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33分钟
播放:
43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解读


这篇简报《心思大开:日常生活的神经科学》深入探讨神经科学如何揭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从情绪、记忆到注意力,甚至社会互动和爱。作者史蒂文·约翰逊以脑科学爱好者的视角,展现大脑运作的复杂性及其对我们行为、思想和感受的深远影响。


核心主题与重要观点


1. 大脑的电化学本质与心物一体



  • 电化学信号:大脑运作基于电化学信号。神经元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电流。

  • 心物一体:材料批判笛卡尔心物二元论,强调“心物是一体二面,不可分的”。思想、意志可影响大脑生化物质分泌,反之亦然。


2. 情绪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化学物质驱动:所有情绪体验与大脑特定化学物质分泌有关。“每一次感觉改变……你都会感受到大脑控制你情绪所分泌出来的特定化学物质。”这些内源性化学物质与外部毒品在分子层面相似。

  • 杏仁核与恐惧记忆:杏仁核是情绪(尤其恐惧)中心,能储存激活恐惧记忆,即使意识层面遗忘。“皮质可能会遗忘,但是杏仁核不会忘记恐惧的经验。”恐惧记忆回忆时杏仁核激活,加深记忆痕迹,形成恶性循环。

  • 新皮质与情绪控制:新皮质(理性)与杏仁核(情绪)存在“抗争”。从杏仁核到新皮质连接多,反之少,表明大脑倾向让恐惧系统掌控以求生存。

  • 情绪一致性:大脑在特定情绪下更容易回忆起相似过去经历。


3. 记忆的重构与可塑性



  • 记忆是重构而非提取:记忆是一个“重新建构的历程——每被活化一次就再一次被重写过”,称为“再固化”或“回溯活化”。回忆时创造新记忆,受后续事件塑造。

  • 药物干预记忆:药物(如beta-blocker)可在紧张时阻止身体自动化系统启动,减轻PTSD症状,因其“阻止了身体的自动化反应,使记忆不会持续深化大脑中的痕迹”。


4. 注意力的多维度与自我认知



  • 注意力非单一能力:注意力是“不同技巧的集合名词”,有时重叠,有时独立。

  • 感知选择性:我们的“心智之眼”只关注信息一小部分。“它只看到真实界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它可以轻松自如地调整切换。”

  • 编码机制:注意力涉及信息编码,如通过“语音回路”处理电话号码以延长大脑处理时间。

  • 神经反馈训练:通过实时监测脑波(如θ波、α波),帮助人们训练调整心智状态,改善注意力、放松,甚至提升运动表现。


5. 社会大脑与心智阅读



  • 共情与镜像神经元:人类大脑演化出强大“心智阅读”能力,理解他人心智活动。镜像神经元让我们在看到他人行动时,大脑相应区域被激活。这关乎共情、语言起源和沟通意愿。

  • 眼神追踪:婴儿早期即表现对眼睛偏好和眼神追踪能力,表明大脑存在先天社交线索处理机制。

  • 自闭症与心智阅读缺陷:自闭症被认为是“心智的瞎子”,大脑未形成正常“心智阅读系统”,导致社交技能缺陷,需系统化学习辨识情绪意图。

  • 性别差异与“极端男性大脑”:巴隆-科恩提出自闭症是“极端的男性大脑倾向”。


6. 爱、依恋与社会联结



  • 激乳素与依恋:激乳素在性交高潮和生产时分泌,巩固伴侣和新生儿在心智中地位。其感受器与愉悦奖赏回路重叠,使依恋行为成为乐趣。

  • 亲子依恋与微笑本能:婴儿微笑是亲子依恋的进化产物,激活父母大脑奖赏回路,促进亲子紧密联结。

  • 爱与毒品的化学相似性:爱、性高潮、育儿产生的化学物质与毒品作用于大脑方式惊人相似,都直接作用于大脑的爱/愉悦机制。


7. 笑的进化根源与社会功能



  • 搔痒是笑的起源:搔痒是人类和黑猩猩普遍的社会活动,依赖“惊奇”元素。

  • 巩固社会关系:笑的进化旨在儿童脆弱期作为情绪黏着剂联结亲子关系,后推广至社交场合巩固关系。

  • 虚拟沟通的缺失:虚拟文本交流缺乏笑声这一重要社会联结形式。


8. 弗洛伊德理论与现代神经科学的融合与修正



  • 潜意识的神经学解释:弗洛伊德“潜意识处理历程”见解被保留,但解释修正。大脑许多重要工作在意识之下,如杏仁核调节自主反应。“意识下的记忆”并非被压抑,而是杏仁核为生存效率而编码强化危险细节。

