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讲者介绍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现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并担任亚际书院等机构的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曾在《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财经研究》、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西方经济思想通识》、《调适与维新》、《梁捷西方经济思想史讲稿》等。
在看理想主讲《一平方公里内的经济学》《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平行城市:无限人生书单第2季》《大讨论:10次重要的经济政策争论》。
内容提示
梁捷老师与看理想的合作始自19年,《一平方公里内的经济学》涵盖了以老师家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一平方公里,这也是他日常散步的范围。梁老师身处这些日常场景时的所思所想,其中涉及的经济学原理,都在这档经济学入门节目中一一呈现。
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我怕写稿会给老师太大压力,可老师却说,为看理想写稿实为苦闷生活的调剂。100集的《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在这期间诞生,做节目成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倾注心力最多的事:“这一年多,全在这档70多万字的节目里。”
上海封控期间,日常散步的“一平方公里”缩小成了书桌前的“一平方米”,身陷“日日抢菜”“日日核酸”的荒谬游戏,恐慌、愤怒、无力、无法理解,思想也难恣意驰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变成了我和老师每次交谈叮嘱对方的话。
解封后的2023,生活看似恢复往常,但我们都知道一切都变了。惟愿大家平安健康,“好好学习,及时行乐”。就算没救了,也要继续发声,是因为我们还爱着这个糟糕的人类社会。
环境对个人的干预与限制,无处不在
遭遇的巨大挫折并非“至暗时刻”,这就是人生本身
怎样让自己安定下来,不再虚无,不再怀疑人生的意义?
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怀,和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快问快答
精彩摘录
我无时无刻不在与环境周旋,或者说,我每时每刻都可以强烈感受到环境对于个人的干预与限制。说得更具体一点,怎么个干预与限制?比如说没钱。没钱这个干预与限制,从以前到现在,到我可见的未来,始终是一个限制。
/
大家也许听说过90年代末扩招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从90年代末扩招,第一年扩40%,第二年再扩20%,第三年再扩20%,没过几年大学生就变得很不值钱了。虽然大家觉得,要读北清复交好像还是挺难的,但是大学的规模实已扩大了好多倍。今天大学生已经变得不太值钱了,所以大家才要卷考研。
在我读书的时候,价值观还是“高考是一考定终生”,但到今天这种激励没用了。我看到一位经济学家安慰大家说:“没关系,大家高考随便考,反正三年以后大家还要考研的,我们考研时再见。三年前大家都已经参加过中考了,三年以后大家还要参加考研,所以这次高考大家不用看那么重。”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变化。
/
所谓“时代红利”,哪有人真正掌握了时代红利呢?就算我们没有赚到时代红利,但父母那辈有啊,从代际的角度来说这不是很公平吗?
/
今天想要做出改变,在客观条件(经济、技术等)上容易很多,但在心理上会困难很多。
/
可能因为我长期处于至暗时刻,没有什么励志的故事可以与大家分享。而且在我个人的理解中,人生不应该是一个从低谷走出至暗时刻,变成一个成功人士后跟你们讲述我的成功业绩,回顾我是怎么走出至暗时刻的。电影《至暗时刻》丘吉尔把英国从战争亡国的危险中拯救出来,但这是电影喜欢的叙事模式,这不是真实的人生经历。
我的人生中遭遇过很多很多的挫折,到现在仍然在不断遭受挫折,但我不觉得这就是至暗时刻,我觉得这就是人生,人的本身。
/
你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你可能你要在其他方面付出代价。你把时间精力用在某一方面,你在这方面可以获得成功,但在另一方面可能会遭到挫折。
况且,你获得的所谓“成功”,是不是真的你自认为满意的东西?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花费了巨大心血写作《经济周期》,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在我看来,这本书比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写得更好。
