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77分钟
播放:
51
发布:
3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恶的科学》共情、零度共情与人类残酷行为


这份简报基于西蒙·巴伦-科恩的著作《恶的科学:为什么“恶”是人类进化的副产品?》的节选。该书核心论点是试图用**“共情腐蚀”来重新定义和理解传统的“恶”,并深入探讨共情的本质、个体差异、丧失共情的后果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作者引入“共情光谱”“系统化机制”等概念,分析了“零度共情负面类型”(边缘型人格障碍B型、精神病态P型、自恋型人格N型)和“零度共情正面类型”**(阿斯伯格综合征、典型自闭症)。


核心主题与重要观点


1. 共情的重新定义与共情光谱



  • 共情的定义:使我们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或感受,并用恰当的情绪来回应这些想法和感受”。包含两个阶段:识别(认知共情)和反应(情感共情)。运作模式从“单一关注”转向“双重关注”(同时关注自身和他人)。

  • 共情光谱:共情并非二元存在,而是像“调光器”,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有不同等级。


2. “恶”的重构:共情腐蚀



  • “恶”非独特,而是共情腐蚀:作者主张用“共情腐蚀”而非“恶”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残酷行为。

  • “我-它”模式:共情关闭时,人完全处于“我”模式,将他人视为“物品”利用,忽视对方体验。这种“把另一个人当作一件物品”的状态,就是共情关闭的标志。


3. 零度共情的负面类型 (Zero-Negative)


零度共情负面类型指共情完全缺失且无任何优点的人格障碍。



  • 共同特征:零度共情意味着“你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也不知道如何预测别人的感受或者反应。”导致“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

  • 边缘型人格障碍(B型):极端冲动、愤怒、情绪波动、自我毁灭、自杀威胁。很难准确理解他人意图情绪,共情被偏见扭曲。成因:童年早期剥夺(忽视、虐待、冷落)影响脑部发育,遗传易感性高(约70%)。

  • 精神病态(P型):毫无悔意,暴力倾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纵火、袭击、撒谎、偷窃、贩毒、强奸)。“不会感到焦虑或内疚”、“对自身行为造成的影响缺乏醒悟”、“无法长期维持亲密关系”。成因:父母拒绝、极端不安全依恋。脑部共情回路异常。

  • 自恋型人格(N型):对世界充满愤怒,觉得自己“有资格”获得善待,过度吹嘘,将他人视为“自我-客体”(只关心利用价值)。较少残忍举动,但言语冒犯。缺乏双向互动能力,只懂独白。


4. 零度共情的正面类型 (Zero-Positive)


零度共情正面类型指有共情障碍,但具备其他积极特质的人。



  • 阿斯伯格综合征:说话直白伤人,不理解无目的社交对话,执着规则秩序。认知共情缺乏,但情感共情似乎完好。

  • 核心特质:系统化能力:零度正面者共情障碍伴随“格外强大的系统化能力”。“系统化是一个人分析变化的模式、从中发现事物原理的能力。”对模式高度敏感,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有卓越发现。

  • 道德感:通过系统化而非共情建立道德准则,对合乎规则生活有强烈向往,具“超越常人的道德”,常为不公正待遇者辩护,是“执法者,不是犯法者”。

  • 典型自闭症:对他人感受缺乏认识,非有意伤害,是“把共情的这两个部分都丢了”。与P型区别在于,精神病态者知自己在伤害别人(认知共情完好),只是情感共情出问题。


5. 共情丧失的成因: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双胞胎研究证据:P型和B型有很强的遗传性。阿斯伯格综合征亦有强烈遗传基础。

  • 环境影响:早期成长经历(情感虐待、冷落、不安全依恋)能“腐蚀”共情,导致共情回路异常。

  • 基因候选者:一些基因与共情商数(EQ)和自闭特质(AQ)高度相关,如调控性激素、催产素和神经生长相关的基因。产前睾酮水平高,共情商数低。

  • 多因素混合:零度共情是遗传易感性、早年环境和神经发育异常多种因素混合结果。


6. 共情回路与神经生物学基础



  • 共情回路:涉及10个参与共情的脑区,如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杏仁核、岛叶等。

  • 零度共情者的脑部异常

    P型:vMPFC活动较低,OFC/vMPFC与杏仁核连接不完整。

    B型:脑部结构异常(海马体积小),血清素系统异常。

    零度正面型:dMPFC、岛盖部(FO)、杏仁核、前脑岛等区域活动不足。


7. 对人类残酷行为的反思与展望



  • 重塑精神病学诊断:作者呼吁将“共情障碍”纳入主流诊断体系。

  • 刑事责任与同情:若零度共情是神经失能,罪犯责任需重考。对缺乏恶意的轻微罪行,监狱可能不适,应通过同情、理解和援助。

  • “恶之平庸”的局限:作者认为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恶行,共情腐蚀涉及更深层机制。

  • 共情作为万能溶剂:共情是“世上最珍贵的资源”,能预测和解决人际纠纷和冲突,优于枪炮、法律、宗教,且“免费”。

  • 共情的恢复与学习:共情某些成分(如情绪识别)可学习。心理咨询和角色扮演等疗法旨在激发共情。

  • 超强共情:作者简要提超强共情,从极端利他角度看完全正面。

  • 共情与逻辑:两者各有价值,非互相排斥,解决问题时常需并举。


结论


《恶的科学》通过引入**“共情腐蚀”**,将人类残酷行为引向科学领域。通过对零度共情负面类型和零度共情正面类型的分析,强调共情在个体行为、社会互动乃至宏观冲突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共情缺失与神经回路异常、基因和早期环境相关,呼吁社会重新审视和重视共情,将其作为解决人际和国际冲突的“万能溶剂”。本书为未来精神病学诊断、刑事司法和社会干预提供了有益启示。


《恶的科学》相关问题解答


1. 什么是共情?它与“恶”有何关系?


