门类分布(2011年vs.2022年)
数据来源:教育部统计数据
3. 徐娜. 新高考改革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考试,2020,(02):13-22.
摘要:新高考改革是否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公平产生影响,应该作为衡量新高考改革是否成功的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上海新高考改革为例,对改革前后3年学生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海男生群体的普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于改革前大幅提升,不分层次的入学机会和本科入学机会中的性别差异明显减小。在各层级高校入学机会方面,两性群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多于女生。整体而言,新高考改革促进了男女生入学机会均等,契合了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4.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数据
在2021年秋季学期入学的本科生中,女生占比达到58%。In fall 2021, female students made up 58 percent of total undergraduate enrollment (8.9 million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made up 42 percent (6.5 million students).
而在同期入学的研究生当中,女生占比达到了61%。In fall 2021, female students made up 61 percent of total postbaccalaureate enrollment (2.0 million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made up 39 percent (1.2 million students).
5. 皮尤研究中心关于25-34岁美国人拥有学士学位比例的统计结果
6. 皮尤研究中心关于“为什么不上大学”的调查结果
7. 吴斌珍,钟笑寒. 高考制度与大学录取率的性别差异[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02):140-157.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女性的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已经超过男性。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两性大学录取率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被其他研究者忽略的高考制度变量,发现相对于考前填报的志愿填报制度而言,考后知分填报制度显著地提高了高校录取中的女性比例,这些发现可以从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来解释。此外,高中生师比的提高和女教师比例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而高中和大学学费上升则显著降低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
8. 关于中学生教育(成就)期望的若干参考文献
黄超,吴愈晓.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表现与成因[J]. 江苏社会科学,2016,(04):121-132.
摘要:女性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日益成为社会学领域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借鉴社会互动论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我国初中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三类重要社会化主体(家长、同辈群体和老师)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第一,女生的教育期望总体高于男生。第二,在家庭内部,男生得到更多的家长监督,但在学校,女生在上进同辈群体和老师的鼓励方面更有优势。第三,家长监督、同辈上进程度和老师鼓励程度均对教育期望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其作用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我们认为,教育期望的"男孩危机"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产生。女性教育优势问题带来诸多两性不平等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性别平等观念、社会的性别秩序以及政策实践均有深远影响。
周菲,程天君. 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父母教育卷入的影响效应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6):7-16.
摘要: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性别"逆转"现象(女性超越男性)及其社会影响逐渐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文章探讨了中学生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及父母教育卷入(学习参与和管教、亲子沟通与交流、父母教育期望)对其影响效应。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生教育期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教育期望显著高于男生;高父母教育卷入对男女生教育期望均具有正向影响,而低父母教育卷入则对男生教育期望的负面影响更甚于女生;父母教育卷入的提高对男生教育期望的促进作用大于女生。长期以来,教育期望与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研究的关注点更多是针对女性,而要提升中学生特别是男生教育期望、进而促进教育获得的性别均衡发展,需重视和提高父母在子女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卷入。
刘文. 中学生高等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J]. 当代青年研究,2020,(03):78-84.
摘要: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反转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自"威斯康星模型"被广泛认同以来,教育期望是预测教育获得的有效指标,因而高等教育期望性别差异成为解释高等教育获得性别差异的理想视角。运用"CEPS"数据,考察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他人对其高等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影响效应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第一,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第二,父母期望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更大,女生获得教师的鼓励更多,且女生同伴群体上进程度更高;第三,女生更期望接受高等教育现象除了可从同伴群体文化中获得部分解释,两性学生高等教育期望固有差异亦是重要原因。
陈彬莉,白晓曦.女孩的数学成绩何以优于男孩?——基于CEPS 2013年的基线调查数据[J].中国研究,2020,(01):137-159.