熊彼特和凯恩斯同时开始研究经济周期与美国大萧条的问题,但凯恩斯的《通论》花了两年就写出来了,出版后凯恩斯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样一个题目熊彼特研究了十年,投入的精力远超凯恩斯,但等到熊彼特终于把这本书完成,拿到十年后的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反应了。因为市场觉得凯恩斯早已讨论过这个问题,就认凯恩斯的《通论》了,没人关心熊比特的研究。
这本书在市场上、学术上都被认为是失败了,熊彼特心情非常沮丧。与此同时,正好有人约他讨论一个现实问题,熊彼特才华非常高,他根本没花什么力气,很快随随便便写出了一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投到市场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熊彼特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对于熊彼特来说,他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他最看重的一本书变成了挫折,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而他随便写的一本书却给他赢得了极大的名誉。这对于他的人生算是成功吗?在旁观者看来,熊彼得当然是成功了,但是对于熊彼特自身,他对于他自己的工作,对于他自己的人生,其实有不一样的评价标准。
/
我觉得,对于那些自我评价和整个社会评价高度一致的人,或者是真正像丘吉尔这样的与时代周旋的人,可以很清晰的定义什么是他的“至暗时刻”。但对于我来说,可能整个人生从过去到现在都处于至暗时刻,而且到未来也看不到什么光明。但在这个过程中唯一的安慰是,我没有放弃读书和写字,没有哪天不在读书,我对我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标准。“至暗时刻”可能是更接近于社会的评价标准,我可能并不是太在乎这一点。
我经常想起这两年读的一本小说《斯通纳》,写的就是一个在学术上、在人生各方面看起来都彻底失败的美国的普通学者。他对我触动非常大,我从这个失败的斯通纳身上感受到了非常强大的力量。真正有力量的往往是悲剧人物,往往是悲剧英雄。
/
我一直在怀疑人生的意义,从来没有放弃过怀疑。对于很多大家公认的东西,其实我都充满了怀疑。
/
你需要找到一些强大的东西来支持你,让你相信,让你不再怀疑。
但是,找哪些强大的东西来支持你呢?对我自己来说,阅读柏拉图、康德、尼采对我的启发与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每一次想到了庄子,想到了尼采,我的内心都可以稳定下来,这样一来,对于其他生活上、工作上的各种琐事与烦恼,我觉得其实也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
“及时行乐”在我看来不是什么“防御性的悲观”,及时行乐非常非常重要。
我大学有一位很敬佩的老师,他给大家提的人生建议就两句话八个字:“好好学习,及时行乐。” 我觉得这两句话说得太对了,所以我想利用这次节目的机会,也把这两句话八个字送给大家,尤其是还在大学里,或者是还在读研究生、读博士的年轻朋友,我要把这八个字送给大家,就是“好好学习,及时行乐”。当然,这两个字像罗尔斯《正义论》里的词典式排序一样,还是有个排序,那就是“好好学习”得排在前面,“及时行乐”得排在后面。
/
“社会责任”是一个对于企业、组织提出的要求,我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有什么社会责任?我承担不了社会责任。我觉得,我们不要太自我膨胀,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要承担什么责任,地球离开你就不转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你承担不了什么社会责任。你要承担的是最基本的责任,是你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你可以说“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你要说对于社会的责任,那不应该是你要承担的。这个概念需要厘清。
但我也经常忍不住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甚至有时候对一些宏大的问题,比如对气候变化、全球暖化问题发言。但我觉得这不是我的“社会责任”,是我还关心这个问题,我还爱着这个非常糟糕的人类社会,仅此而已。
而且我觉得,对社会与人类的关怀,和享受、“及时行乐”之间,好像也没有必然关系。这些问题大家当然应该关心,但与此同时,大家更应该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
主播...

看理想vistopia

不想晚睡的dy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小妍在学习
10个月前
贵州
0
那老师,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老师呢

一只快活的小福蝶
2个月前
山东
0
刚从詹青云庞颖那一期过来,博士们都这么谦虚的吗
Big-baby大左
5个月前
广东
0
听梁老师,如回大学时光,喜欢💕

Mageen
1年前
广东
0
16:21 从来没有放弃过怀疑人生的意义
HD761386v
1年前
山东
0
17:08 找到真正支持自己的内心力量