共情是一种能力,使我们能理解他人想法感受,并恰当回应,含识别(认知共情)和反应(情感共情)两阶段。共情从“单一关注”(自身)转向“双重关注”(自身与他人)。


作者用**“共情腐蚀”**替代传统“恶”,认为许多残酷行为根本原因在于共情能力下降或缺失。当人将他人视为“物品”而非独立个体时,共情关闭。理解共情及其缺失机制是解释人类残酷行为的关键。


2. 共情是否存在一个光谱或量表?


是的,共情并非“有”或“无”的二元状态,而是一个从高到低的连续光谱或定量量表。每个人都在这个共情光谱的某个位置。共情商数(EQ)量表可评分,分数呈正态分布。光谱低端为**“零度共情”**,分“零度负面”(如边缘型、精神病态、自恋型人格)和“零度正面”(如阿斯伯格、典型自闭症)两种。


3. “零度负面”共情有哪些主要表现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零度负面共情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 边缘型人格障碍(B型):极端冲动、愤怒、情绪波动、自我毁灭,对他人理解不准,共情被偏见扭曲。成因多为童年忽视、虐待或情感拒绝,遗传易感性高。

  • 精神病态(P型):极度自我中心,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缺乏悔恨和焦虑。有暴力和反社会行为。成因与极端的负面童年经历和遗传易感性有关,共情回路异常。

  • 自恋型人格(N型):认为自己有资格受善待,自我中心,过度吹嘘,利用他人,缺乏双向互动。共情回路异常。这三种类型共同特征是共情回路永久性缺失或功能障碍,无法正常与他人建立连接。


4. “零度正面”共情是什么?它与“零度负面”有何不同?


“零度正面”共情主要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典型自闭症患者。他们有共情障碍(主要认知共情),但情感共情可能完好,且伴随卓越的**“系统化”能力**(分析和发现事物原理、预测未来)。他们对模式高度敏感,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有天赋。


区别:零度正面者通常不对他人做残忍行为,更多回避社交,或因执着规则而显得直接。他们是规则维护者,具超越常人的道德,与零度负面类型(共情缺失伴随负面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5. 共情缺失是完全由基因决定,还是受环境影响?


共情水平既受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响,两者复杂**“相互作用”**。



  •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一些基因与共情商数(EQ)和自闭特质(AQ)高度相关,基因在塑造共情能力中扮演重要角色。

  • 环境因素:早期成长经历对共情发育至关重要,如情感剥夺、虐待、不安全依恋等,可能“腐蚀”共情,增加发展零度负面类型风险。共情缺失是遗传易感性和早期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6. 共情缺失的人犯罪后应如何对待?


对于零度共情者犯罪,作者认为应在惩罚同时考虑其共情缺失的神经基础。



  • 严重罪行:即便共情缺失,仍应监禁(保护社会、宣示社会立场、伸张正义)。

  • 较轻罪行:监狱可能不适。特别是零度正面型患者,因无法理解社交规则而无意触法。社会应采取更富有同情心和理解的方式,提供援助,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同时确保公众安全。核心思想是理解共情缺失的神经基础,可引导采取更人道、有效干预措施,而非仅基于惩罚。


7. 共情能力有可能被恢复或提升吗?


是的,作者认为共情能力是可以通过干预和学习来恢复或提升的。虽然某些零度共情状态被描述为“永久”,但仍待更长期研究证实。“永久”的定义仍有待更长期的研究证实。目前已有证据表明,共情的某些成分(例如情绪识别)是可以学习的。心理咨询和角色扮演等心理疗法旨在激发人的共情能力,通过系统的研究验证其疗效将非常有价值。即使是共情水平较低的人,也有可能通过干预提高共情能力。


这为未来治疗和改造策略提供了希望。


8. 共情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为何它如此重要?


共情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珍贵的资源”和“万能溶剂”**。它在解决人际冲突、维护和平与促进社会和谐中作用不可替代:



  • 解决冲突:有效预测和解决问题,促使人们理解对方,找到共同点和解决方案。

  • 促进理解与和平:跨越分歧,建立连接。能够化解仇恨,浇灌和平之花。

  • 社会凝聚力:使人们相互支持、信任和尊重,是建立亲密友谊、维持家庭关系和构建健康社会的关键。

  • 道德发展:对大多数人而言,共情是发展道德良知、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作者强调,共情是免费资源,其本质决定了它不会压迫任何人。在逻辑与共情间寻求平衡,能更好解决问题。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