摘要: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是教育不平等的一个基本维度,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女孩的学业成就开始赶上甚至超过男孩。本研究以CEPS 2013年基线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了传统"男性优势"学科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初中阶段女孩的数学成绩显著高于男孩。一方面,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尤其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孩形成低数学能力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女孩及其父母的高教育期待、女孩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高自律的卷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盛盛_5t3c
5个月前
湖南
240
32:03 男生不害怕失去家庭的支持,而女生如果不抓住教育的机会来获取家庭支持的话,很可能就没机会了
KK_whatever
5个月前
日本
237
17:22 hhhh就有一个很神奇的,很多老登一边鄙视文科生,当然很有可能文科女生首当其冲,一边觉得自己对政史地拥有最高解释权,,,哈,,,
北Bey
5个月前
江西
139
32:01 因为女性在社会中得不到父母资源的倾斜,而男性出了社会之后会继承父母的大部分财产「包括人脉」
yyuzii
5个月前
广东
133
“我不是厌男,我只是厌蠢。” 每次从听到拳头硬,又因主播的反击倍感心情舒畅!哈哈哈👍
叫嚣的树懒
5个月前
广东
83
32:02 男性上大学的期望低于女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底层男性的工作机会多于女性。
法律允许的层面,像工地搬砖,煤矿挖煤,这些不需要很多文化的工作,对女性几乎是完全关闭的,有技术一点的像电子厂组装,长途车司机,女性的占比也少的可怜,招人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招男性。所以很多学习不好的男性会有“大不了去工地搬砖”的想法,而女性没有。
法律灰色的层面,像小额贷款要债,夜店看场,这些行业更加对女性完全关闭,以至于很多女性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就封闭了“大不了出去混社会”的想法,只能用功读书。
所以,女性上学的意愿要强于男性,根本原因是因为底层工种对性别招收不公导致的
稻荷树
5个月前
四川
55
偏个题,我的观察是女性相对遵守规则
森林溪行
5个月前
江苏
54
女性被允许读书还不满百年,加油各位姐妹们!
奔放的豆浆
5个月前
湖北
41
30:54 然后问题就是为什么女性更想上大学 是不是因为职场对男女的要求不平等
Hseng
5个月前
中国香港
35
09:09 喜欢这里。我们应该承认不同性别存在客观差异,但把这种差异夹带上有偏向性的评价是不应该被认同的。
天空蓝_trtB
5个月前
湖南
31
我说前面几千年男的享受教育权利那么久了,也该挪下屁股了,尤其我还是教语文的,感受最明显,高中语文课本里文言文古诗词散文的作者,男性占比太高太高了,难道能排除教育因素的影响吗?希望未来更多更多的女性受教育,书写自己的故事。
开心_5BH6
5个月前
北京
25
自己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还拯救呢,这个社会从男性还没出生自古以来各种资源都对男性倾斜,都这么拯救了还没学上?
TedYSL
5个月前
上海
19
08:00 期待师生串台
穿林打叶
5个月前
美国
19
23:02 男生在现在社会常见的灵活就业的各职业里(像是外卖员、建筑工人、卡车司机之类的不需要太高文化程度的职业)占比较高。女生在职场中的普遍画像是文员之类。当家庭收入不够加上孩子学习不好时,男性应该就直接让他走入社会自谋出路,我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可能想的还是我再多努力一下让她再读一读找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少吃点苦。
希尔维亚
5个月前
北京
15
28:51 女生真的有时候过于谦虚了,不管哪个方面
梁卡特
5个月前
广东
12
一个横向比较(中美),一个纵向比较(时间维度发生了什么),如何分析数据比数据本身重要的多,最后一个主语的转换很有启发意义——被驳斥的结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女生偷走了本该属于男生的东西
小景Jayda
5个月前
广东
12
01:32 我要笑死了!!这段逻辑有毒。
stan_fWZp
5个月前
江苏
9
00:26 笑死,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就有大问题
Ace_Z
5个月前
陕西
8
08:13 主播原来是沈老师学生
我也想吃土豆子
5个月前
山东
8
17:00 主播说得太对了哈哈哈,不是厌男而是厌蠢
HD729407z
5个月前
北京
5
主播一开始就选择错了方向,既然说了高考是应试教育,录取比例是按分数层次划分的,所以只需要划分学校层次就能看出问题。
985中的工科类强校
北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哈工大,北理工,西工大,电子科大,西工大
目前为止,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超过男七女三
985传统文科经管类
人大,还是男多女少,男六女四
师范类
北师大,华东师大,女六男四
综合类
北大,还是男多女少,男六女四
211类总体本科招生录取比例,男56%,女44%
女生在本科总体录取比例大幅领先男生的前提下,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反而大幅落后男生
所以女生的录取比例优势全部是在非重点大学中拉开的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男生上限高下限低。女生上限低下限高。
主播来评价一下,我这个说法是不是事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