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74分钟
播放:
1.3万
发布:
2天前
主播...
简介...
- 主播 -
海博
- 嘉宾 -
姚江鸿,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
- 你会听到 -
03:14 1944,一个被忽视的年份
10:36 一号作战的缘起: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的矛盾
16:28 破产的一号作战:绝对国防圈的突破
20:09 一号作战前,国共对日苏信号的解读与判断
25:14 豫湘桂为何一溃千里
34:07 长衡会战中的薛岳被视为「南斯拉夫狄托」
39:16 桂柳会战中的难民
42:26 溃败引发的震动:华南分离运动
47:01 中共在一号作战中的应对
56:44 1944中的美国因素
64:53 从延安走向世界,美军观察组的到来
67:35 豫湘桂溃败与雅尔塔会议的缺席
海博
- 嘉宾 -
姚江鸿,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
- 你会听到 -
03:14 1944,一个被忽视的年份
10:36 一号作战的缘起:大本营与中国派遣军的矛盾
16:28 破产的一号作战:绝对国防圈的突破
20:09 一号作战前,国共对日苏信号的解读与判断
25:14 豫湘桂为何一溃千里
34:07 长衡会战中的薛岳被视为「南斯拉夫狄托」
39:16 桂柳会战中的难民
42:26 溃败引发的震动:华南分离运动
47:01 中共在一号作战中的应对
56:44 1944中的美国因素
64:53 从延安走向世界,美军观察组的到来
67:35 豫湘桂溃败与雅尔塔会议的缺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Sciurus
3个月前
山东
16
12:07 这位老师还是不熟悉军事问题。用降落伞投掷炸弹只会降低投弹精度扩大散布。实际上43年末空袭新竹中b25使用了针对机场目标的破片弹,从300米低空进入,因此释放破片的子弹药用了减速伞,防止低空爆炸的破片反过来对投弹的飞机造成误伤。
根据美军解密的报告,这次行动投掷的是168*120破片集束弹药。
编号5084
3个月前
上海
14
讲的挺好,看有些评论真的是气人,语气语调也要挑毛病?回去听 cctv 吧。
姚磊_M0qP
3个月前
北京
12
1996年的夏天,我17岁,我和一个豫湘桂战役的老兵有过一次面对面的接触,现在想想还热泪盈眶。我二姨是人物杂志社的编辑,那几年代理了一些“花岗事件”老兵的队日诉讼。那些年条件也没那么好,有一次从日本回来,耿纯老爷子就住我二姨家了。我听说了,就急急忙忙去二姨家想见见抗日的老兵啥样。现在想想当时就是见了一个河南老农民。老先生当年是国军连长,豫湘桂战役郑州郊区被俘。老先生和我讲当年怎么训练,怎么学习(停了后,我第一反应是,国军也很正规,也有文化课学习,也有操练啊),说到动情处,老先生还站起来比划,特别有气势(当年他也快80了,而且一生坎坷,特别是78年前,一直被当坏分子对待)。临走老先生还给我写了副字(我现在还留着),还要硬塞给我几盒他从日本刚刚买回来要带给孙辈们的巧克力(很久以后,我才琢磨过来,这是多淳朴的一群人,他们凭什么要受那么多罪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和尊重他们)。“花岗事件”也希望大家多多了解,这是能拍出大片的题材。
某戴同学
3个月前
天津
12
搜了一下,写1944年的书很多,但除了余戈老师那两本写腾冲和松山战役之外,全是写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十分期待姚老师写国内战场1944年的书
白色波浪
3个月前
广东
10
51:41 嘉宾很专业👍🏻👍🏻这个系列很有趣,希望一直做下去
加菲猫星球
3个月前
北京
8
关于1944年,金冲及在《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中收录了他以前的一篇论文《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政局的重要动向—— 论1944 年大后方的人心剧变和“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这篇文章同样认为1944这一年的特别重要性,它不仅决定了抗日战争的走向,也决定了抗战胜利后中国道路的走向。
Rustin_X
3个月前
北京
7
34:05 这一部分好虚…为什么兵力对比失衡、为什么作战意志下降——具体体现是什么?是否有微观切入? 而不是只说“我感觉不如38年”
呵呵鸡
3个月前
上海
5
04:15 嘉宾是来报菜名的?
越向书
3个月前
美国
5
活在抗战中的海博 🌹
hlee-小宇宙专用
3个月前
辽宁
4
22:00 毕竟是跟国际共运打了多少年交道,对这类信息的敏感度是不一样
Andre_uHTf
3个月前
北京
4
嘉宾声音太小声了
想飞的大笨象
3个月前
广东
4
既然是多米诺骨牌,就意味着牌都摆好了,随便一个偶然事件就会推倒它们,所以是不是豫桂湘大溃败都不重要了。中国未来的走向已经被决定了,只是早几年晚几年的事。
嘉宾谈到1944年的十八集团军的表现时,很想拉升他们的贡献,但又要讲实话,所以说日军很烦恼他们在华北的骚扰。可能最多到肘腋之疾。重庆对日军,可能才是心腹之患。嘉宾说的多还是1944对十八集团军的影响,而不是反过来的影响。
利特法蒂老师
3个月前
北京
2
20:15 欧洲用的是B17
春季觉醒
3个月前
北京
2
29:34 汤恩伯开局高光,南口抗战的指挥井然有序,反倒是刘汝明坑队友;后面抗战意志一路落落落落,台儿庄时期就表现出畏敌不前心态,不过还算中规中矩正常发挥,到了44年队伍越带越大成了一战区无冕之王,没人约束的情况下畏敌如虎的毛病全面发作了。
自渡_Rgeg
3个月前
湖南
1
给姚老师打call!
秋叶原的AKB48
3个月前
重庆
1
我觉得中国学者(不管是支持哪一方)在讨论1944-1949年的中美关系史中,容易高估美国人对中国的看中。然而,美国人对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恐怕没那么在——美国不愿意在中国投入太多的资源(从马歇尔计划和美国对K援助就可以看出来),对美国来说,近东东欧中欧的重要性显然高于东亚,而东亚的话,日本也比中国重要多了。美国当然不希望中国共产主义化,但是美国本来也没期待中国可以真的建立起一个完全听美国摆布的国家。冷战爆发后,美国还是更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于苏联的民族主义国家,类似于铁托好玩苏联那样,从而遏制苏联在东亚的扩张。美国是不可能在中国有太多的投入的。
HD740285d
2个月前
浙江
1
嘉宾的录音质量太低了
上海那嘎达的大兄弟
2个月前
美国
1
其实按照现代战争的眼光。抗战时期我党我军的政策其实就是敌后战线渗透。
那个我说小刘啊
3个月前
湖南
1
延安观察组到了延安后,那个组织从国际上已经是合法组织了,哎,罗斯福不懂红色风暴,哎
教父是死神
3个月前
浙江
1
我也看到一个说法,马歇尔和史迪威都是中国通,而且都属于那类不看好中国的中国通,派遣史迪威就是为了将中国战场的资源投入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全球战略排序是主要将资源投入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再次是印缅战线,最后是中国,为此不惜削减十四航空队的配额,调走驻印军投入印缅削弱对日正面交战,蒋介石和史迪威的矛盾也就在此,至于所谓干涉中国内政也是蒋介石与马歇尔史迪威这种战略规划的冲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