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20分钟
播放:
114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习得性无助 (Learned Helplessness)
核心概念来源:本简报主要基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的经典著作《习得性无助:个人控制时代理论》的中文版节选。
一、习得性无助的核心定义与起源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核心指个体在经历不可控事件后,无论如何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会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起源实验:
- 动物实验(狗):20世纪60年代,塞利格曼进行经典实验。狗在笼子里受到无法逃避的电击,多次后,即使移除障碍,狗也不再反抗或试图逃脱,而是直接躺下等待痛苦。
- 老鼠实验:老鼠在铁笼受轻微电击。若电击无法避免,老鼠会逐渐放弃挣扎,即使转移到新笼子也不再尝试逃脱。这表明“习得性无助”是习得而非天生。
人类表现:习得性无助普遍存在于人类。当一个人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时,会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局面,精神支柱瓦解,斗志丧失,最终放弃所有努力。这解释了抑郁症的产生机制,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习得性无助的三个核心含义
习得性无助包含三个关键要素:
- 关联性(Contingency):个体行为与结果之间缺乏关联,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事件结果。
- 认知(Cognition): 个体对行为与结果之间不相关性的认知,导致对未来失败的预期,最终表现为行为上的消极反应。
- 行为(Behavior):个体在面对不可控事件时表现出的被动性和放弃努力的行为,包括抑郁、焦虑、退缩、失眠、食欲不振甚至生理疾病。
三、习得性无助的生物学基础
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具有生物学基础,涉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激素的复杂相互作用:
- 去甲肾上腺素 (NE):在脑中含量与习得性无助状态密切相关。无法逃避电击会导致NE水平下降,恢复NE水平可缓解无助效应。
- γ-氨基丁酸 (GABA):能帮助缓解焦虑和抑郁,起抑制作用,可能通过影响GABA受体来影响习得性无助。
- 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在疼痛控制中扮演角色,习得性无助也与疼痛敏感性增加有关。
-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激素:多种神经化学物质的平衡变化,特别是与应激反应相关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等,都可能在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人类中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
- 实验室中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证实,人类在不可控事件(如无法避免的噪音或电击)面前也会表现出类似动物的无助行为。
- 普遍性:在各种人群中都有体现,无论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例如,NBA球员面对连败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 其他方面:
癌症康复:病人若觉得行为无法改变病情,可能陷入无助。
婚姻问题: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个体可能放弃努力,陷入无助。
销售失败:销售人员多次失败后,即使有成功的机会,也可能因习得性无助而放弃。
五、从归因角度进行的修正
塞利格曼的理论引入了“归因风格”的概念,强调个体对事件原因的解释方式对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归因风格分为三个维度:
- 内部 vs. 外部:将事件原因归结为自身还是环境。
- 稳定 vs. 不稳定:认为事件原因是持续不变的还是暂时性的。
- 普遍 vs. 特定:认为事件原因影响所有方面还是仅限于特定方面。
修正后的无助模型:
- 将负面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普遍的个体,更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并发展为抑郁症(如:“我总是不行”、“我会一直失败”、“我做什么事都不行”)。
- 将负面事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特定的个体,则不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如:“运气不好”、“这次不行下次可能行”、“只有这件事情不行”)。
六、习得性无助与抑郁
习得性无助被认为是抑郁症治疗的理论依据之一,两者密切相关。
- 抑郁的定义和分类:抑郁症是一种广泛的情绪状态,可分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
- 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的关系:习得性无助模型解释了抑郁症的一些核心特征,特别是那些将负面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普遍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抑郁。研究表明,高NE水平与抑郁和无助相关。
- 治疗和预防:修正后的无助理论有助于指导抑郁症的治疗,通过改变个体的归因风格,使其对负面事件的解释更加乐观。
七、习得性无助与社会问题及生理健康
习得性无助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健康,也对社会问题和生理健康产生影响:
- 社会问题:可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例如面对社会不公或经济困难时,一些人表现出的无助和被动。
- 生理健康:习得性无助状态下的个体,长期处于压力和控制感缺失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增加患病风险。情绪状态如恐惧和焦虑,以及长期压力会影响生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疾病。
八、结论与未来展望
- 控制的重要性:强调个人控制感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
