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简介】
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2》已于2月7日收官。相比第一季的“治愈之旅”,这一季所展现的婚姻矛盾更现实,所披露的情绪浓度更高,随之而来的舆论纷争也更多。
很明显的一点是,这季观众自发进行了更多对于心理知识的科普与分析。在各类讨论中,PUA、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NPD(自恋病态人格)等心理学概念被高频引用,成为自我分析和评判一段关系强有力的方法论。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也参与了《再见爱人2》的录制。在第十期的节目中,他借助三对嘉宾各自描绘的婚姻画像,和他们进行了对话。这并非心理咨询——有严格的设置和伦理要求,而是“一个懂心理学的人陪他们做一个公开性质的聊天”。
这是李松蔚第一次进入真人秀幕后,他跟访了15天时间(保留了最终抉择的悬念)。除了这场出镜拍摄,他隐身于导演监控室内,为节目策划提供专业视角。更多的职责,则是为舟车劳顿中,压力负荷的节目组提供心理支持,同时在一些时刻,直接暴露了自己的无助。导演组有人开玩笑,看到连心理咨询师也会崩溃,觉得自己好一点了。
在节目逐渐浮现出更多公共议题后,我们和李松蔚聊了聊。他以“在场”的经验,为我们的对话提供了一些“场外视角”。比如当私人情感进入公共讨论,真人秀需要划出的边界,观众必定受限的视角。我们讨论的是与其说是具体个体,不如说是带着各自经验所能理解的亲密关系样本。
我们也进入到他熟悉的工作领域,和他探讨了在一段关系中,“语言的藩篱”如何成为彼此之间的阻碍。比如,当语言无法传递复杂的感受,一些重复性的、有伤害力的话语,会不断脱口而出。艾威不断强调Lisa“打麻将”、卢歌对苏诗丁说“我不认识你了”,背后的情绪和声音是什么;再比如,迂回试探的语言也许会模糊行为的边界,让彼此深陷攻防的拉锯;主动或被动语态的选择会反映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以及难以觉察的沟通和互动模式。一模一样的感受,我们可能会说“我不舒服”,也可能会说“你让我不舒服”。
最后,回到屏幕之外,我们回溯了“观看”的位置。在观看他人的情感生活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些观众发现,在2022年的年末,他们有点害怕打开这档节目,嘉宾的情感撕扯甚至激发了一点自己的创伤体验。这或许就像这季的主题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家庭是社会结构的缩影,“如何观看”同样是这场真人秀的一部分。
而这样的媒介属性,使得我们始终对真人秀的“真”感到犹疑。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如果细心回看节目,会发现人瞬间的反应所流露出的心意,会穿过个体对于摄影机的觉知,被捕捉、被记录。因此,真人秀也许呈现出了某种“超现实”,超越了日常对于真实的界定。
李松蔚发现,这趟旅程拓宽了他理解人们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光谱。毕竟,在他日常工作的夫妻咨询中,几乎没有离异夫妇在分开多年后进入咨询室重新梳理彼此关系。也不会有几十台摄影机对着拍摄、几百万人围观、几十万条评论涌现。
他说,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如果有多余的心理能量,我们可以这样或那样的观看,但如果心理能量低,也可以选择把它关掉,让它和自己的生活保持一点距离。
【本期嘉宾】
李松蔚,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本期主播】
靳锦、康堤,GQ报道编辑
【Shownotes】
第一部分 在现场
04:45 李松蔚跟访节目15天的感受和观察:工序庞杂,舟车劳顿
07:42 为节目组提供专业支持和心理支持,以及自己的“崩溃时刻”
11:05 第一季是“无心插柳”,第二季成为“心理知识科普课”
17:07 这段旅程对于心理咨询的工作带来了哪些启发
第二部分 语言的藩篱
19:55 Lisa与艾威:“打麻将”,旧式婚姻中的权力关系,新旧剧本交替里的感动和不适
34:11 苏诗丁与卢歌:“你变了”,简单与复杂,身体自主权,原生家庭理论
55:21 张婉婷与宋宁峰:“我在哪儿”,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无法验证的爱
67:22 当使用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三部分 屏幕之外
80:37 为什么看节目会体验到PTSD
88:31 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95:29 舆论观察:表达阐释空间的大小,叙事者位置的强弱
102:08 我们在这档节目中所感受到的温暖瞬间
【本期制作】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