  • 驱动力的重新解读:弗洛伊德“驱动力”被诠释为大脑中“一群各自独立的模块在竞争、抢着要控制有机体”。

  • 压抑的修正:神经科学不认为存在“检查机制”压抑创伤。创伤记忆重复出现是杏仁核为保护个体而编码强化危险细节。

  • 自由联想的神经联结:梦、口误、偶然念头是神经回路“自由联想”结果。

  • 谈话治疗的神经基础:谈话治疗通过“重新设定大脑的神经回路”,形成新的神经联结(“灭绝”),帮助患者摆脱恐惧联结。


总结


《心思大开》揭示大脑是理解“自我”的“导航地图”。通过神经科学视角,我们能深入了解自身情绪、记忆、注意力模式及与他人互动方式。本书强调,我们的体验受大脑内部化学物质和神经回路深刻制约。这种“由里往外”的视角为自我了解提供了新途径,能与传统心理学对话修正。认识大脑机制,尤其是自己的大脑机制,能增强自我了解,带来与治疗或服药同样强大的自觉力量。


《心思大开:日常生活的神经科学》相关问题解答


1. 为什么说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吸毒”?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分泌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催产素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调节情绪、感知和行为。这些内在分泌的化学物质与外界摄入的毒品(如海洛因、可卡因)在分子层面非常相似,只是强度和调节机制不同。每一次情感变化,都与大脑分泌的特定化学物质密切相关。可以说,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毒品”工厂,了解此有助于理解情绪和行为的生理基础。


2. 神经科学如何改变我们对记忆,特别是创伤记忆的理解?


神经科学家认为记忆是“重建”过程,每次回忆都会被重新编码和改写,称为**“再固化”。创伤记忆储存在杏仁核**中,此区域在意识之下工作,记忆不受意识控制,即使皮层遗忘,杏仁核也不会忘记恐惧。回忆创伤会强化记忆。通过在安全环境中重复暴露于恐惧刺激等方式建立新神经回路,有助于“熄灭”旧恐惧联结,减轻PTSD。


3. 大脑的“注意力”机制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神经反馈训练如何利用这一点?


“注意力”并非单一能力,而是多种不同技能的集合,例如视觉注意力与听觉注意力可能独立。大脑有针对不同感官和信息处理方式的独立注意力回路。神经反馈训练通过监测脑电波活动,将大脑内在状态可视化,帮助个体学习如何调整这些状态以优化注意力,实现自我调节。


4. “心智阅读”能力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在内心都是“外向者”?


**“心智阅读”**指大脑解读他人心智活动(意图、情绪、思想)的能力,是人类大脑高度进化的成就,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我们天生具备此能力。书中提到,大脑结构预期环境中会有其他大脑存在,并发展出复杂模式处理社会关系,因此内心深处我们都是“外向者”,渴望互动并理解他人。


5. “战或逃”反应是人类应对压力的唯一方式吗?


传统的“战或逃”是应对压力的基本生理机制。但雪莉·泰勒提出另一种重要方式:“抚育和成为朋友”(tending-and-befriend),尤其在女性中,面对压力时倾向于保护后代并寻求社会支持。这两种模式都是进化产物,旨在提高生存几率。催产素等激素也支持人类在压力下寻求亲近和支持的生物学基础。


6. 大脑中的多巴胺是“快乐”药物吗?它在预测与奖励中扮演什么角色?


多巴胺常被误解为大脑的“快乐”药物,但它更准确的作用是调节**“寻求”回路**,驱使我们搜寻环境中新奖励途径。多巴胺真正的角色是当大脑预期奖励且实际超出预期时,水平上升;低于预期时,水平下降,促使我们寻找新策略。这种对“新奇”和“意料之外”的生理偏好,解释了对有惊无险故事的喜爱。


7.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现代神经科学中还有地位吗?


弗洛伊德许多概念,如“自我分离”和“潜意识处理过程”,在现代神经科学中仍有价值,但其比喻和解释需修正。神经科学支持“自我分离”,认为意识是多个独立模块总和的一部分。但**“压抑”理论**(被压抑欲望伺机复仇)与现代理解不同,神经科学认为意识下记忆编码是杏仁核等区域为生存效率而编码危险细节。梦境和自由联想更多是神经回路“自由联想”产生的“回音”。


8. 了解大脑的生物化学和神经回路对我们自我认知有什么帮助?


了解大脑中的生物化学物质及其作用方式,能让我们更精准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这种知识非为移除生理反应,而是帮助我们将其置于适当情境,理解其如何影响判断,从而更好地管理自我。了解大脑不同模块运作和交互,有助于理解独特个性和优势。这种“由内而外”的视角,将大脑内在生理与外在心智生活连接,提供全新内省之路,增强自我觉察和掌控感。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