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莫被热浪“击倒”防暑要趁早
高温橙色预警高挂,医院也切换至“战高温”模式,部分医院急诊已迎来一波就诊小高峰,预计这波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相关就诊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医生提醒,不仅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还要警惕“高温病”发病的滞后性。特别是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脆弱人群,要懂得“保身价”,尽量减少外出,不要被热浪“击倒”。千万不要轻视中暑,中暑病情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发展成重症中暑,尤其是热射病,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无论在户外还是室内,都应警惕中暑
炎炎夏日,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孕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对于早期识别和处理中暑,可抓住几个关键词,分别是高温环境、热平衡、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出现中暑情况后,先让中暑人员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将其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对于身体热平衡受到的影响,要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用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可让中暑者适量饮入饮用水,盐水最佳,由此来缓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若以上措施做完,中暑症状仍未缓解或机体出现异常,应尽快前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中暑并非仅在户外高温环境下发生,近年来室内中暑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无论在户外还是室内,都应保持警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
很多病例发生在热浪后期,医院已提前准备
正如俗语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病例发生在热浪后期,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天气,让人体内的热蓄积得不到释放。有些人到了后期实在扛不住,就容易发生中暑甚至是死亡。”医生提醒,高温来袭,防暑要趁早,掌握技巧也很关键。
比如,炎炎夏日出行,要关注天气情况,注意高温预警;每天中午12点至下午3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应加强防暑,警惕急性高温中暑;早晚保持环境通风,可借助自然风、电扇、空调等增强空气流动以降温;夏季饮水量应为平时的1.5倍,大量出汗后应选择电解质溶液补水,避免饮用酒、咖啡及高糖饮料。
此外,老年人、婴幼儿是中暑的高风险人群,需予以特殊关注。家长应注意查看婴儿体温,不要将婴幼儿独自留在密闭的汽车内。此外,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相对不容易散热;腹泻者容易发生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者的心肺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排汗减少。这些人群更易发生中暑,高温天气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