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简介】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用“上岸”来形容一些人生选择:考研、考公、考编成功,甚至还有买房、结婚。一种对固定的社会轨道的想象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最近,我们发表了一篇文章《考研时代的爱情: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我们在采访时发现,考研党们会频繁地强调,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上岸”。文章发布后,在后台,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对此的质疑,有人说,你只是上岸,并不是得道成仙啊!

那么,我们为什么开始执着于上岸?以及为什么觉得自己在“海”里?我们到底在什么样的“海”里?如果把时间再往回倒三十年,当时的时代比喻是“下海”。从“下海”到“上岸”,什么变了?当我们使用“下海”这个词的时候,故事是在下海之后开始的,但当我们说到“上岸”,你会发现,故事在上岸后就结束了。

试图去理解年轻人正在想什么,正成为媒体的显学。考研、高考、报志愿经常占据热搜,话题总是在人的青年阶段滚动,但即便对年轻人的报道如此多,看到评论时我们仍会发现,他们难以被轻易理解。

我们也回忆了当自己还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两位主播读大学时,经历了2015年前后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潮,那时候流行的叙事,是一个想法加一个PPT,再加上你不错的背景,就有可能拿到一个天使轮投资,你可能会做出一个很伟大的产品,进而对这个世界做出一些或重大或微小的改变。在当时,指引我们的观念是“走出去”,以及对于更大世界的强烈兴趣。但在今天,对于这个“更大的世界”指的是什么,似乎已经有了很多分歧。

我们提到青年学者王玉玊的一个观点,“二次元存在主义”。对很多00后,比我们更年轻的人而言,这个世界是由众多平行世界构成的,游戏是一个世界,网络文学是一个世界,这些无数的平行世界里有无数的真理与现实,它解构了我们原来相信的那种存在主义。年轻人或许不再需要在现世里确立我是谁,而可以在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里确立我是谁。

一个人在青春时体验到的东西,会极大地影响他之后对未来的想象。对上一辈人而言,他们年轻时候坚信的理念,指导了自己的人生和实践,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结果,那他们就会相信,“我”的故事是有始有终的。但在今天,你会发现,世界变化非常之快,“下”,还是“上”,可能都不是故事的终点。

新裤子《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我最爱去的唱片店

昨天是她的最后一天

曾经让我陶醉的碎片

全都散落在街边

我最爱去的书店

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

……

还没年轻就变得苍老

这一生无解

没有我的空间

没有我的空间

……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本期主创】

【Shownotes】

06:12 媒体为什么更倾向于报道年轻人?

09:18 曾经主流的大学生创业叙事

16:31 “我只能专注当下,想更长远的事情让我害怕”

17:56 “厌童”现象背后的双重资源焦虑

21:49 媒体重要的任务是为更多人打开思路,而不只是复述时代困境

23:08 “呐喊和争取自己的空间,是年轻人永远的本能”

30:00 那些被遮蔽的年轻人

33:31 二次元存在主义:在众多平行世界中游牧生存,进而确定“我是谁”

44:58 这届年轻人在更多地拥抱确定性?

46:28 见识了旷野里的猛兽,于是选择继续考研考公

48:19 朝着上岸这个目标努力,会让人感到没有虚度时光

51:02 不断地考研是溺水者的自救

53:49 为什么我们不再讲“下海”而是讲“上岸”?

54:56 以前的故事从“下海”开始,现在的故事到“上岸”结束

56:48 00后与60后不同的“青春体验”

01:00:43 徐浩峰:“编不成故事是我这一代人的焦虑”

