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很抱歉,之前音频出了问题,现已调整重新上传,感谢大家提醒!)
曾经的黎巴嫩景色秀丽、环境优美,尤其是雪松自然保护区,使人流连忘返。凭借其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有利位置繁荣,黎巴嫩一度被誉为“中东瑞士”,作家简·莫里斯将其描述为“阿拉伯世界里惹人喜爱的地方”。而今,这个“处于全面战争边缘”的国家却只剩下苦难。
10月10日,黎巴嫩公共卫生部发表声明称,黎以冲突爆发以来,黎巴嫩境内已遭受9531次袭击,2169人死亡,10212人受伤。在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普通黎巴嫩人究竟状况如何,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的生活?
现年37岁的艾利·法哈特(Elie Farhat)曾亲历在黎巴嫩境内发生的多场战争,虽然他已经于15年前举家搬迁定居在了迪拜,但父母和亲人如今仍然滞留在黎巴嫩,经历着离异冲突爆发所造成的全部后果。
从他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一个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的黎巴嫩。

(黎巴嫩民众记录自己在空袭中度过的一天)

(黎巴嫩民众购物时携带的大量现金)

(黎巴嫩街头无家可归的民众)

(战争留给黎巴嫩下一代的记忆也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全英采访
为方便大家的收听 仅在适当的地方用中文加以概括
2:20 为何移居迪拜
4:50 每次空袭是否能收到警告
5:50 战争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7:00 战前经济已深陷泥沼
10:46 战争使经济几乎全面停滞
13:20 战争对教育的影响
14:50 为什么老一辈不愿意离开黎巴嫩——归根结底那是他们的家
17:00 应对战火 留下的人有何应对措施
20:00 无处可逃 是当下最真实的处境
22:55 战争对孩子的改变
25:00 民众对于真主党的看法
30:21 国际援助情况
33:40 战争中什么支撑着人们前行
36:33 希望向世界传递出的和平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