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1分钟
播放:
51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瓷上霜华:探寻白釉的千年追光之旅


惊鸿一瞥:白釉的初印象


在博物馆的展柜前,或是古雅的茶室之中,当那一抹纯净的白瓷不经意间撞入眼帘,时间仿佛瞬间凝固。那细腻的质感,如清晨山间的薄雾,轻盈而柔和;那纯净的色泽,恰似隆冬时节的初雪,纤尘不染 ,又宛如春日的梨花,绽放着素雅的姿态,散发着宁静的气息。


轻轻靠近,指尖轻触白瓷的表面,细腻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能感受到千年窑火的余温,以及古代匠人们的匠心独运。此刻,你是否也被这看似简约却蕴含无尽韵味的白釉瓷器所深深吸引,想要探寻它背后那跨越千年的故事呢?


溯源:白釉的萌芽与初绽


时光回溯到 1500 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那时的华夏大地,战火纷飞,政权更迭频繁 ,但在瓷器烧制的领域,却悄然孕育着一场变革。在河南安阳的范粹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珍贵的瓷器,它们的出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白瓷发展的历史长河,成为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白瓷。


这些诞生于北齐时期的白瓷,虽在现代人眼中,还不够洁白无瑕,釉厚之处还带着些许青蒙蒙的色调 ,但它们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看似只是颜色的变化,背后却是古代工匠们无数次的探索与尝试。其关键在于对原料中杂质的把控,尤其是铁元素。青瓷的青色,正是铁元素在特定火候下的呈色结果。为了烧出白瓷,匠人们需要想尽办法降低泥土和釉水中铁元素的含量 ,去除这些影响颜色的 “坏分子”。这一过程,凝聚着古代匠人们的智慧和汗水,也标志着白瓷烧制的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轮驶入了隋朝。同样是在河南安阳,张盛墓的考古发现,再次让我们见证了白瓷的发展与进步。这里出土的白瓷,胎体更加细腻洁白,釉色也愈发纯净,白净白净程度远超北齐时期。不仅如此,器物的造型也更加丰富多样,白瓷剪刀、围棋盘等精美器具的出现,表明白瓷已经从萌芽走向了初步成熟,正式 “出道”,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


盛世风华:唐之邢窑白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中国迎来了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 。在这个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时代,白瓷也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巅峰时刻,而邢窑白瓷,无疑是这一时期白瓷领域的璀璨明星。


邢窑,位于今天的河北邢台,在唐代,它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瓷土资源,迅速崛起,成为北方白瓷的代表窑口。其烧制的白瓷,以 “类银”“类雪” 的极致洁白而闻名于世 ,宛如将冬日的初雪与闪耀的白银凝于一身,那种纯净与明亮,令人过目难忘。


邢窑白瓷的胎骨坚硬如石,仿佛是大地赋予它的坚韧力量,在高温的窑火中锤炼成型,经得起岁月的考验。釉色纯粹洁白,毫无杂质,犹如纯净的雪山,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而迷人的光泽。许多邢窑白瓷器物,上面并无繁杂的花纹装饰,仅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规整的造型 ,或挺拔的瓶身,或圆润的碗口,或精巧的壶嘴,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对造型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以极简之美,诠释着大唐盛世的自信与大气。


“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生动地描绘了邢窑白瓷在唐代的广泛影响力。无论是达官贵人的高堂之上,还是寻常百姓的家中案头,都能见到邢窑白瓷的身影。它跨越了阶层的界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足了不同人群对美的追求和实用的需求 。甚至,有些顶级的邢窑白瓷,还成为了进贡给皇帝的珍贵贡品。在唐玄宗的私房钱库 “百宝大盈库” 中,就珍藏着刻有 “盈” 字标记的邢窑白瓷,这些瓷器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代表着当时白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承载着大唐盛世的荣耀与辉煌。


