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喧嘩的大多數》節選回顧
核心主題:本書節選深入剖析了在當今信息過載、社群極化的時代,“思考”這一行為本身的困境與出路。作者艾倫·雅各布斯挑戰了將思考等同於克服認知偏誤的傳統觀念,強調其根深蒂固的社會性與情感性。他指出,真正的思考障礙並非缺乏理性,而是缺乏思考的意願,因為思考可能威脅到我們最珍視的——群體歸屬感。本書旨在提供一條路徑,幫助我們在喧嘩中更好地思考。
一、 思考的真正障礙:對歸屬感的渴望
我們通常認為思考的難點在於克服大腦的各種認知偏誤(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然而,作者認為,這並非問題的核心。最根本的挑戰是,我們常常根本就不想思考。因為思考是艱難的,且更重要的是,它可能讓我們與所在的社群產生衝突,從而帶來被排斥的恐懼。
C.S.劉易斯提出的**“內環”(Inner Ring)概念精準地描述了這一困境。人們天生渴望歸屬感,希望成為“圈內人”。一旦進入一個群體,我們就會不自覺地維護群體的觀點,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成員身份。在這種情況下,言論的合理性變得次要,其能否加強我們的社會聯結變得更為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遇到不同意見時,第一反應往往是進入“反駁模式”,而非花時間思考——作者稱之為“給它5分鐘”**原則的缺失。
二、 “獨立思考”的神話:思考的社會性
我們常常讚美“獨立思考”,但作者尖銳地指出,完全脫離他人的獨立思考是一個神話。思考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是我們對他人思想與言行的回應。
梅甘·菲爾普斯-羅珀離開“西波羅浸信會”的經歷便是一个力證。她的轉變並非發生在真空中,而是在與“他者”(一位猶太博主)的持續對話中,開始認真對待並思考對方的觀點,從而動搖了自己原有的信仰體系。這說明,思考並非“為自己想”,而是開始“考慮別人的想法”。
我們對“獨立思考者”的稱讚,往往只是因為這個人恰好開始贊同我們的觀點。當別人與我們意見相悖時,我們則傾向於認為他們是受到了“負面影響”。因此,思考的出路不在於孤立,而在於如何健康地進行社會性思考。作者的親身經歷是,同時從屬於幾個觀點迥異的群體,能迫使自己直面視野的狹隘,從而提升思考能力。
三、 更好地思考:整合情感、同理心與語言
要提升思考能力, Jacobs提出了幾個關鍵路徑:
1. 整合理性與情感: 普遍的誤解是,好的思考需要壓抑情感。作者通過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例子反駁了這一點。穆勒在純粹的理性教育下遭遇精神危機,最終靠詩歌(情感)才得以療愈。他認識到,健康的情感是全面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必要部分。我們不僅要理性地分析,更要學會正確地去感受。
2. 踐行同理心與“體驗派表演”: 一個糟糕的思考習慣是使用**“換句話說”**策略,即將對方觀點歪曲為一個易於攻擊的“稻草人”。克服這一點的良方,是踐行一種思想上的“體驗派表演”:努力去理解對方的處境與情感,嘗試在對方的思維框架內思考,甚至先清晰、準確地複述對方的論點並獲得其認可,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需要深切的同理心,甚至是“愛”。
3. 警惕語言的“辭屏”: 語言塑造思考。肯尼斯·伯克提出的**“辭屏”(terministic screen)**概念指出,我們使用的特定詞彙(關鍵詞)和隱喻(如“辯論是戰爭”)會像濾網一樣,引導我們的注意力,突出某些事實而遮蔽另一些。我們必須對這些語言模式保持警覺,認識到它們如何限制了我們的思考。
四、 思考的代價與健康的歸屬感
真正的思考是有風險的,它可能讓你失去朋友和群體的認同。然而,健康的群體(作者稱之為具備真正“成員資格”的群體)應能容納善意的質疑與不同意見,其成員之間因獨特性而相互聯結,而非因觀點一致而被捆綁。
