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节目录制发布于2017年
来自东北播客联盟的各地播客主播们齐聚一堂,共同录制了一期特别的播客节目。他们分享了投身播客的初衷,尽管播客运营面临诸多困难,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由表达的追求使他们坚持下来。主播们讨论了如何通过节目连接听众,分享文化和观点,同时也指出社会对独立声音的限制和挑战。整个对话充满了对播客文化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00:00 从国企职员到播客主播的转型之路,一位主播从国企职员转行成为电台主播的经历展开。她最初在家中感到生活乏味,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尽管家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她还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台操作,最终在官方电台实现了自己的声音被大众听到的梦想。之后,她加入了一个播客,觉得这样的生活更有意思。她还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朋友介绍加入播客的经历,强调了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潜规则,完全是出于对广播的热爱。
08:20 从播客创办到发展的心路历程,主播讲述了创办独立电台的初衷和过程,从2012年成立到如今,经历了成员变动、节目风格的转变以及在不同城市的发展。初期以谈话节目为主,后因成员搬迁而调整,一人在北京制作播客节目,另一主播在长春继续创作,期间也尝试招募新主播但遭遇挑战。同时,提到了播客制作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寻找新伙伴以维持节目活力。
14:13 南站后身:本土青年播客的创立与探索这段对话详细介绍了本土青年播客“南站后身”的创立历程和定位。播客成立于2015年,两位创始人从沈阳南站开始,通过旅行和探索,最终在泰国相遇,完成了首期播客节目的录制。他们分享了从筹备、旅行到节目上线的全过程,以及受到的启发和挑战。播客的定位是传播和体验青年人的亚文化,旨在通过节目分享年轻人的视角和故事。同时,对话中也提到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包括可能的组合尝试和参与更多活动的计划。
18:29 主播分享刚从泰国回来的乌鸦哥和其他几位主播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对播客的热爱。他们讨论了播客节目的起源、录音过程中的趣事以及与听众的互动。其中,乌鸦哥还提到自己是天平座,并开玩笑说自己的名字适合处女座的听众。此外,他们还讨论了播客节目中的特定风格和未来的计划,包括可能会再度出现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整个对话充满了轻松幽默的氛围。
22:21 东北民间影评节目《院线风向标》创办历程及电影评论对话围绕东北民间影评节目《院线风向标》的创办历程展开,详细描述了该节目从2014年首播以来的发展过程,以及创办人从小对电影的热爱和对影评的执着。讨论中提到了该节目在填补东北地区影评空白中的作用,以及创办人对电影行业的热情和对电影评论的深入见解。此外,还探讨了电影分级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电影行业的期待。同时,还提到了沈阳独立电影联盟,一个致力于拍摄独立电影和微电影的民间组织,强调了电影爱好者们在推动电影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1:04 电影制作爱好者的追求与挑战对话围绕电影制作爱好者的创作实践和追求展开,探讨了微电影与院线电影的区别,以及在发行和投资上的差距。主播分享了通过参与沈阳独立电影联盟认识彼此、提升技艺的经历,同时也提到了观看院线电影的感受和对自身创作的反思,表达了对电影梦想的坚持和对制作质量提升的追求。
34:32 播客的创办经历与心路历程对话围绕主播的创办经历及其在播客工作中的心路历程展开。他分享了自己从小的梦想以及如何半推半就地加入播客,讲述了在播客中负责的节目内容,特别是以新闻和时事调侃为主的节目。他还提到了节目中因触及敏感话题而被屏蔽的经历,以及在录制过程中为了调节情绪而饮酒的趣事。此外,他还讨论了播客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和挑战,特别是在话语权和内容尺度方面的考量。最后,他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节目话题,如计划生育和环境污染,以及这些话题引发的讨论和反响。
41:59 播客的起源、发展及坚持对话围绕播客的早期起源和演变展开,讲述了从2003 04年网络论坛兴起时,一群朋友如何通过原始的交流方式创建和运营一个播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员的分散,他们采用邮件和录音机等手段协作录制节目。讨论还涉及北漂经历、不同城市成员间的合作挑战以及电台内容的多样化。此外,还提到了从音频播客向影像播客的转型,以及与其他知名播客的交流和合作。对话强调了坚持和创新在播客发展中的重要性。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