宋韵流转:定窑白瓷的独特风姿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宋代,那个文化昌盛、艺术繁荣的时代,瓷器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变革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定窑白瓷脱颖而出,接替邢窑,成为了白瓷领域的新领军者,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宋代属定州,故而得名。其烧制的白瓷,釉色别具一格,不再是邢窑那种冷冽的雪白,而是呈现出一种温润的牙白色或米黄色 ,仿佛是在纯净的白色中融入了一抹温暖的阳光,给人以柔和、舒适之感,宛如冬日里的一杯暖茶,又似春日里的一缕微风,让人在欣赏瓷器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 。这种独特的釉色,与宋代追求的 “平淡天真” 的审美理念不谋而合,成为了宋代文人雅士们的心头好。


定窑白瓷的胎体制作工艺堪称一绝,薄如蝉翼,却又质地坚硬 ,仿佛是将轻盈与坚韧完美融合。在光线的映照下,瓷器的胎体甚至能够透射出柔和的光芒,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而定窑白瓷的釉面,则光洁如镜,细腻温润,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仔细观察,还能发现釉面上常常带有一种独特的 “泪痕” 现象,那是釉水在烧制过程中自然流淌而形成的痕迹,宛如美人的泪滴,晶莹剔透,为定窑白瓷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婉约之美 。


与邢窑白瓷的 “素面朝天” 不同,定窑的工匠们在装饰手法上大胆创新,开创了刻花、划花、印花等多种装饰技法 ,为白瓷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艺术内涵。在那温润的牙白釉面上,工匠们以刀为笔,以瓷为纸,刻划出流畅自然的牡丹花纹,花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花香;划花则如行云流水般,灵动活泼,工匠们用纤细的工具划出小鱼嬉戏、娃娃玩耍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印花工艺更是将精美的图案印制在瓷器上,线条清晰,层次分明,无论是龙凤呈祥、花鸟鱼虫,还是人物故事,都能在瓷器上得到生动的展现 ,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定窑白瓷上的这些装饰图案,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宋代社会生活、文化信仰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定窑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烧制技术 —— 覆烧法 。这种方法将碗盘等器物倒扣着进行烧制,使得一次烧制的数量大幅增加,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覆烧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器物的口沿部分无法施釉,形成了 “芒口”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工匠们巧妙地运用镶边工艺,给口沿镶上一圈金边、银边或者铜边 。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解决了 “芒口” 的问题,还为定窑白瓷增添了一份华贵与典雅,使其在素雅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奢华之气 ,成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追捧的对象。无论是宫廷中的皇室贵族,还是民间的文人雅士,都对定窑白瓷爱不释手,它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身份与品味的象征。


元之变革:景德镇枢府釉的兴起


元代景德镇依托高岭土资源与官府监管(浮梁瓷局),实现釉料配方的系统性突破。


随着历史的变迁,元代的到来,为瓷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变革 。在这一时期,景德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质瓷土资源 —— 高岭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新星,开启了瓷器制作的新篇章 。


元代景德镇烧制的枢府釉瓷器,又被称为卵白釉瓷器 ,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在瓷器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别样的光彩。这种瓷器的釉色独特而迷人,白中微微泛青,恰似春日里刚刚孵化出的鹅蛋壳的颜色,柔和而温润 。与以往的瓷器釉色不同,枢府釉的釉面并非完全透明,而是呈现出一种乳浊感,仿佛是在釉面上轻轻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使其在众多瓷器中脱颖而出。


枢府釉瓷器的装饰方式别具一格,常常采用模印工艺 ,将精美的图案印制在瓷器之上。其中,龙纹、凤纹是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这些龙纹,形态矫健,气势磅礴,仿佛随时都能腾空而起;凤纹则姿态优雅,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贵与华丽 。它们在瓷器上或盘旋飞舞,或相互呼应,为器物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威严,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权威 。除了龙凤纹,“枢府”“太禧” 等字样也常常出现在瓷器上 ,这些文字不仅是一种标识,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