最終,在喧嘩的時代,思考不僅是一種智力活動,更是一種需要勇氣、謙遜和愛的倫理實踐。它要求我們在追求真理的同時,小心翼翼地維護與他人的聯結,並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深入探讨思考的本质,围绕艾伦·雅各布斯的书《喧哗的大多数》展开。雅各布斯指出,认知偏差如锚定效应和确认偏误等,虽让人沮丧,却揭示了思考过程的复杂性。我们会讨论逃避思考的原因,社会压力如何影响个体判断,以及真实的思考需要付出的努力与代价。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与心理学理论,我们希望帮助听众更审慎、更明智地思考,理解背后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00:02:05:思考的本质:探索、权衡和猜想的复杂过程
00:05:08:深入思考的艺术:揭示人类决策中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的秘密
00:10:15:互联网时代的集体性狂热:思考荔枝的限制与挑战
00:15:23:信仰的迷失与自我探索:一个教会领袖的内心挣扎
00:20:29:孩子的思维探索:从自我中心到真实生动的过程
00:25:38:篮球巨星的追求:雅各布斯对格拉德威尔批评的反驳
00:30:44:寻找健康的群体归属:成员资格与内环的界限
00:35:54:白人身份与赔偿需求: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议题
00:41:02:复杂性与敌意:重新思考我们对反感的情绪处理
00:46:10:鲍威尔主义的错觉:为何网络上的争吵更容易升级?
00:51:18:大脑的快速反应系统:情绪与理性思考的平衡之道
00:56:24:标签与关键词:语言中的群体归属与认知偏差
良好的思考为什么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做到?
文本指出,我们之所以在思考上比自己想象的更糟糕,原因在于存在大量且广泛的认知偏差(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等),这些偏差使得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偏离轨道。更为根本的是,人们常常缺乏思考的意愿,主动逃避深入思考。思考被认为是负累、厌倦,会使人远离熟悉舒适的习惯,使生活复杂化,甚至与钦佩、喜爱的人产生分歧。此外,快速的信息流和社交媒体环境放大了我们寻求认同的本能,使我们更不愿意对大众认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倾向于用情感代替思考,而不是进行理性分析。
纯粹的“独立思考”是否存在?思考的社会性体现在哪里?
文本认为,纯粹的“独立思考”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的思考总是对他人想法和言行的回应,具有不可避免的、彻底的、奇妙的社会性。当人们称赞某人“独立思考”时,通常只是因为这个人不再表达自己讨厌的观点,而更像自己赞同的人。如果我们相信某个观点是正确的,就会认为其得出过程是独立完成的,而如果认为是错误的,则会归咎于受了负面影响。实际上,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判断,都来自我们与其他人的相互交流。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例子也说明,即使是看似独立的科学思维,也受到个体知识局限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情感在良好的思考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何说纯粹的理性不足以指导行为?
文本引用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的观点,强调了情感在思考中的重要性。穆勒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分析的习惯会消磨情感”,纯粹的分析能力不足以指导行动,培育情感是必要的。达马西奥的神经学研究也证实,当人们缺乏必要的情绪反应时,决策能力会受到严重损害。SM女士的例子表明,缺乏恐惧感虽然避免了负面情绪,但也使其难以对危险信息做出自发反应,容易陷入困境。思考的第一系统依赖情感和直觉来减轻认知负荷并做出快速反应。因此,纯粹的理性不足以指导行为,适度的情感和倾向是思考所必需的。学习正确地感受,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思考。
集群(分类)对我们的思考有何影响?它在哪些方面有用,又有哪些潜在危险?
