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79分钟
播放:
1,479
发布:
5天前
简介...
2025年高考填报志愿结束,今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上海海关学院、浙江警察学院等考公对口院校分数线超过了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传统名校。
在财新网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现在名校毕业也找不到工作,不如从填志愿开始就瞄准编制,一步到位,他们放弃名校的决策往往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大数据也显示,2025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到341万,同比增长40万,竞争比达到了86:1,超过了2024年77:1和2023年的70:1,相比之下考研报考人数离2023年的峰值却降低了86万。
经济紧缩,大企业减员增效,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将编制视为唯一的救赎之路,充满了对体制内工作的滤镜,在他们眼中编制意味着体面、清闲、稳定、社会地位高,比体制外要好得多。
但吊诡的是,就在年轻人急着进入体制时,却有相当多的中年人想出来。2020年开始,体制内出现了一波离职潮,大量30多岁的中坚干部选择去互联网大厂和外企发展。为阻止离职,不少单位甚至设置了脱密期,禁止离职人员进入被监管行业工作,并禁止其在公职所在地就业。即使如此,想要离职的队伍仍然排起了长队。
一边是痴迷编制的年轻人,一边是想要逃离的中年人?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两代人做出了相反的抉择?
本期节目连连和修明将分析这一现象,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化名Ryan的前公务员,他曾在某省核心部门工作,他将讲述他离职的心路历程,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体制内生活。希望我们的节目能打破年轻人对体制内过于理想化的想象,为听众提供与主流舆论不同的观点与视角。
本期话题成员
连连(前凤凰卫视主编)
修明(媒体人,前抖音政策研究员,微信公众号:修明札记)
Ryan(曾在某省体制内核心部门工作,现于外企就职)
-时间轴-
00:27 上海海关学院逆袭了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学生们瞄准考公对口院校,对名校彻底祛魅,父母也支持她们的决定。
08:50 高校的氛围发生了变化,比以前内卷的多,学生的第一目标从创业变成考编,AI的应用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也加剧了学生的焦虑。
17:44 2020开始互联网大厂对政府关系的需求激增,大量体制内人员离职,薪水往往能翻3-6倍。为了阻止离职,不少单位甚至设置脱密期。
24:00 20年来,体制内的隐形福利下降很多,不少中年公务员相对剥夺感增大,心理有落差。
36:08 对话Ryan:体制内的工作也很忙,经常加班,体制内存在严重的“忙闲不均”的现象。虽然很忙,但在体制内的工作经验为我在外企找到工作提供了帮助。
45:20 外企和体制的文化完全不同,外企更多依靠自驱力,而体制内更多是“等活干”,外企的形式主义也更少
53:40 不少单位对离职设置的障碍很多,领导干部离职尤其难。体制内不同部门“含权量”也不同,境遇差距很大。
58:29 体制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工资高于平均水平,有稳定预期,选公务员不能算错,但对于有特殊才能的人,进入体制就埋没了。
65:25 体制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起初我不适应外企的扁平化管理和“直话直说”,在体制内很讲等级和服从。
71:11 香港的公务员体制和内地很不一样,政商旋转门是畅通的,出去了还能再回来。
在财新网的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现在名校毕业也找不到工作,不如从填志愿开始就瞄准编制,一步到位,他们放弃名校的决策往往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大数据也显示,2025年国考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到341万,同比增长40万,竞争比达到了86:1,超过了2024年77:1和2023年的70:1,相比之下考研报考人数离2023年的峰值却降低了86万。
经济紧缩,大企业减员增效,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应届生将编制视为唯一的救赎之路,充满了对体制内工作的滤镜,在他们眼中编制意味着体面、清闲、稳定、社会地位高,比体制外要好得多。
但吊诡的是,就在年轻人急着进入体制时,却有相当多的中年人想出来。2020年开始,体制内出现了一波离职潮,大量30多岁的中坚干部选择去互联网大厂和外企发展。为阻止离职,不少单位甚至设置了脱密期,禁止离职人员进入被监管行业工作,并禁止其在公职所在地就业。即使如此,想要离职的队伍仍然排起了长队。
一边是痴迷编制的年轻人,一边是想要逃离的中年人?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两代人做出了相反的抉择?
本期节目连连和修明将分析这一现象,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化名Ryan的前公务员,他曾在某省核心部门工作,他将讲述他离职的心路历程,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体制内生活。希望我们的节目能打破年轻人对体制内过于理想化的想象,为听众提供与主流舆论不同的观点与视角。
本期话题成员
连连(前凤凰卫视主编)
修明(媒体人,前抖音政策研究员,微信公众号:修明札记)
Ryan(曾在某省体制内核心部门工作,现于外企就职)
-时间轴-
00:27 上海海关学院逆袭了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学生们瞄准考公对口院校,对名校彻底祛魅,父母也支持她们的决定。
08:50 高校的氛围发生了变化,比以前内卷的多,学生的第一目标从创业变成考编,AI的应用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也加剧了学生的焦虑。
17:44 2020开始互联网大厂对政府关系的需求激增,大量体制内人员离职,薪水往往能翻3-6倍。为了阻止离职,不少单位甚至设置脱密期。
24:00 20年来,体制内的隐形福利下降很多,不少中年公务员相对剥夺感增大,心理有落差。
36:08 对话Ryan:体制内的工作也很忙,经常加班,体制内存在严重的“忙闲不均”的现象。虽然很忙,但在体制内的工作经验为我在外企找到工作提供了帮助。
45:20 外企和体制的文化完全不同,外企更多依靠自驱力,而体制内更多是“等活干”,外企的形式主义也更少
53:40 不少单位对离职设置的障碍很多,领导干部离职尤其难。体制内不同部门“含权量”也不同,境遇差距很大。
58:29 体制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工资高于平均水平,有稳定预期,选公务员不能算错,但对于有特殊才能的人,进入体制就埋没了。
65:25 体制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起初我不适应外企的扁平化管理和“直话直说”,在体制内很讲等级和服从。
71:11 香港的公务员体制和内地很不一样,政商旋转门是畅通的,出去了还能再回来。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敲豚
3个月前
上海
3
1:18:37 女主持人问的问题直接而切要,男嘉宾回答真诚。女主持人有洞见。
哆啦马里奥
3个月前
江西
2
00:00 想着投奔体制的都还没没被体制毒打过,未来经济下行,下岗调岗发不出工资都有可能,现在第一个冲击的就是教师
不加料
3个月前
北京
2
51:20 “相互掣肘”用得很妙 确实是深得体制内说话艺术的精髓
Lopethos
3个月前
上海
1
1:04:00 这段回答真的很有体制内话术的既视感🤣
易醒
3个月前
上海
1
蛮有价值的一期!听听
独步91
3个月前
浙江
0
小板凳坐好了!
secretguardian
3个月前
北京
0
1:11:37 从这里开始音频是不是出了些问题?空白了一会儿然后不同片段的声音又混在了一起😢
京京_Rx3W
2个月前
黑龙江
0
17:50 讲的超好,前面对大学生的情况总结我觉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