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91分钟
播放:
253
发布:
15小时前
主播...
简介...
什么是认知盈余?一个关于杜松子酒、情景喜剧和“大笑猫”的故事
开篇:一个寻找鼠标的女孩
克莱·舍基(Clay Shirky)最喜欢讲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正和自己四岁的女儿一起看DVD。电影放到一半,小女孩毫无征兆地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电视机屏幕背后。她爸爸以为她想看看电影里的演员是不是真的躲在那里,但她找的不是演员。小姑娘围着屏幕后面的电线绕来-绕去,爸爸问她:“你在做什么?”
小女孩从屏幕后方探出头,认真地回答:“找鼠标。”
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四岁的孩子会期待电视是可互动的?这反映了我们与媒介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消费信息,而是期望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这种变化释放了一种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资源。本文将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为你解析这个重要的概念——“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并阐明它为何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
1. 故事的开端:从“杜松子酒”到“情景喜剧”
要理解“认知盈余”,我们得先回到过去,看看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处理他们多余的“闲暇时间”的。
1.1. 18世纪伦敦的“杜松子酒狂热”
想象一下18世纪工业化时期的伦敦。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古老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同时也拥有了大量无所适从的闲暇时间。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催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杜松子酒狂热”(Gin Craze)。
杜松子酒廉价、易得且能让人迅速麻醉,它成了新兴城市人群应对陌生环境和巨大压力的“麻醉剂”。人们用它来消耗那些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手推车在街头随处可见,如果你买不起一杯,可以买一块被酒浸泡过的抹布;一些投机的小贩甚至发明了名为“喵咪咪”的橱柜来规避禁酒令。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危机。克莱·舍基将这种被消耗掉的资源称为一种“公民盈余”(civic surplus)。
后来,当咖啡馆、互助社团等新的社会结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盈余时间时,杜松子酒狂热才逐渐消退。人们找到了比麻痹自己更好的方式来连接与合作。
1.2. 20世纪的“情景喜剧”
现在,让我们把时钟拨到二战后的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教育的普及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整个社会再次拥有了巨大的自由时间盈余。这一次,我们用来应对这种盈余的“润滑剂”是什么呢?
克莱·舍基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类比:情景喜剧(以及各类电视节目)就是我们的杜松子酒。
为什么会这样?二战后,郊区化、频繁搬家等社会变迁削弱了传统的邻里关系和社群联系,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日益增加。而电视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心理学上的“社交替代假说”(social surrogacy hypothesis)认为,电视不仅替代了我们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屏幕上的角色更成为了我们的“想象中的朋友”。看电视成了一种对抗孤独感的完美工具,它把我们牢牢地粘在沙发上,成为一个被动的消费者。这个“现代杜松子酒”的规模有多大?
根据统计,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是2000亿个小时。整个发达国家社会做得最多的三件事,分别是工作、睡觉和看电视。
1.3. “认知盈余”的诞生
基于前面的故事,克莱·舍基将认知盈余定义为:
全世界受教育公民所拥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才智的总和。
这是一个每年以万亿小时计算的庞大资源。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个巨大的资源一直像18世纪的杜松子酒和20世纪的情景喜剧一样,被被动地“消费”掉了。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有机会停止被动地“喝掉”我们的时间,转而用它来创造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呢?