01:04:49 世界上本没有岸

【本期提及书影】

【本期制作】

主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是枝禾
1年前 云南
14
36:48 “现如今年轻人有无数的平行世界,这些无数的平行世界里又有无数的真理与现实,似乎再也没有什么是唯一正确的。所以人们越来越难以天然地相信什么,而为了活下去,人们只能为了自己的选择去相信一些什么。我将这种状态命名为二次元存在主义,这注定是一种不够幸福的生活方式,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一种道路可以被视作理所当然。作为一种代偿,在各式各样的泛二次元网络亚文化社群,如追星、cos、网络文学等,游牧生存。”
赤赤_
1年前 浙江
15
30:28 30:28 确实,大家都喜欢看大厂人的故事,可没有人关心工厂人的故事,很多人在乎的是重本出身一路顺遂的人的路,这部分人可能只有5%而更大比重的普通学校的人的声音就消失了,没人关心在干什么,大家都在关心功绩主义的成功叙事。偏离轨道的叙事在人们看来似乎总是带着不确定,带着风险,是失控的。看过很多报道大厂被裁,他怎样怎样的文章,或者他主动辞去年薪xx万的工作,选择xx,可鲜少看到其他人的生活。甚至社交媒体稍有影响力的人都会以大厂人作为自己的标签,失去了这个标签,就没有故事可讲了,也就没有观众了
xysun
1年前 新加坡
16
1:05:19 可怕的闪念:岸 有没有可能只是无数尸体的起来的高地
一粒鹅
1年前 上海
16
56:12 好想听你们的选题会啊,要是能把选题会剪辑成一期播客,或者直接不剪辑放出来,让我们感受一下编辑部的日常,以及编辑角度对内容对话题的考量,一定很有启发!
_R1Yk
1年前 德国
20
1:02:17 人生叙事的完整性,这让我想到了淡豹17年在单向街的演讲,那一期的主题刚好是“我的青年时代——一代人的痛与爱”,而淡豹说的是“我想做一个不被打断的人”,她提到的就是她人生叙事不断被打断的经验,以及其他人被打断了人生叙事的叙事。这是我的人生视频之一,那年我大学毕业没有多久,看完之后对生活有了很不同的看法
fuzzz
1年前 四川
22
好久不见!
喵喵喵汪
1年前 上海
22
40:15 互联网对我的影响大概就是,它无时无刻不在把各种生活的可能性搬到我面前,这种铺天盖地之势不像童年时看电视一样可以按下电源键立马切断。换言之我就是在被迫地接收,而二十出头本来就还处在建构自我的混沌期,这下又被各种口号所裹挟。或许这就是青年该有的状态?我不知道,我也不去责怪谁,只是越发肯定活在当下、为自己而活的信条。
aliennnn
1年前 上海
25
我觉得以前人说下海也很少有人真的是为了体会遨游大海的滋味,最后其实还是为了上岸,也就是买房、结婚和生子,甚至创业我认为也是上岸的一种。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男性长辈特别爱盯着彩票号码走势图研究,希望能推测出下一期的号码。我对这种行为感到很厌恶,我妈说他也是希望能给家里带来些财富。他确实下海了,但他最后是在家研究彩票,希望上个“中大奖”的岸。这个岸当然是没有上过。如今,他在退休之际可能是又算下海了。他借由给人安装各种卫浴赚取报酬,收入不算低。幸运的是,这是他真正爱做的事。但更为残酷的是,要不是退休工资不够丰厚,他也不会在这个年龄还出门干活。即便他快六十年生涯中才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自我价值并据此获得金钱回报。我再说另一个属于同龄的人的事。也是一个男性。他是我的领导。五十多了,不会用洗衣机,更别提点外卖之类的事了。他按理说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岸上人了。感觉时代红利一波都没落下,如今有房有车,孩子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不愁吃喝。但他依旧像一片枯叶,在风中打转。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点是,他们的快乐都是一个瞬间的感觉,是一个个破碎的点,就像一瓶蘸料,你用指头点一下,你完成了某种确认,对身份的确认或者对精神状态的确认,你就快乐了。然后迎头而来的是一个个痛苦的时段。所以我都不觉得“岸”对应的是现实世界里的一块陆地。我觉得“岸”更像是一块浮木,甚至更小。你就靠着歇一会儿,“岸”可能又漂走,消失不见了。
Regina-B612
1年前 天津
27
GQ不能没有你们!(另一个喜欢不起来啊
龙龙龙女士
1年前 浙江
29
据说海鞘从出生开始就在寻找一个适合定居的海岸,找到合适定居的礁石后,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大脑吃掉。既然已经定下来了,以后都不需要搬家了,那么要大脑做什么呢。海洋的叙事变了,面对更凶险更莫测的大海,我们内心或多或少都在默默地期待一个能把大脑吃掉的时刻吧。