- 科学争议与发展模式:习得性无助理论不断修正,从最初的刺激-反应理论,到认知理论,再到归因理论,深化了对该现象的理解。
- 乐观主义研究中心:塞利格曼的研究促成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关注个体如何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从无助中走出来,培养乐观精神。
总而言之,习得性无助理论揭示了不可控事件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深远影响,它不仅解释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也为个体从无助中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修正后的归因理论更是强调了个体解释世界的方式在形成或摆脱无助感中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对心理学、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习得性无助相关问题精简
-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现象,由马丁·塞利格曼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狗的实验发现。指个体(包括动物和人类)在经历不可控制的负面事件后,即使环境条件允许其避免或控制,仍表现出被动、放弃的行为,认为努力无效,从而陷入绝望。该概念为抑郁症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习得性无助的三种核心含义是什么?习得性无助的核心含义包含三个方面:
无关联性 (Uncontrollability):个体认为自身行为与结果之间缺乏关联,无法改变负面结果。
预测 (Predictability):个体认为负面事件未来仍会发生,且无法预测或控制。
非主动 (Non-volitional):个体面对不可控事件时,行为和动机表现出被动、放弃的状态,而非主动寻求改变。 - 习得性无助的生物学基础有哪些?习得性无助的生物学基础主要涉及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改变,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 (NE)和γ-氨基丁酸 (GABA)。研究发现,经历不可控电击的动物,大脑NE水平下降,影响运动输出。GABA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其活动与焦虑情绪减轻有关。内源性鸦片样物质也与疼痛抑制和情绪调节相关。这些生物学变化解释了习得性无助的生理机制,并为药物治疗提供了靶点。
- 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普遍存在吗?它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习得性无助在人类中普遍存在。当人们经历过不可控的负面事件(如长期失败、情感挫折、无法改变的环境)时,可能习得性地认为自身努力无效,从而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无助感。这种无助感影响他们的动机、情绪和认知,导致放弃努力。例如,多次考试失败的学生可能因习得性无助而放弃学习。该概念对理解和治疗人类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从归因角度如何修正习得性无助模型?从归因角度修正习得性无助模型,关注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风格。修正后的模型引入“归因风格”概念,即个体倾向于将负面事件归因于:
内在的 vs. 外在的: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原因。
稳定的 vs. 不稳定的:永久性的还是暂时的。
全局的 vs. 特定的:影响所有方面还是只影响特定方面。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全局的因素(如:“我总是很笨”)的人,更易发展出习得性无助和抑郁。反之,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因素(如:“这次考试很难”)的人,更能保持乐观。通过改变归因风格,可有效干预和预防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症有什么关系?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被认为是抑郁症发展和维持的重要风险因素及理论基础。个体长期经历不可控负面事件,并习得性地认为无法改变时,会表现出与抑郁症相似的症状:非主动性、认知缺陷、自尊缺陷、情感障碍和生理障碍。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全局的原因是导致抑郁的重要认知风险因素。理解习得性无助机制对抑郁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 习得性无助理论在社会问题中有哪些应用?习得性无助理论在社会问题中应用广泛,帮助解释社会现象,例如:
贫困与社会流动性:长期贫困者可能因外部不可控因素产生习得性无助,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可能因失控感发展出习得性无助,导致长期焦虑、抑郁和回避。
教育系统:学生长期学习失败且得不到有效支持,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放弃学习。
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可能因健康下降、社会支持减少等不可控因素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这些应用表明,习得性无助是理解个体面对不可控事件行为模式的有力工具,为社会干预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 习得性无助的治疗和干预方法有哪些?习得性无助的治疗和干预方法主要包括:
改变归因风格: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负面归因模式,将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因素,而非内在的、稳定的、全局的因素,重建信心。
强化控制感训练:设计可控的成功体验,让个体从小范围开始,逐步建立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结果的信念。
替代性无助:通过观察他人成功经验来增强自身控制感,获得启发。
药物治疗:对于伴有严重抑郁或焦虑症状者,可结合药物治疗缓解生理症状。
心理教育与支持:向个体解释习得性无助原理,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理解和改变。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