文本指出,集群(分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必要方式,它有助于我们管理过载的信息,识别有价值和有用的内容。例如,在招生工作中,快速的筛选条件就是一种快捷分类法。此外,集群也是一种容纳策略,可以团结有共同目标的人群,如LGBTQIA群体。然而,集群也抹杀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且基于团结的集群往往是脆弱和暂时的,容易分裂。更为危险的是,一些人会利用集群来掌控他人,强行推行和强化社会分类,并推广恶毒的神话。对卡尔霍恩和桑格的分析表明,那些不仅持有错误观点,更积极倡导和推行歧义分类的人尤为危险。我们需要培养对强力集群的警惕性,并适时地拒绝极端的社会分类,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文化对立者”的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和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克服对“异类”的排斥?
文本通过斯科特·亚历山大的博文和研究指出,“文化对立者”往往是我们自己群体之外的、与我们相近的人,而不是完全陌生或遥远的群体。现代社会中的党派歧视甚至可能强于种族偏见。人们惩治异类的欲望,有时会超出支持自己人的意愿。克服对“异类”的排斥,需要认识到那些持有令人厌恶观点的人也可能并非怪物,他们可能受制于特定环境或情感。仅仅将对方归咎于道德或心理缺陷是错误的,因为即使是我们最爱和最敬佩的人也会犯错。文本提倡的克服方法之一是找出对手中最聪明、最理智、最公正的代表,并学习像戴维·阿比波尔那样,以友好和幽默回应攻击,使对方将我们视为“人类的一分子”,而不是无名无姓的文化对立者。
“鲍沃尔主义”和“换句话说”等策略如何阻碍真正的思考和沟通?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思维陷阱?
文本将“鲍沃尔主义”定义为直接假设对手错误,然后解释其错误之处的辩论策略,这实际上是一种人身攻击的变种。而“换句话说”策略则是通过歪曲或简化对方观点来攻击一个“稻草人”,这比反驳真实的观点容易得多。这些策略都源于将辩论视为“战争”的隐喻,阻碍了真正的沟通和理解,剥夺了对他人的同情心。为了避免这些思维陷阱,文本提倡罗宾·斯隆在恒今基金会辩论会中观察到的方式:在反驳之前,真诚地、让对手满意地总结对方的论点。这种方式要求我们超越单纯的论证,投入“体验派表演”和“双系统”的思维,既需要敏锐的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力,也需要密切的关注、深切的同理心,甚至需要爱。它迫使我们理解和尊重对手的观点,即使最终并不认同。
在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迂回策略”有什么作用?
文本认为,在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加工习惯使得我们很难花时间深入思考,容易进入“反驳模式”。社交媒体没有强制性的等待时间,放大了冲动回应的倾向。为了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文本首先强调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第一疗程。其次,思考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没有万事皆可用的指南。就像布莱恩·伊诺和彼得·舒米 Schmitz 的“迂回策略”卡牌一样,有时候直接解决问题反而更糟,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思考以外的事情上。书中接下来会通过趣闻逸事和其他领域的话题来探讨糟糕的思考方式,并描述有助于实践“思考”这门艺术的良好习惯。这暗示着良好的思考习惯可能需要间接的、多角度的培养方式,而不是直接的、线性的方法。
为什么说“保持开放的心态”并非总是好的?我们应该在“立场坚定”和“立场松动”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文本质疑了对“开放的心态”的普遍推崇,认为我们并非真的希望人们在所有问题上都保持开放。有些事情(如绑架是否道德)是应该坚定信念的。切斯特顿的比喻说明,开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咬住某些坚固的东西”,思想需要坚定的信念来滋养。问题在于我们经常在不该坚定信念的地方固执己见,而在应该坚信不疑的地方动摇。参照亚里士多德的德行观,良好的思考需要在“立场坚定”和“立场松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过于固执会使我们忽视事实变化,而过于谨小慎微则会使我们优柔寡断。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保持警惕和维护立场是自然反应,但也可能导致承诺升级,即使项目注定失败也不愿放弃。找到平衡需要我们评估自己的知识水平,并在证据不充分或矛盾时保持中立,同时也要诚实地面对这种不确定性。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