--------------------------------------------------------------------------------
2. 点燃盈余的火花:从被动消费到主动分享
点燃认知盈余这堆巨大干柴的火花,正是互联网。它彻底改变了我们与信息的关系,将我们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看清这场变革的核心:
特征
20世纪传统媒介
21世纪社会化媒介
传播方向
单向广播(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双向/多向(人人都能创造和分享)
参与门槛
极高(需要专业设备和机构)
极低(只需要电脑或手机)
用户角色
被动的观众或读者
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分享者
这个转变的本质在于,互联网工具的普及,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跨越“消费”与“创造”之间的鸿沟。我们不再只是坐在沙发上的“沙发土豆”(sofa potatoes),或是仅仅围观的“打酱油的人”(looky-loos),而是成为了能够创造、分享和协作的参与者。
--------------------------------------------------------------------------------
3. 认知盈余的世界:从“大笑猫”到维基百科
当数以亿计的人们开始利用他们的认知盈余时,世界会发生什么?答案从看似微不足道的娱乐,到足以改变社会的伟大工程,无所不包。
3.1. 最低门槛的创造:“大笑猫”的价值
你可能见过“大笑猫”(lolcat)——一张可爱的猫咪图片,配上一句故意拼错的、符合猫咪口吻的有趣标题。收集这类图片最多的网站之一是 ICanHasCheezburger。
这看起来很愚蠢,不是吗?但克莱·舍基认为,即使是创造一张看似愚蠢的“大笑猫”图片,也比被动地看半小时电视更有价值。为什么?因为这代表了一种从纯粹消费到主动创造的转变。
真正的鸿沟在于“什么都不做”和“做点儿什么”之间。
创造“大笑猫”的人已经跨过了这道坎。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传递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你也能玩这个游戏”。它代表了人们利用认知盈余,迈出的从被动到主动的第一步。
3.2. 伟大的公共工程:维基百科的奇迹
如果说“大笑猫”代表了认知盈余的下限,那么维基百科(Wikipedia)则展示了它的上限能有多么宏伟。
维基百科是一部由全球志愿者协作完成的在线百科全书。它的诞生和发展,完全依赖于无数人贡献出的零散时间和知识。这个项目的规模有多大?让我们用电视时间来衡量一下:
* 维基百科的创建:截至2008年,总共花费了大约一亿个小时的人类思考。
* 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仅仅一个周末,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就超过了一亿小时。他们每年看电视的时间,足够用来完成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
这个对比令人震撼。它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将认知盈余中极小的一部分(比如仅仅1%)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创造和分享,其产生的公共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3.3. 改变社会的力量:Ushahidi平台
认知盈余不仅能创造娱乐和知识,还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监督权力。Ushahidi平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故事背景:2008年初,肯尼亚总统选举后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然而,政府禁止主流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导致信息闭塞,人们无法了解身边的危险。
* 解决方案:政治活动家奥赖·奥科罗(Ory Okolloh) 在她的博客上记录冲突,信息量很快让她不堪重负。于是,她与程序员**埃里克·赫斯曼(Erik Hersman)和大卫·考比亚(David Kobia)**一拍即合。他们三人仅用短短三天,就开发出了一个名为Ushahidi(意为“目击”或“证明”)的平台。
* 运作方式:任何普通市民,只需要通过一条简单的手机短信,就能上报自己目击的暴力事件。这些信息会被自动收集,并实时显示在一张全国地图上。
* 价值升华:Ushahidi将无数分散的个人观察,编织成了一幅全国性的真实画面。它为普通公民提供了监督权力的工具,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锁定人道救援目标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是可复制的,后来被用于监督印度和墨西哥的选举,以及海地和智利地震后的伤员搜救工作。
Ushahidi证明了,当认知盈余与公民价值相结合时,少数人使用廉价的工具,投入很少的时间和金钱,就能创造出五年前没人能够想象的、足以改变世界的资源。
--------------------------------------------------------------------------------
4. 总结:我们都在寻找那只“鼠标”
“认知盈余”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由三个核心要素共同驱动:
* 原材料:我们共同拥有的、每年以万亿小时计的自由时间与才智。
* 催化剂:让创造、分享和协作变得前所未有廉价的互联网工具。
* 驱动力:人类内在的动机。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研究表明,我们天生渴望自治(掌控自己的行为)、胜任感(做好一件事的满足感)、归属感(成为群体的一员)以及慷慨分享。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篇那个“寻找鼠标的小女孩”的故事。她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启示:新一代人天生就期待世界是可参与、可互动、可创造的。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他们期待在每一个屏幕背后,都能找到那只属于自己的“鼠标”。
今天,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握有参与创造的机会。问题不再是“我们哪儿来的时间?”,而是“我们想用这些时间一起做些什么?”
