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30分钟
播放:
446
发布:
1天前
主播...
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会围绕生命觉醒这个话题展开,探讨无常、小我、我执等概念。从佛陀的故事到“空性”的解读,分享了如何通过修行戒断负面情绪,活出内在觉醒。
00:00:00 自我觉醒:一个宏大的话题
本期播客围绕“自我觉醒”展开,源于对《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能断金刚》三本书的阅读。我并非佛教徒,而是因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挫折,以及对痛苦的敏感,对灵性觉醒产生兴趣。本期节目将串联三本书,分享从中学习到的、未来可能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技巧。
00:02:37 悉达多:从优渥生活到自我觉醒
讲述了佛陀悉达多太子的生平,他原本生活优渥,但出游时目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感受到人们的痛苦和生命的不自由。这种对“苦相”的感知促使他思考生命的意义,并最终选择出家,寻求超越痛苦的解脱之道。他尝试禅定和苦行,但都未能彻底解决烦恼,最终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觉悟解脱之道,即应对贪欲、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
00:06:57 什么是“我”:小我与痛苦的根源
探讨“我”的概念,特别是《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提到的小我。小我是人们因贪求外在事物而产生的对自身生命的错误理解,认为存在一个永恒的“我”,从而不断向外索取,害怕失去,导致各种烦恼。举例说明了养育孩子的一些感悟,比如孩子玩具被夺走这些痛苦并非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源于“我的思想”。小我包括拥有的东西、身体、职业、角色、知识、喜好等,它又分为内容和结构。
00:13:55 空性:理解事物的中性本质
阐述佛学中的“空性”概念,即外部事实、情境或选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是中性的、空白的。引用《能断金刚》作者迈克·罗奇格西笔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具有不同意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受到“业”的影响,即经历、动作、语言和想法会在意识中留下“铭印”。友善的行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而负面行为则会带来不快。行善若带有贪求回报和自私的心态,反而可能产生怨恨。
00:16:54 无我:放下执着,体验自由
阐述“无我”的概念,它建立在“无常”的基础上。理解身心无常,就不会执着于永恒不变的“我”。通过反观内心,认识到所有概念、想法、画面都只是念头组成,念头不断变化,并非永恒存在。因此,需要训练内心,放松、专注,有意识地捕捉变化的想法和思维。佛教认为,人们的烦恼源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破除我执,就是要破除这些烦恼,达到自洽和自足的状态。
00:20:58 修行:戒断负面情绪,培养美好品质
讨论如何通过修行来戒断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和思维模式。佛教提倡布施(慷慨)、持戒(遵循伦理道德)、忍辱(拒绝生气)、精进(乐于助人)、禅定(专注)、般若(学习意识法则)、慈悲(培养慈悲心)。引用《能断金刚》中迈克·罗奇格西从经营管理角度提供的“金刚解药”,例如,财务状况不稳定时,领导应与员工分享财富;地位不稳固时,应放下身段,倾听员工心声。这些解药旨在通过改变行为和思维模式来改善企业经营。
00:28:11 业力法则:通往成功的基石
总结:想要得到什么,就先让自己成为想要实现的目标那样的人,并去做那样的事。个人的成功和工作的成功都是“果”,所有果都有其因。重复相同的因,就会得到相同的果。同时,种子成熟需要时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想意识,活出内在觉醒与目标的一致性。即使通过努力、投机取巧获得成就,若没有这种一致性,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喜悦,最终可能以痛苦告终。
往期相关内容:
ep06 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挫折和磨难
ep10 人生是一场大型游戏,你要怎么玩?
ep22 正念地面对压力,卡巴金《多舛的生命》读后感悟
ep31 安静的周末我们一起来读托利《当下的力量》上
ep32 安静的周末我们一起来读托利《当下的力量》下
对兴趣感兴趣的同学可阅读以下三本书:
00:00:00 自我觉醒:一个宏大的话题
本期播客围绕“自我觉醒”展开,源于对《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能断金刚》三本书的阅读。我并非佛教徒,而是因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挫折,以及对痛苦的敏感,对灵性觉醒产生兴趣。本期节目将串联三本书,分享从中学习到的、未来可能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技巧。
00:02:37 悉达多:从优渥生活到自我觉醒
讲述了佛陀悉达多太子的生平,他原本生活优渥,但出游时目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感受到人们的痛苦和生命的不自由。这种对“苦相”的感知促使他思考生命的意义,并最终选择出家,寻求超越痛苦的解脱之道。他尝试禅定和苦行,但都未能彻底解决烦恼,最终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觉悟解脱之道,即应对贪欲、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
00:06:57 什么是“我”:小我与痛苦的根源
探讨“我”的概念,特别是《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提到的小我。小我是人们因贪求外在事物而产生的对自身生命的错误理解,认为存在一个永恒的“我”,从而不断向外索取,害怕失去,导致各种烦恼。举例说明了养育孩子的一些感悟,比如孩子玩具被夺走这些痛苦并非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源于“我的思想”。小我包括拥有的东西、身体、职业、角色、知识、喜好等,它又分为内容和结构。
00:13:55 空性:理解事物的中性本质
阐述佛学中的“空性”概念,即外部事实、情境或选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是中性的、空白的。引用《能断金刚》作者迈克·罗奇格西笔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具有不同意义。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受到“业”的影响,即经历、动作、语言和想法会在意识中留下“铭印”。友善的行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而负面行为则会带来不快。行善若带有贪求回报和自私的心态,反而可能产生怨恨。
00:16:54 无我:放下执着,体验自由
阐述“无我”的概念,它建立在“无常”的基础上。理解身心无常,就不会执着于永恒不变的“我”。通过反观内心,认识到所有概念、想法、画面都只是念头组成,念头不断变化,并非永恒存在。因此,需要训练内心,放松、专注,有意识地捕捉变化的想法和思维。佛教认为,人们的烦恼源于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破除我执,就是要破除这些烦恼,达到自洽和自足的状态。
00:20:58 修行:戒断负面情绪,培养美好品质
讨论如何通过修行来戒断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和思维模式。佛教提倡布施(慷慨)、持戒(遵循伦理道德)、忍辱(拒绝生气)、精进(乐于助人)、禅定(专注)、般若(学习意识法则)、慈悲(培养慈悲心)。引用《能断金刚》中迈克·罗奇格西从经营管理角度提供的“金刚解药”,例如,财务状况不稳定时,领导应与员工分享财富;地位不稳固时,应放下身段,倾听员工心声。这些解药旨在通过改变行为和思维模式来改善企业经营。
00:28:11 业力法则:通往成功的基石
总结:想要得到什么,就先让自己成为想要实现的目标那样的人,并去做那样的事。个人的成功和工作的成功都是“果”,所有果都有其因。重复相同的因,就会得到相同的果。同时,种子成熟需要时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思想意识,活出内在觉醒与目标的一致性。即使通过努力、投机取巧获得成就,若没有这种一致性,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喜悦,最终可能以痛苦告终。
往期相关内容:
ep06 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挫折和磨难
ep10 人生是一场大型游戏,你要怎么玩?
ep22 正念地面对压力,卡巴金《多舛的生命》读后感悟
ep31 安静的周末我们一起来读托利《当下的力量》上
ep32 安静的周末我们一起来读托利《当下的力量》下
对兴趣感兴趣的同学可阅读以下三本书: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