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中高密度的节日已经过去大半,下一个大概是十一或者…为什么会说起这个,不知道。最近日常与健身听得比较多的是自己建的一个十三首乐曲的乐单,这些音乐,以自由爵士(Free Jazz)为主,不重复、叠句和变化不定的进行速度,展现出的音乐风格常夹杂着人声的哭号、小喇叭或萨克斯风的乐器悲鸣,很难用“好听”来形容。而这样的音乐却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听觉极大的自由,和器乐摩擦带来的情感力量。将很多“不理解”诉诸于对知识的搜索与考证,那些奇怪的“叫喊”是对正当权利争取的一种声音,这是音乐的复杂之处,也是音乐的迷人之处。(“自由爵士乐的诞生有其政治上与种族上的背景因素,它曾是黑人争取人权与自觉运动的战歌,因此与60年代初期黑人民权运动息息相关”。)
不多说了,直接听音乐吧。
00:00 Sex Mob - Kitchen

Sex Mob 把一种优雅情调,转译成了一种黏腻、古怪、甚至带点“厨房油烟味”的地下爵士感。能听出 Swing的骨架,也能感受到 Free Jazz的破坏力。
04:03 Albert Ayler - Summertime

Ayler 罕见地处理“标准曲目”,三重奏的形式,Ayler 吹奏的次中音萨克斯风像是灵魂破体而出,鼓与贝斯如潮汐般起伏。这是一次被撕裂的、悲怆的“夏日之歌”。
13:03 Eric Dolphy - Glad To Be Unhappy

在《Outward Bound》这张专辑中,Dolphy 以极为罕见的单簧管演绎这首曲子,木质的音色,让这首歌多了分朦胧与内省,旋律游移不定,优雅孤绝。
18:30 Ivo Perelman,Matthew Shipp,Joe Morris - Spirit World

《Spirit World》(更准确地说,是专辑《Spirit in the Wind》中的一首曲目)是“自由爵士即兴三重奏大师 Ivo Perelman (萨克斯)、Matthew Shipp (钢琴) 和 Joe Morris (吉他) 的一次深刻音乐对话”。这首曲子代表了他们高度默契、充满探索精神和情感深度的合作成果。音乐完全是即兴产生的。
22:39 John Coltrane - Compassion

《Compassion》是John Coltrane 创作并演奏的一首深邃而重要的作品,诞生于他艺术生涯中极具精神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晚期阶段。他是这首曲子的作曲者和精神核心,萨克斯演奏在这首曲子中超越了技巧展示,成为一种祈祷、呐喊和疗愈的力量。试图用声音直接传达“悲悯”这种深刻的情感状态。
29:28 Keith Tippett - Gridal Suite

《Gridal Suite》是 Keith Tippett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将现代爵士、前卫摇滚、室内乐、自由即兴融合。Tippett 带领一支由七人组成的小型合奏团(包括他本人在内),Tippett 的钢琴时而主导,时而退居幕后,为管乐与打击乐提供开放的空间。他的触键既有 Cecil Taylor 式的猛烈,又带有 Bill Evans 式的诗意。
35:41 Paul Flaherty,Chris Corsano - The Great Pine Tar Scandal

一支球棒的焦油丑闻,在 Paul Flaherty 和 Chris Corsano 手中,被演绎成了一场没有裁判、没有规则、只有本能与怒火的声音搏斗。《The Great Pine Tar Scandal》像一场现场焚烧,是肺和木头的冲突,是自由即兴的极致发挥。
47:06 Pink Freud - Flying Dolphy

《Flying Dolphy》是波兰著名融合爵士乐队 Pink Freud创作并演奏的一首代表性的作品。乐队将前卫爵士、摇滚能量、电子元素和朋克态度置入其中,同时也明确表达了对传奇先锋爵士音乐家Eric Dolphy(1960年代自由爵士的先驱,以其对低音单簧管、中音萨克斯、长笛的探索闻名)的致敬。
50:41 Revolutionary Ensemble - New York

Revolutionary Ensemble 是 1970 年代最具实验性与政治意识的自由爵士团体之一,由三位技艺超群的即兴演奏家组成。与 Ornette Coleman 的Harmolodics或 Cecil Taylor 的密集建筑式自由不同,Revolutionary Ensemble 更注重空间、质地与多重声音角色的交错,将古典、爵士与第三世界音乐理念结合成一种独特的集体语言。《New York》是他们1973年现场专辑《Manhattan Cycles》中的第一部分,全曲长达约27分钟,是一段不间断的自由即兴,标题直接呼应他们身处的城市,像是对“纽约状态”的具象化呈现。
56:54 The Thing - Viking

“Viking” 不只是北欧文化的标识,更像是对 The Thing 自身美学的一种隐喻——他们的音乐野蛮而精准、原始却富有仪式感,就像维京人。整首曲子结构松散但充满方向感,像一艘破冰船在刺骨的爵士海域中前行:萨克斯风是怒吼与号角,贝斯/电贝斯是地基与反击者。
01:05:47 Sun Ra - A Call for All Demons

《A Call for All Demons》出自 Sun Ra 的早期作品时期,是一首结构相对清晰、但已展现他对宇宙和神秘主义兴趣的作品。富有节奏感的钢琴和铜管合奏,神秘而有张力的主旋律,即兴演奏中微妙的不和谐音,正如曲名所暗示,“召唤所有的恶魔”。(“恶魔”可能代表的是人类内心深处被压抑的能量,或是宇宙中的混沌力量。)虽然这首曲子不像他后来更自由派的作品那么激进,但它已显露出 Sun Ra 在爵士语汇之外探索“宇宙音乐”(Cosmic Music)的野心。
01:10:07 Sun Ra - Space Is The Place

《Space Is the Place》融合了Free Jazz、电子音效、迷幻音乐和即兴演奏,曲中常见密集的打击乐、电子合成器音景,以及富有咒语感的重复性人声,制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宇宙航行”感。Sun Ra 本人使用电子琴和合成器,营造出科幻般的音场。他的乐团——The Arkestra,则在混乱与秩序之间自由游走,像是在模拟星系间的混沌秩序。
01:31:21 Sun Ra - The Magic City

Sun Ra 1960年代中期的重要创作之一,曲名是对他家乡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Birmingham, Alabama)的致敬。伯明翰有一个别称就叫“魔法之城”(The Magic City),源于这座工业城市在19世纪末的迅速崛起。超过 27分钟的长篇实验即兴演奏作品,是 Sun Ra 宇宙音乐理念的极致体现。它包括自由爵士、电子音色、非线性节奏(多种打击乐并行推进,制造出一种“时间解体”的感受),整体听来,像是在穿越一个神秘的能量场,有秩序又混沌,有生有灭。
封面:Sun Ra 1973-2-14 发行的专辑《Space Is The Place》封面(这张专辑里最喜欢专辑同名曲目,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