开篇:一个寻找鼠标的女孩
克莱·舍基(Clay Shirky)最喜欢讲一个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正和自己四岁的女儿一起看DVD。电影放到一半,小女孩毫无征兆地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电视机屏幕背后。她爸爸以为她想看看电影里的演员是不是真的躲在那里,但她找的不是演员。小姑娘围着屏幕后面的电线绕来-绕去,爸爸问她:“你在做什么?”
小女孩从屏幕后方探出头,认真地回答:“找鼠标。”
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四岁的孩子会期待电视是可互动的?这反映了我们与媒介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消费信息,而是期望能够参与、创造和分享。这种变化释放了一种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资源。本文将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为你解析这个重要的概念——“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并阐明它为何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
1. 故事的开端:从“杜松子酒”到“情景喜剧”
要理解“认知盈余”,我们得先回到过去,看看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处理他们多余的“闲暇时间”的。
1.1. 18世纪伦敦的“杜松子酒狂热”
想象一下18世纪工业化时期的伦敦。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古老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同时也拥有了大量无所适从的闲暇时间。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催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杜松子酒狂热”(Gin Craze)。
杜松子酒廉价、易得且能让人迅速麻醉,它成了新兴城市人群应对陌生环境和巨大压力的“麻醉剂”。人们用它来消耗那些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手推车在街头随处可见,如果你买不起一杯,可以买一块被酒浸泡过的抹布;一些投机的小贩甚至发明了名为“喵咪咪”的橱柜来规避禁酒令。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危机。克莱·舍基将这种被消耗掉的资源称为一种“公民盈余”(civic surplus)。
后来,当咖啡馆、互助社团等新的社会结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盈余时间时,杜松子酒狂热才逐渐消退。人们找到了比麻痹自己更好的方式来连接与合作。
1.2. 20世纪的“情景喜剧”
现在,让我们把时钟拨到二战后的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教育的普及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整个社会再次拥有了巨大的自由时间盈余。这一次,我们用来应对这种盈余的“润滑剂”是什么呢?
克莱·舍基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类比:情景喜剧(以及各类电视节目)就是我们的杜松子酒。
为什么会这样?二战后,郊区化、频繁搬家等社会变迁削弱了传统的邻里关系和社群联系,人们的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日益增加。而电视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心理学上的“社交替代假说”(social surrogacy hypothesis)认为,电视不仅替代了我们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屏幕上的角色更成为了我们的“想象中的朋友”。看电视成了一种对抗孤独感的完美工具,它把我们牢牢地粘在沙发上,成为一个被动的消费者。这个“现代杜松子酒”的规模有多大?
根据统计,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是2000亿个小时。整个发达国家社会做得最多的三件事,分别是工作、睡觉和看电视。
1.3. “认知盈余”的诞生
基于前面的故事,克莱·舍基将认知盈余定义为:
全世界受教育公民所拥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才智的总和。
这是一个每年以万亿小时计算的庞大资源。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个巨大的资源一直像18世纪的杜松子酒和20世纪的情景喜剧一样,被被动地“消费”掉了。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有机会停止被动地“喝掉”我们的时间,转而用它来创造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呢?