HD701034f
1年前 天津
35
我也还在上大学,我的很强感受是:我过分不在意别人的喜好了,我很需要在课业上找到同伴,但是精神世界(音乐,电影,影视剧)以及自己的互联网阵地(小红书微博关注的人之类),让我和同学的交流是错位的,我们都不好奇对方的精神世界。这点很奇怪。至少在大学之前,我对别人的爱好还可以是感兴趣。
林希圣
1年前 四川
38
1:01:13 是我们这代把生活搞坏了,我们给他制造了紧张,然后我们还埋怨他们,你们为什么这么急。徐浩峰说的“我们”就是上了岸然后把海弄干的人。
HD964654i
1年前 江西
39
20:37 跟主播相反,没觉得中年人和这代年轻人吃到了什么时代红利,反倒觉得每代人都被时代亏欠了,各有各的惨,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处于社会底层的原因吧
噗噗Sin
1年前 上海
41
你还知道回来啊
海绵小星
1年前 甘肃
57
我是刚毕业大学生,不是不相信人生是旷野,只是在我有能力为自己选择承担责任,有能力不让自己摔得太狠之前,只能在轨道上行驶,幻想着旷野
不吃肉也可以
1年前 上海
58
08:22 年轻人说:我不生,我不买,其实是在抗议,潜台词是:我需要给我可以生、可以买的条件。而中年人,要么已经生了已经买了,要么确定了不生、不买,所以不需要再发出呐喊的声音了。
一顆蘋果
1年前 山东
72
43:40 靳锦这段说得太好了:你当然可以更乐观、更发展主义地觉得,我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我不需要任何一个既定的规则来规训着我自己。但同时,你忽略了当一个个体站在一个没有任何方向的荒野之中,他那种无助和迷茫。当一个人从来没有被教会如何使用自由的时候,你告诉他现在去哪个方向都能走,而外面这个环境本身它又不是一个鸟语花香的环境,它可能又是一个沼泽重生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掉到坑里的这样一个环境,你告诉他说你可以到处去走,这个叙事忽略的就是环境的恶劣和一个人需要对自己所有选择负责的这种自我决断的责任,而现在我们能否让一个人承担所有时代的责任,最终当这个人选择了轨道之后又指责他没有走上旷野。
Wednesdaycho
1年前 河北
112
1:00:15 所以大家会反驳“都说20-30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但女性20-30干什么不是最佳年龄,我捡垃圾都比别人快。”
熊出没以后发生了什么
1年前 马来西亚
135
我的观察是,有一部分年轻人特别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信息收集能力极强,他们很早就会做好规划然后一步一步走。这部分人的家境比较好,少年时期环境也比较自由,因此才能在进入大学之后显得游刃有余(当然也很容易出精英利己主义者)。 而其他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就是普通家庭+做题家+乖乖仔+应试教育上大学,从高中进入大学就有点类似于被扔进海里。如果不能在大学阶段遇到有启发性的老师和朋友,或者发生什么重大事件,自己又没有很深入的思考,那要求TA在大学里突然找到自我非常困难。这部分人最终选择考研、海投或者考公,是因为TA所看到的前面的人都在这么做,而不是这样做适合自己或者不适合自己。TA可能不是真的觉得上岸好,但又发现别人都在上岸,所以自己也就想上人岸了。这部分年轻人还有一个常见现象是在二十多岁会突然开始叛逆,包括我自己也是。 (所以我会经常功利地跟家长讲小孩在青春期叛逆是特别好的事儿,你想让TA在找工作的时候变叛逆吗😂) 另外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之前问过学生他们会不会介意曝光出来的都是精英叙事,结果发现真的只有我自己纠结于这个问题。他们告诉我这就是正常的。
欧阳墨鱼
1年前 广西
250
驳静老师有一段话写得真好: 按照「脱离苦海」的理论,上岸后应当像是玄奘西天取经,取了真经从此立地成佛,不再苦修。哪知这一届人类的修行之旅,却处处是海,处处有岸,海不怕多,岸也层层叠叠,像个谎言。 这个谎言究竟从何而来?“考上大学就好了”“工作了就好了”,从小,我们的父母师长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将一切寄希望于下个阶段,生活从来不在当下,而在一个遥远的岸上。年轻人从这样的枷锁里挣脱出来,或许不是件容易的事。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