枢府釉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瓷器釉色的创新,更是为后来震惊世界的元青花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白里泛青的釉色,为青花料提供了绝佳的显色背景 。当青花料绘制在枢府釉的瓷器上时,蓝色的花纹在白色釉底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对比强烈 ,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画在瓷器上徐徐展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可以说,枢府釉探索的乳浊釉技术与青料呈色实验,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技术积累,二者共同标志着元代制瓷工艺的创新突破。(依据:中国科学院《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研究》)


巅峰之境:永乐甜白釉的传奇


在白釉瓷器的发展历程中,明代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 ,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它的出现,将白瓷的烧制工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白釉瓷器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永乐甜白釉,那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白 ,真正当得起 “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的赞誉 。它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白得均匀而透彻,仿佛是将世间最纯粹的白色凝于一身 ,又似冬日里最纯净的初雪,晶莹剔透,不染纤尘。其釉面并非那种耀眼的光亮,而是带着一种柔和的、粉粉糯糯的质感 ,恰似刚刚出锅的白年糕,又宛如白砂糖般细腻,给人一种温润而甜蜜的感觉,这也是 “甜白” 之名的由来。


永乐甜白釉瓷器的制作工艺堪称鬼斧神工 ,尤其是其薄胎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许多甜白釉瓷器薄如蝉翼,甚至薄得如同纸张一般 ,对着光一照,光线能够透过瓷器,将其内部的暗花清晰地映照出来 。这些暗花,有的是蜿蜒盘旋的龙纹,龙身矫健,龙鳞细腻,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有的是展翅翱翔的凤纹,凤羽华丽,姿态优雅,展现出高贵与吉祥 ;还有的是婀娜多姿的缠枝花,花瓣层层叠叠,枝叶缠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些暗花图案,线条细腻流畅,构图精美巧妙,都是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在胎体上精心刻划而成,再施以甜白釉,经过高温烧制后,暗花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神秘的画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


永乐甜白釉瓷器是专为明朝皇室烧制的御用瓷器 ,代表了当时白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在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的发掘中,永乐前期地层中 98% 以上的出土物均为甜白釉瓷器 ,这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宫廷中的重要地位。永乐皇帝对甜白釉瓷器的喜爱,不仅源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还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在明代,白色被视为纯洁、高尚的象征,与皇家追求的威严与神圣相契合 。同时,永乐皇帝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便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白色的偏爱 。


后世对永乐甜白釉瓷器的模仿从未停止,但无论是在釉色的纯净度、胎体的轻薄程度,还是暗花工艺的精妙上,都难以与永乐甜白釉相媲美 。清代康雍乾时期,虽然制瓷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所烧制的白瓷与永乐甜白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要么釉色过于生硬,缺乏那种温润的质感;要么胎体过厚,无法展现出薄如纸的轻盈之美;要么暗花不够细腻,线条不够流畅 。永乐甜白釉瓷器的独特魅力和卓越品质,使其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永远闪耀着光芒 。


国际名片:德化窑 “中国白” 的魅力


在白釉瓷器的世界里,福建德化窑的 “中国白” 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中国白”,这一美誉最早源于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视其为 “中国瓷器之上品” ,认为它代表了中国瓷器的卓越品质和独特魅力。德化白瓷的白,并非是单一的纯净白色,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层次和微妙的色调变化 。在光线的映照下,它时而呈现出一种暖暖的奶油色,仿佛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给人以温馨之感;时而又展现出类似象牙般的质感,温润而细腻,散发着一种内敛的光泽 ,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根据色调的细微差别,德化白瓷又被赋予了 “象牙白”“猪油白” 等形象的称谓 ,每一种称呼都生动地描绘出其独特的色泽与质感。


德化白瓷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如此独特的魅力,与其优质的瓷土和精湛的烧制工艺密不可分 。德化当地的瓷土含铁量极低,而氧化硅和氧化钾的含量较高 ,这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胎质细密,质地纯净,具有良好的透光度 ,在阳光下,仿佛能看到光线在瓷器内部轻盈地穿梭,为其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同时,德化窑的工匠们在烧制过程中,对火候和气氛的控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精准地把握着每一个烧制环节,从而确保了瓷器的品质和釉色的完美呈现 。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