--------------------------------------------------------------------------------
2. 点燃盈余的火花:从被动消费到主动分享
点燃认知盈余这堆巨大干柴的火花,正是互联网。它彻底改变了我们与信息的关系,将我们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看清这场变革的核心:
特征
20世纪传统媒介
21世纪社会化媒介
传播方向
单向广播(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双向/多向(人人都能创造和分享)
参与门槛
极高(需要专业设备和机构)
极低(只需要电脑或手机)
用户角色
被动的观众或读者
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分享者
这个转变的本质在于,互联网工具的普及,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跨越“消费”与“创造”之间的鸿沟。我们不再只是坐在沙发上的“沙发土豆”(sofa potatoes),或是仅仅围观的“打酱油的人”(looky-loos),而是成为了能够创造、分享和协作的参与者。
--------------------------------------------------------------------------------
3. 认知盈余的世界:从“大笑猫”到维基百科
当数以亿计的人们开始利用他们的认知盈余时,世界会发生什么?答案从看似微不足道的娱乐,到足以改变社会的伟大工程,无所不包。
3.1. 最低门槛的创造:“大笑猫”的价值
你可能见过“大笑猫”(lolcat)——一张可爱的猫咪图片,配上一句故意拼错的、符合猫咪口吻的有趣标题。收集这类图片最多的网站之一是 ICanHasCheezburger。
这看起来很愚蠢,不是吗?但克莱·舍基认为,即使是创造一张看似愚蠢的“大笑猫”图片,也比被动地看半小时电视更有价值。为什么?因为这代表了一种从纯粹消费到主动创造的转变。
真正的鸿沟在于“什么都不做”和“做点儿什么”之间。
创造“大笑猫”的人已经跨过了这道坎。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传递了一个强大的信息:“你也能玩这个游戏”。它代表了人们利用认知盈余,迈出的从被动到主动的第一步。
3.2. 伟大的公共工程:维基百科的奇迹
如果说“大笑猫”代表了认知盈余的下限,那么维基百科(Wikipedia)则展示了它的上限能有多么宏伟。
维基百科是一部由全球志愿者协作完成的在线百科全书。它的诞生和发展,完全依赖于无数人贡献出的零散时间和知识。这个项目的规模有多大?让我们用电视时间来衡量一下:
* 维基百科的创建:截至2008年,总共花费了大约一亿个小时的人类思考。
* 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仅仅一个周末,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就超过了一亿小时。他们每年看电视的时间,足够用来完成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
这个对比令人震撼。它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将认知盈余中极小的一部分(比如仅仅1%)从被动消费转向主动创造和分享,其产生的公共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3.3. 改变社会的力量:Ushahidi平台
认知盈余不仅能创造娱乐和知识,还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监督权力。Ushahidi平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故事背景:2008年初,肯尼亚总统选举后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然而,政府禁止主流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导致信息闭塞,人们无法了解身边的危险。
* 解决方案:政治活动家奥赖·奥科罗(Ory Okolloh) 在她的博客上记录冲突,信息量很快让她不堪重负。于是,她与程序员**埃里克·赫斯曼(Erik Hersman)和大卫·考比亚(David Kobia)**一拍即合。他们三人仅用短短三天,就开发出了一个名为Ushahidi(意为“目击”或“证明”)的平台。
* 运作方式:任何普通市民,只需要通过一条简单的手机短信,就能上报自己目击的暴力事件。这些信息会被自动收集,并实时显示在一张全国地图上。
* 价值升华:Ushahidi将无数分散的个人观察,编织成了一幅全国性的真实画面。它为普通公民提供了监督权力的工具,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锁定人道救援目标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个模式是可复制的,后来被用于监督印度和墨西哥的选举,以及海地和智利地震后的伤员搜救工作。
Ushahidi证明了,当认知盈余与公民价值相结合时,少数人使用廉价的工具,投入很少的时间和金钱,就能创造出五年前没人能够想象的、足以改变世界的资源。
--------------------------------------------------------------------------------
4. 总结:我们都在寻找那只“鼠标”
“认知盈余”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由三个核心要素共同驱动:
* 原材料:我们共同拥有的、每年以万亿小时计的自由时间与才智。
* 催化剂:让创造、分享和协作变得前所未有廉价的互联网工具。
* 驱动力:人类内在的动机。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研究表明,我们天生渴望自治(掌控自己的行为)、胜任感(做好一件事的满足感)、归属感(成为群体的一员)以及慷慨分享。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篇那个“寻找鼠标的小女孩”的故事。她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启示:新一代人天生就期待世界是可参与、可互动、可创造的。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他们期待在每一个屏幕背后,都能找到那只属于自己的“鼠标”。
今天,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握有参与创造的机会。问题不再是“我们哪儿来的时间?”,而是“我们想用这些时间一起做些什么?”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